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茶叶儿茶素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得到纯度大于98%的茶叶儿茶素EGCG、EGCG3’’Me、ECG、ECG3’’Me。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点(0、6、12、24 h)体外培养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评价茶叶儿茶素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茶叶儿茶素在体外厌氧发酵24 h时,对于肠道有益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对于梭状菌和拟杆菌的增殖发挥了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肠道总菌群数量影响不显著(P0.05)。此外对于发酵过程中各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添加儿茶素样品的培养基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在各个发酵时间点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实验同时对于茶叶儿茶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研究表明,包括甲基化儿茶素在内的儿茶素及其代谢产物,对于改善人体肠道环境、维护人体肠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晋艳  张芸  李伟  孙怡  曾晓雄 《食品科学》2011,32(15):94-98
以鹰嘴豆为材料,通过提取与活性炭-硅藻土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鹰嘴豆粗提物和不同纯化程度的鹰嘴豆α-低聚半乳糖(α-GOS)样品。采用体外厌氧粪样混合培养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评价鹰嘴豆α-GOS的益生功能。结果表明:鹰嘴豆α-GOS对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菌)有较好的增殖作用,而对有害菌(拟杆菌、梭状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鹰嘴豆α-GOS只是改变了肠道内菌体的组成,而对总体菌群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α-GOS含量高于90%的鹰嘴豆α-GOS样品的益生指数(PI)最高(2.00),α-GOS含量为70%~80%、80%~90%的鹰嘴豆α-GOS样品及鹰嘴豆粗提物的PI值依次为1.39、1.73和0.89,而对照组(不加任何碳源的处理)为负值 (-0.29)。总之,鹰嘴豆α-GOS具有很好的肠道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3.
茶叶粉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茶多酚、茶氨酸、茶膳食纤维以及茶多糖等。人们常倾向于以嫩茶为名优品种,但很少有人关注不同采收时期的茶粉间益生作用的区别。为探究不同采收时期茶叶粉的益生特性,该文对嫩茶、中等嫩茶和老茶3种不同采收时期的绿茶粉进行了基本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3种茶叶粉进行24 h体外厌氧发酵,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及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主要的儿茶素含量随着茶叶嫩度的降低而减少,茶氨酸、膳食纤维和茶多糖则相反。3种不同嫩度的茶叶粉均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以及丰度。对于乳酸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等有益菌,茶叶粉促进其增殖,促进效果老茶显著高于嫩茶和中等嫩茶;对于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等细菌,茶叶粉可以抑制生长繁殖。茶叶粉还能提高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SCFAs含量,老茶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乌龙茶粗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甲基化EGCG(epigallocatechin3-O-(3-O-methyl)gallate,EGCG3’’Me)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酶动力学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探究并比较了三者的抑制活性及类型。结果表明:乌龙茶粗多酚、EGCG和EGCG3’’Me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依次为0.178、0.040、0.064 mg/m L;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显示乌龙茶粗多酚和EGCG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抑制,而EGCG3’’Me为竞争性抑制;紫外吸收光谱实验表明乌龙茶多酚样品能够使α-葡萄糖苷酶的吸收光谱发生蓝移,推测酶蛋白的构象有所变化。EGCG与EGCG3’’Me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和抑制类型的不同可能是由于EGCG的一个羟基被甲氧基取代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EGCG甲基化衍生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总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制备色谱技术,通过甲基化技术得到的甲基化儿茶素粗品中,分离纯化出3个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单体,结合LC/MS和NMR等分别确定为4',4″-di-Me-EGCG、4',3″,4″-tri-Me-EGCG以及4',3″,4″,5″-tetra-Me-EGCG;进一步比较了这3个EGCG甲基衍生物单体与98%EGCG在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总抗氧化活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EGCG甲基化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总抗氧化活性都有明显的降低,总体上分别只有98%EGCG的68.17%和6.84%。  相似文献   

