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游牧民族草原传统人居环境的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的调研,进行三位一体综合分析,以天人互益的思想理念合理有效利用草原人居环境背景,选择与自然协调生存的草原人居活动,用朴素而适应自然的营造技术建设草原人居环境,以此解读"背景—活动—建设"三元耦合互动构建的草原传统人居环境自然智慧.  相似文献   

2.
聚焦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问题,创立体系化 人居风貌理论、制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寻找综合协同实现路 径。依据风景园林三元论提出风貌自然人文生态、人民文化心 态和国土景观形态的三元;基于中国哲学传统,构建起国土人 居环境风貌“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 学体系;进而构建起以“风貌三态”为核心的国土空间人居环 境风貌三轴六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体系。从而将风貌优化问题 转化为“风貌三元”的“三元耦合”及风貌客观构成与风貌主 观感受的“二元互动”,最终力求实现风貌的主观愿望与客观 实际相辅相成、协同融合,即风貌的“主客合一”。以人居环 境地方性风貌优化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性”“适宜性”和 “优美性”作为“风貌三态”的评价标准,通过文献梳理、案 例分析、实地调研,选取了18种典型的地方性国土空间人居环 境风貌,并将其划分为9组类型进行比较,构建了由“3准则、 9维度、27项指标”组成的风貌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以此对 标,分析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面临的基本问题,为国 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及管控提出了优化策略与风貌自然人 文生态保护、风貌人民感受心态引导和风貌优美形态营造的三 大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居环境的严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文章以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结合兰州市现状,重点分析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兰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对策和建议,侧重构建、扩充生态空间规划,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乡村"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内涵的解析,从产业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两方面综合评价"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并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全流程问题解析框架。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产业内卷化通过人地空间关系错位分离形成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效应;其次,乡村社会原子化在多主体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愿景,以及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产生差序分异影响;同时,"内卷化"、"原子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普适性的主体不清、过程低效、结果相左的错位选择悖论。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新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时期,以西部干旱区少人和无人区域人居环境开发利用为长远目标,以人居环境学为理论指导,以区域景观生态化规划设计为方法途径,研究集水造绿与生态环境改善、传统生存方式与产业的改变创新,新型人居环境模式的理论、方法、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从所提出的人居环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3方面展开,以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为对象,以甘肃环县"上海绿洲"为实证案例,以"干旱区地表雨水收集、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聚居背景"+"现代集约化农牧业与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新型聚居生存方式与产业"+"节水节能、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的新型聚居建设"为基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对现有相对离散的相关理论方法予以梳理综合,寻求更为综合系统的理论方法,对现有多种高—中—低技术予以集成,寻找一体化的技术应用途径。从理论、方法和技术3个层面,提出气候变化新时期西部干旱区新型人居环境模式、形态与集成技术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后,人居环境系统研究得以起步并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城市人居环境、社区人居环境、小城镇人居环境、古城镇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评价共6个领域,并且呈现出六大明显的趋势,即规划-建筑-园林"三位一体"、人与自然协调、人本主义趋向、重视传统思想体系、应用高新技术、科学与艺术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归园田居"式人居环境的建设已成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以"归园田居"式人居环境的建设为研究对象,就其研究背景、具体举措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打造一个新型的绿色生态趣味宜居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最佳都市人居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06"瑞田杯"全国青年"人类发展与和平"最佳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大赛金奖作品的设计构思、设计特色及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大赛命题项目为金泰城·丽湾园林景观设计,旨在通过国际性大都市北京城市中心区域的住区开发来探讨和设计最佳城市人居环境社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弘扬"人类发展与和平"的主题.从人居环境和生态整合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都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为未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探索一条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与深入,住宅设计应向应变型空间结构发展,重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新世纪的人居环境建设寻找一个新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第二届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于4月25日至26日在日本福冈市举行。此次峰会以“紧凑型城镇、节约型社会”为主题,旨在探讨亚洲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亚洲各国的节能和环保协作,着力构建绿色亚洲发展体系。峰会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办,联合国人居署驻亚太区办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体验与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文旅小城镇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文旅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特色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尝试以地域文脉与体验真实性理论为指导,构建"需求-适应"体系,制定相应的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并将策略针对性地应用于杭州市胥口镇的人居环境营建,以期为今后文旅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袁琳 《城市规划》2020,(1):63-71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2,(4):45-45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动态演变的长三角地区,以人居环境地方性为线索予以识别、分析和评估,有助于解析人居环境这一复杂体系的运转规律与协同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人居环境地方性体系及其演变周期模型;建立主客观结合的人居环境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演变评估框架,以识别样本城市人居环境地方性的演变表征、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性韧性整体较低,各城市全域的地方性潜力、连通度分异明显;就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阶段而论,各地区分别处于失衡风险较低、发展不足的集聚开发阶段,僵化及失衡风险较高、发展成熟的稳定繁荣阶段,以及因经济持续低迷或政府主动开展超限度更新导致的病态困境。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2,(5):156
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20.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