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君勤  周芸 《四川水利》2004,(Z1):74-76
雨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干旱缺水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的基础上,对南方季节性缺水地区雨水利用发展进行展望并给出四川在集雨工程实施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元红  朱强  张洁 《中国水利》2007,(10):106-107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应用于实践的雨水安全利用技术中最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从雨水集蓄利用的概念入手,介绍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实施的必要性以及雨水集蓄工程的设施和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严重缺水地区尤其如此。甘肃省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干旱缺水不仅给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明显制约,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农村造成人畜饮水严重困难。近些年来,甘肃省在利用集蓄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较好地解决了雨水利用中集流形式、储存方式、利用模式三大难题,还大面积地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了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建设了大量的各类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广泛利用,创出了一条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兴水治旱新路子。雨水利用已发展成为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缺水与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属极度缺水地区,修建收集、蓄存、调节利用雨水的微型水利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解决人畜生活用水和小范围灌溉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和抗旱减灾的有效措施。我省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如何。  相似文献   

5.
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我国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和生产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集蓄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程度的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文章在介绍两种典型的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的基础上,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的污染途径,总结归纳了几种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质改善措施,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应用范围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玲 《中国水利》2006,(15):59-59
一是分散住宅的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和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包括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装置、存储、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灌溉、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雨水集蓄工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综合效益,并总结出了雨水集蓄利用的四种模式,即供水型、供水种植型、供水养殖型、供水加工型。  相似文献   

8.
吴守信  李琪 《中国水利》2001,(11):40-42
一、全国雨水集蓄利用成效及基本经验 1.雨水集蓄利用取得的成效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九五”期间,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对雨水集蓄利用的认识也逐步加深。通过在中西部等地区建设的试点来看,雨水集蓄利用已从单项集雨技术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雨水集蓄利用在山西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山西省雨水集蓄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就目前发展现状,提出了国家应尽快制定雨水集蓄利用的标准及规范并给予资金扶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加强山区集雨工程的示范与推广,开展平原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干旱、工农业用水量增大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量老井报废,新井越来越深,用水成本越来越大,使得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利用和技术推广,已初步显示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汤阴县在借鉴其它地区利用雨水资源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把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作为解决丘岗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汤阴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杜志 《山西水利》2007,23(5):39-40
从天镇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降水资源的特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经济投入等方面,论述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进行了介绍,认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干旱缺水状况,增强地区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黄土高原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黄土高原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郭苏丽 《山西水利》2010,26(1):37-38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它的实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干旱山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作物补充灌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丰产的有效措施。介绍了高平市在运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雨水集蓄利用是导引、收集、蓄存和保护雨水径流,用于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的一种工程技术。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应用于具有间歇性径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主要来自于降水。由于径流历时短暂,贮存是雨水集蓄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由于水源主要来自降雨,所以系统不包括大型水库和地下水开采;(3)系统在集水区面积、蓄水容积和投资上的规模都比较小。但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依据当地条件、降水情况、对水的利用目的及经营管理方式等而不同。因雨水集蓄利用人为改变了天然降水的时空分布,提高了可控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技术,近20 a来又迅速复兴和发展起来。甘肃省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较早、积累经验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本文概括了甘肃雨水集蓄利用的状况,分4个阶段系统总结了甘肃雨水利用发展实践的过程,并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对未来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探索,为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解决人蓄饮水及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发展宁夏中部干旱带先进、高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雨水管网具有可观的集蓄空间,在不影响城市雨洪排水的前提下,利用管网进行雨水的动态蓄存,可作为一般雨水集蓄设施的替代方案。以西安市某高校校内雨水排水系统为研究案例,基于SWMM构建区域雨水排水模型,按照不同原则设置3种阻水方案,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各方案存蓄的雨水水量。结果表明,3种方案不发生漫溢的临界降雨量均为8 mm,此时雨水蓄存量分别为2 367、2 325、1 989 m3,分别占管网总容积的88.61%、87.04%、74.46%。进一步分析2011至2020年西安市雨水管网集蓄雨水资源的潜能,最大年平均蓄存雨水量可达4.11×107 m3,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2.13%,蓄存能力可观。  相似文献   

18.
雨水利用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海淀区目前年雨水蓄集能力超过55万m3.年雨水利用潜力约1674万m3,通过实施雨水利用工程.能够进一步缓解城市内涝、保证城市安全运行.同时有效涵养水源、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功能定位及用地类型特征等不同因素,可将海淀区划分为山区、山后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等3个区域进行雨水利用控制.并将雨水利用技术与水源涵养、生态旅游、内涝防治等功能相结合.构建雨水利用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田群  赵胜 《山东水利》2005,(10):7-7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集蓄利用。我国西部地区雨水集蓄开展较早较好,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但是,目前雨水集蓄工程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或普及。一些地方为寻找地下水、建设调水工程煞费心思,投入大量资金,有的不惜生态环境被破坏去搞大型水利建设。相对雨水利用,却没有被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所重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提到雨水集蓄,很多人便认为这是缺水山区的事。实际上,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大中型城市及平原区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应该成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的重点。二…  相似文献   

20.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辉 《山西水利》2006,22(2):33-35
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论述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过程的同时,结合山西近年来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做法与成效,提出了今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