6.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特性与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葛文光 《食品科学》1989,10(9):23-28
人的肠道内存在有一百多种,数量达一百多亿个构成肠道菌群的细菌。这种肠菌群中,双叉杆菌是占优势的菌种之一,该菌对维持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产生乳酸和醋酸使肠道内的 pH值下降,抑制病原菌的感染。(2)抑制腐败细菌的发育,抑制肠道内腐...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的EGCG3″Me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置茶鲜叶的不同采摘成熟度、不同采摘时间以及不同烘干温度等,制备茶样,研究不同成熟度、不同采摘时间以及不同烘干温度等对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茶鲜叶成熟度的增加,叶片中EGCG3″Me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一般在第3叶(或者第4叶)含量达到最高;1d中,茶鲜叶中EGCG3″Me含量在中午达到最高;在90℃烘干温度下,茶叶中的EGCG3″Me含量能得到有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槲皮素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利用光电比浊法动态观察槲皮素在体外对肠道优势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利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构造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通过小鼠体内实验评价槲皮素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1、0.05、0.1μmol/mL)槲皮素对乳杆菌增殖有明显扶植作用,超过这一范围时(0.5、1μmol/mL)对乳杆菌增殖强烈抑制,各浓度槲皮素均对肠球菌的体外增殖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也不表现出扶植作用;体内实验表明,200、400 mg/kg BW槲皮素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槲皮素可调节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的EGCG3"Me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茶鲜叶的不同采摘成熟度、不同采摘时间以及不同烘干温度等,制备茶样,研究不同成熟度、不同采摘时间以及不同烘干温度等对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3CG3"Me)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茶鲜叶成熟度的增加,叶片中EGcG3"Me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一般在第3叶(或者第4叶)含量达到最高;1 d中,茶鲜叶中EGCG3"Me含量在中午达到最高;在90℃烘干温度下,茶叶中的EGCG3"Me含量能得到有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富含OPO(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植物乳脂粉(即OPO-P)为原料,以24月龄幼儿粪便为菌源,采用模拟人体肠道的体外厌氧发酵系统研究不同浓度OPO-P与幼儿粪便微生物互作的效应。对主要肠道菌群数量、益生元指数PI值和B/E值在24 h互作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评价了不同浓度OPO-P对幼儿肠道微生物的益生效应。结果表明,发现补充不同浓度OPO-P都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都能抑制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7.5 mg/mL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且7.5 mg/mL组的PI值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组;而B/E值,14.4 mg/mL组在发酵的前8h过程中大于其他组,7.5mg/mL组在发酵12 h和24 h时显著大于其他组。综合分析菌群计数结果、PI值和B/E值,说明OPO-P的添加都对幼儿肠道微生物有益生作用,但7.5 mg/mL组益生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于17世纪传入欧洲,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首先开展中国和西方茶叶贸易的是荷兰人。但是最早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茶及类似茶类饮料进行研究的却是英国人,出版于1850年的The Chemistry of Comnlon Life一书便总结了如茶、咖啡、可可和其它植物性饮料早期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本书在1880年被译成中文,书名《化学卫生论》。本文便是在解读该书有关茶等植物饮料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中,茶不仅是健康理想的饮料,而且可以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统称之谓茶膳。茶膳也由此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不仅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茶膳最为发达的地方,丰富多彩的茶菜肴茶面点,以及各种充满茶之芬芳的粥品汤羹与小吃等,既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精湛的烹饪技艺。更由于茶有很多益于人体健康的因子与功效,诸如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降脂清毒等等,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出于对健康的需求,茶膳在近几年来又成为炙手可热的保健食品,在餐饮市场上大行其道,而且大有方兴未艾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eve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four bottled liquid Japanese teas (oolong, green, houji and black teas) and three leaf teas (Kenya, Assam and Ceylon teas).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a were recorded by measuring the emission spectra in the range 300–700 nm at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rom 250 to 590 nm. Discrimination of teas based on their spectral data was perfo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common chemometric method used for data reduction and visualis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green tea (unfermented), black tea (fermented) and oolong tea (partially fermented). Copyright © 2006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花茶是通过对植物的花或者叶子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加工而形成的茶,因其富含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对人体的健康有积极地作用。花茶不仅具备养生的功能,同时还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都喜欢将其作为日常的饮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花茶市场越来越兴盛,花茶种类繁多,有玫瑰花茶、有茉莉花茶、金银花茶、菊花茶、桂花茶和蒲公英等各类花茶百余种。该研究综述了茉莉花茶、玫瑰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四种常见花茶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总结发现,上述四种花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糖、儿茶素、茶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营养和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与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杀菌抑菌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X-ray fluorescence (XRF)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nerals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mplicity, high throughpu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utomation make it useful for screening large numbers of samples. Samples of 138 fresh green, black tea and residue of this black tea after brewing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and analysed for Fe and Mn content using XRF. Such work appears not to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相似文献   

17.
四种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分别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晒青茶、烘青茶、红茶、熟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共检出香气成分146种,晒青茶检出81种,烘青茶检出80种,红茶检出68种,熟茶检出69种,其中共有成分有30种。晒青茶的主要成分有:松蕈醇、2-乙基己醇、二氢芳樟醇、β-松油醇等;烘青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2-乙基己醇、苯甲醇、松蕈醇等;红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苯甲醇等;熟茶的主要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2-乙基己醇等。得到的成分及含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卢雯静  宁井铭  方世辉  江山  韦欢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96-299,317
为了实现对茶树的综合利用,以茶树的花为实验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茶树花中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了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和超声波功率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70%,超声波功率350W,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10min,料液比1∶30g/mL时,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得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8.38%和23.69%。  相似文献   

19.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散囊菌属(Eurotium)是黑茶微生物群落主要的组成部分,曲霉属真菌存在于黑茶加工的各个环节,青霉属真菌在初制渥堆过程中极少检出,但普遍存在于贮存环节。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普洱茶渥堆样进行研究发现,细菌是其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部分,细菌与普洱茶品质特别是其功能成分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黑茶产品食源性细菌毒素风险极低,虽然存在大量真菌,但黑茶在安全仓储下极少检出真菌毒素,正规厂家生产的黑茶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尖波黄和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分别加工成黄茶,通过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和香气品质分析,探讨3个茶树品种的黄茶适制性。结果表明,与桃源大叶和碧香早相比,尖波黄茶鲜叶更适合于加工黄茶,由其加工而成的黄茶外形色泽金黄、香气清香带甜、滋味醇和较爽、汤色及叶底金黄较亮;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茶黄素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3.80%,2.27%,23.09%,1.06%,4.13%,0.24%,且酚氨比值最小,为10.17;儿茶素总量为14.21%,简单儿茶素总量为5.49%,酯型儿茶素含量为8.72%,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比值为0.61;同时香气物质种类最多、品质最好,其中大马士酮、十七烷、ɑ-松油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β-蒎烷、葑烯、3,6-壬二烯-1-醇乙酸酯、3,7,11-三甲基-1,3,6,10-十二碳-四烯、1-甲基-4-(2-甲基环氧乙烷基)-7-氧杂双环[4.1.0]庚烷10种香气物质为尖波黄特征性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尖波黄为加工黄茶的优异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