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廖凌云  杨锐 《园林》2017,(2):28-31
<正>现状分析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地运动的理念已由过去排斥人类的绝对保护走向相对保护,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世界各国国家公园都逐步开始尊重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的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尊重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权利,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立法层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颁布了"原住民相关法"以保障原住民的土地、居住等权利。规划管理层面,各国国家公园的管理目  相似文献   

2.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中常用的空间分区方法存在管理目标和内容不够精确、与生态系统的层级性和动态性不匹配等缺陷。中国南方地区的国家公园普遍面临土地权属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等情况。探索基于管理目标导向的层级化空间管控划分方法,对更科学、精准、经济地实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出生态空间管控单元概念和耦合管理目标的多层级空间管控体系,对比分析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建构框架和流程。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案例,基于上述方法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数据进行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建构。【结果】生态空间管控单元体系的建立,将南岭国家公园原有的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划进一步细分为16类管控单元并建立了相应的正负面行为清单;以自然演替方式为主的严格管理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从二分区制的51.06%提高到管控单元体系划定的85.54%。【结论】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提出与应用,使得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强度和精确度得到有效提升,并可进一步支撑地役权保护等专项管理工作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4.
杨宪邦 《山西建筑》2009,35(22):14-15
指出治理城市河道是完善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生态理念,分别对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和河道治理与保护进行了阐述,以期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有利于景观建设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5.
英国国家公园与法国区域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区是人类与自然在长期合作下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突出美学、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乡村地区.英国国家公园将公园内的乡村景观视为国家利益,投入必要的管理资金和管理资源,采取自然保护、适宜的农场管理方式、严格的建设控制等举措,通过强制或经济补偿的方法保护乡村的文化景观.法国区域公园则指出了一条通过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景观保护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位置和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从生态安全战略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村民,试点区乡村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环境资源保护。因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好当地农牧民全面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本质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利用系统思维将乡村景观分为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及乡土社会,并反思试点区乡村景观建设内容;提出乡村景观营造手段,整合乡村发展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各项目标,构建草原综合体概念,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为试点区乡村复兴提供视角。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公园运动和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璇 《风景园林》2006,(6):22-25
以美国国家公园运动中的保护和实用主义的斗争为主线,以国家公园管理局领军人物的更迭及其管理思想的变迁为附线,详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演进全过程,从中可见美国国家公园的坚定保护理念和美国国家公园政府管理体制形成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风景区农业转型的现实性与风景资源保护的紧迫性需要统一协调,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市场化、景观化调整,形成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景观,促进风景资源保护.以合肥紫蓬山风景区生态养殖园为例,探讨农业转型与风景资源保护的规划设计途径.探讨了如何将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落实到生态养殖园规划设计与实际建设中,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产业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链节点生态设计策略等生态养殖园策划、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2.
The Scottish model of national parks reflects wider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 or protected landscapes. This paper uses Ingold's dwelling conceptualisation of landscape to reflect on how materi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affect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the Cairngorms National Park in Scotland, UK.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views, is the separation, unique to the Cairngorms, of ‘the park’ from its management organis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eparation creates a conceptual space for the negotiation of contested claims regarding the park. Such claims reflect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or as Ingold (2000) puts it, the landscape as it is known to those who dwell in it; they also represent vested interests and regimes of power concerning what happens in specific places. These claims do not reproduce simple splits between, for example, public/private or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but show a more complex picture.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张引  杨锐 《中国园林》2021,37(11):98
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对于实现保护目 标、保障社区权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政策 模糊、内涵不清、类型庞杂的问题。基于文献调查法、案例研 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 管机制建设的概念、目标、主体和客体,提出了基于社区管 控、扶持、协商、协议和合作五大类15个小类的社区共管机 制构建框架,分析了各类社区共管机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从 法律、体制、市场、资金和社会5个方面指出社区共管机制建 设的实施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 建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理论认识,为 各个体制试点的社区共管机制类型选择、国家林草局社区相关 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乌恩  程静琦 《风景园林》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游园是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其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价值。以探讨 游园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为目的,基于扎根理论总结出布局及 选址特征、功能及设施特征、环境适宜性特征、景观观赏性特 征、管理与维护情况5个影响游园使用满意度的核心范畴及其 20个构成因子;借助结构方程进一步明确各范畴及因子的关联 性;基于分析结果并结合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的总体要求,对未 来中国游园空间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保障空间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欧洲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历经百年,具有相对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与成熟的管理经验。对与中国国家公园相近的隶属于IUCN II类自然保护地的欧洲国家公园进行分析梳理,依据分区数量将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归纳总结为3种类型,即2类分区、3类分区和4类分区,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进行管理分区依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现行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提出复合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