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贯穿着故土情结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心境为背景,论述萧红小说创作中的乡恋与乡愁.  相似文献   

2.
梁份是易堂后学中的翘楚,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汤中《梁质人年谱》的研究成果大有助于读者。但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清。本文对《送张方伯往山海关序》的创作时间、《送丁酉典试秦太史序》的赠送对象以及《祭朱赠公北坡暨冷一品夫人文》的创作动机予以考证,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这三篇散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The Dance》、《False Love》选自埃尔加的合唱套曲《Scence from the Bavarian Highlands》。此作品是埃尔加夫妇游玩巴伐利亚高原之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合唱作品。《The Dance》、《False Love》位于套曲之首,前者以丰收的季节为背景来描绘人们沉浸在此环境中,所表达的一种喜悦之情;后者用抑郁的色调来描绘作者对待爱情的一种态度和感悟。文章将《The Dance》、《False Love》作为分析对象,从音乐本体和创作技法的角度去考索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力求完整、准确地诠释作曲家的本意,从而为两首作品的演唱与指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创作实践,针对《工程热力学》的特点,提出以Authorware和PowerPoint联合制作《工热》CAI课件的创作思路,在制作效率和效果之间取得平衡,这一方法同样适合于其他大学专业课课件的开发策略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风格多变,他尤其偏爱以“吉他”为题材进行系列创作。其创作与音乐中的“变奏”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以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和毕加索代表性的吉他绘画作品为例,比较音乐中的"变奏"与毕加索绘画创作中变化手法的某种契合,进而探究毕加索绘画作品中的变奏创作特点以及由此体现的变异风格。  相似文献   

6.
史传文学《左传》的战争篇章,其结构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左传》战争篇章的结构是独创的。它是以编年体为纵坐标,以纪事本末体为横坐标,以人物传纪体为立坐标的立体组合,总体呈现严谨周祥的网状框架。《左传》战役叙写呈多姿多态的线性编排,论战与叙战有机组合,倾向鲜明:同时,战事和人事交织,使人物性格突显。这些开创性的结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史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物画有史以来,经历了许多变迁,进入21世纪中国人物画家如何来创建一种新的笔墨结构,新的色彩体系来适应新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本文通过作者赴西藏采风后创作《西藏风情》系列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些创作理念来阐述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军人创作是日俄战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学的审美价值来划分,有普通士兵的草创纪实类作品,也有职业作家的成熟作品。本文首先以作品为本位,对日俄双方普通士兵的作品《肉弹》与《对马》进行了比照分析,从而解读由此反映的日俄两国士兵的文学文字水平、日俄两国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舆论、国民心态、国家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状况。另一方面,又从职业作家与职业军人的双重身份入手,以创作主体为入口,深入剖析了日俄两国的著名军医作家森鸥外、魏列萨耶夫的创作,揭示其在双重身份下,日俄战争文学创作的暧昧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歌剧《苍原》被誉为继《白毛女》之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它的综合美感的营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仅从歌剧《苍原》舞台创作的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该部歌剧在舞台创作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试图为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奴隶丛书》出版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探讨以阶级叙事为基础的左翼文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从叶紫和萧红、萧军三人创作的不同风格,分析左翼文学在阶级叙事下无法掩饰的多样性,说明试图统一的阶级叙事在不同的作家甚至同一个作家身上也总是呈现出鲜明的驳杂色彩。  相似文献   

11.
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一直以来都是她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成为迟子建小说的一种人文关怀,成功地塑造出精灵般的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得迟子建的每一篇乡土小说都散发着迷人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中拥有众多读者的张爱玲是一个孤独而敏感的人,其人生态度、行为个性和文学创作都呈现出悲剧化倾向,甚至表现为一种自我放逐。文章从荒凉的精神家园、特立独行的个性、躲避崇高的俗人俗事的描写等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创新大师,伍尔夫倡导反映“内心真实”的美学主张,并创造一系列叙述策略来构筑其小说世界。从叙述时间、聚焦方式和意识叙述方式三个层面阐述了《到灯塔去》独特的叙述艺术及其表现的崭新的现代主题。  相似文献   

14.
“才子佳人”故事是明清传奇戏曲中的主要题材。这些主要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虽不乏艺术欣赏价值,但模式化的创作使得作品中的女子形象表现出“千人一面”的弊端。而明代孤本传奇《盐梅记》塑造的王滕儿形象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模式化的形象创作,展现出其特有的将领之才、市井气息与侠女情怀。  相似文献   

15.
在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伍尔夫凭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时空,凭借对她所处的时间、空间的特有认识,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转化,通过空间展现时间,通过时间的穿针引线来理解和衡量空间,将客观时空主观化,将无形时空有形化,建构起了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时空意识,而这也正是其作品不愧为经典中的“另类创作”的重要秘诀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作为东北文坛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女作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踏入文坛至今一直执著而持久地凝视着故土,并以创作中浓郁的地域乡土文化气息形成自己的标识性风格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从迟子建对乡土世界人性真善美的温情描写来揭示人性的本真和生命意识,传达了她对美好人性的理想和期盼。  相似文献   

17.
西施、貂蝉是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形象,她们美人计的故事在文人创作和民间传说中,有着重要地位,又略有不同。西施是先有美人之名,她的故事,随美人声名的流传逐步形成和发展。貂蝉则是先有故事,其形象在故事中不断演变、完形。比较两者的美人计故事,可以窥见中国文化对美人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她的思想也很前卫。她的著名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堪称女性主义宣言书,在作者眼里,“房间”是女性的“圣所”,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意味着女性拥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学习和创作。这种观点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展现,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时候对“房间”充满眷恋,把它看成是“圣所”。’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18年《新青年》刊载《娜拉》全译文以后,一批“娜拉剧”应运而生。女主人公和家庭决裂,义无反顾“私奔”,受到了同时代人的赞赏。可是,老舍笔下的“虎妞”弃父从夫却没有进入褒扬名单,投射在她身上的眼光,鄙薄多于悲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反而背上了祸害自己丈夫的恶名,因为她颠覆了“原型意识”和审美定势。然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一个能容纳女人不同体貌类型和多元生存状态的社会环境。因此,文章基此为审视点和论述点,审视虎妞的不公正评判,认识虎妞形象塑造的文学穿越和后现代视角,以利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重建。  相似文献   

20.
卫慧的小说展现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欲望魔瓶倾覆后的后现代狂欢的图景。她以欲望狂欢替代理性思考,以另类的当下体验彻底颠覆传统,平面化、颓废、女性私人言说是这位七十年代作家世纪末情绪的特色。可她最终却迷失了自己,在公共价值的笼罩下,自身创作理性精神缺失,文学意蕴消弭,成为一种难以深化的自我和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