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定量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巍 《食品科学》2006,27(4):260-26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定量PCR能快速、敏感、特异而准确定量,深入有效地利用该技术,必将有力促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字PCR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 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PCR,数字PCR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可实现绝对定量分析,为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中微滴式数字PCR和芯片式数字PCR的基本原理、种类、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数字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阴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数字PCR技术目前在转基因成分和动物源性成分定量检测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的应用技术还有待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仍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比较耗时的过程,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也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综述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分析法、PCR、核酸探针检测技术、阻抗法、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蛋白质芯片和纳米金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也在由传统的培养方式转变为分子检测方式,使得检测方式更加专业化、便捷化,确保能够更加快速精准的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减少食品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因此本文针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PCR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PCR技术的应用优势,希望可以为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环境当中,各种致病微生物是无处不在,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出这些致病微生物成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重大课题。PC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微生物检测手段能够快速而又准确地发现食品当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本文将介绍现在食品检测中常用的PCR技术检测法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当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具体优势。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展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的发展。本文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类出发,深入总结和探讨了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为研究者开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致病微生物和细菌毒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是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必要手段。虽然经典的细菌培养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检测用时长,技术要求高,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防控快速筛查需求。近年发展的基于电化学和光谱学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使用简便、响应快速、便于现场检测的优势,可以与实验室精准检测技术优势互补,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工具,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重点强调了食品基质对这些微生物和毒素检测的干扰,并列举了一些克服食物基质干扰的样品处理方法,以实现食品中毒素的富集和准确灵敏检测。最后以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为代表,简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DNA测序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技术,其特点是方便快速、高效准确、信息容量大,可实现物种基因组或转录组的深入研究。现阶段,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下一代测序技术可在信息缺乏或多种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判定,可在基因序列的背景下更科学地认识食源性致病菌的遗传特性、代谢能力、致病机制等,为食源性微生物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包括第二代测序技术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优劣势,着重概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并展望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包括微生物试纸片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物检测技术、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技术、微生物DNA检测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分析了各类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主要附着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属于正常菌群。食品中检出大肠杆菌意味着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粪便的污染。为了保障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需要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问题,PCR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PCR又称作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该方法是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从而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PCR技术因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而广泛的应用于快速检测中。本文对应用在食源性大肠杆菌上的几种主要的PCR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PCR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转基因食品检验等食品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3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LM)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是食品中重要的致病菌,建立其多重PCR的快速检测体系,对开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重要意义。根据SA的nuc基因、LM的hly基因和BC的hemolysin基因,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然后进行单基因PCR反应特异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应用于食品检测中,同时以国标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 cfu/mL,整个检测时间在16 h以内,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以及临床检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随着PCR技术不断完善与发展,其应用面与领域正在不断扩展。该文主要论述PCR技术在食品原料种类及原产地检验方面应用;同时,也指出PCR技术在这方面应用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种类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弯曲杆菌等。全方位、准确地实现对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培养法和其他检测技术如免疫学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技术不同程序地存在针对目标单一、效率低、灵敏度差等问题。核酸技术则具有特异性强、高通量、分析角度全面等特点,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第二、三代测序技术以及其他核酸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前景。旨在归纳已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各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肉及肉制品中5种致病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祝儒刚  李拖平  宋立峰 《食品科学》2012,33(14):211-215
建立一种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灵敏的方法。分别选取编码大肠埃希氏菌的slt基因、沙门氏菌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志贺氏菌ipaH基因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A基因,并以细菌16S rDNA基因作为阳性对照,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含特异性探针的芯片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芯片可同时特异性地检测5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灵敏度为20pg,而DNA芯片检测灵敏度可达2pg;用所制备的基因芯片检测实际肉及肉制品样品,准确率高于传统培养法。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双正交优化多重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fimY基因、单增李斯特氏菌hlyA基因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ail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双正交法分别对多重PCR反应体系中的3对引物比进行L9(33)正交优化和Taq酶、dNTPs、镁离子、混合引物的添加量进行L16(44)正交优化,并对Buffer的反应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扩增出了3条特异性目的条带,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人工污染食品,9h富集培养增菌后的检出限可达100cfu/g。因此,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层析(PCR-NALF)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对标记生物素和地高辛的引物,对提取自样品中的DNA进行扩增,然后用包被亲和素和抗地高辛抗体的层析试纸条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并通过肉眼可见的红色条带进行结果判读,从而替代电泳实现便捷检测。在特异性试验中,其他李斯特菌和常见致病菌均呈现阴性反应,与电泳结果一致。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法(GB/T 4789.30-200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P>0.05)。  相似文献   

18.
The rapid spread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globally and the mandatory labeling of GM food and feed imposed by many countrie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detection technique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 based methods are presently the most effective and reliable for GM detection even in processed food product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used for food pasteurization, on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dry GM soyabean and maize produc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TaqManTM probe)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treatment, even at a high dose (10 kGy), did not affect the traceability of transgenes.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人类食源性致病菌致病率的逐年上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滚环等温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技术因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稳定、操作简单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滚环等温扩增技术为基础,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