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 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 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 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 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 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 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 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 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 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 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 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 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 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 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 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 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 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 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 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 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 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 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5.
基于L THIA GIS模型,以北京为案例研究区,应用水文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以及长期日降水量数据,有效模拟了长时间段内以城市扩展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以及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宏观影响态势,挖掘出区域内潜在的长期污染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虽然1996—2004年间连续干旱导致年径流量整体减少,但城八区年径流量却呈增加趋势,各分区年径流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比例具有一致性,说明保护并合理利用耕地对减少城市径流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产流量远远大于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林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所产生的水文效应敏感性最强,其次依次为:水域、草地、农村居民点和农业用地,林地、水域、草地等生态用地需要特别加强保护;通过L THIA模型和GIS平台,实现了区域非点源污染的分布式模拟,结果显示城市扩展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大于降水变化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和下垫面(土地利用)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初步将北京划分为4类城市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敏感性区域,为土地利用管理和环境规划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城市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由单个的城市向以城市群之间竞争转化的态势。在新的形势面前,加快成渝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川渝地区增强区域竞争力、谋求"双赢"格局的必然选择。该研究选取52个指标作为成渝城市群13个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13个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找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优劣势,为成渝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合理定位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联系已成为城际要素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利用可表征互联网搜索量的"百度指数"来模拟城际信息流联系,分析成渝城市群2012年、2015年、2018年三个时段的区域城市网络演化特征,并比较其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进而讨论基于信息流视...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景观生态不仅是地区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写照,还反映了地区生态过程、变化效应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丹江口水库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其水库水质与水环境对沿线供水地区经济民生至关重要,而水库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及周边自然条件,会对水库水质与水环境产生影响。丹江口水库汉江库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中部,自调水工程运行以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日趋完善,城市主要土地类型大致呈由岗地向农田和林地转变的特点。根据丹江口市域地形特点、景观构成要素、土地资源及城镇建设分布与利用情况,可以将丹江口市域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草地、耕地、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沈中健  曾坚  任兰红 《中国园林》2021,37(3):100-105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 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 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 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 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 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 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 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 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 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 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 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 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海型城市是规划设计中常见的城市类型,在快速 城镇化过程中,其城市景观空间普遍面临高强度城市建设的严 峻挑战。当前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如何在区域视角下结合数 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实现山海城格局整体保护,并彰显山 海特色城市景观,是中国山海型城市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从 中国山海型城市的营城机制入手,梳理了山海型城市景观的共 性问题与挑战,并结合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提出“势-境-文貌”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最后以山东省威海市为 实践案例,提出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数字构建流程,并对区域 尺度下城市景观空间进行引导,以期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山 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麻城市各种景观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麻城市景观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对研究区整体景观产生深刻影响。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最为破碎。城镇中心城区范围小,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泛且分散。园地、草地及其他土地破碎度较高。交通运输用地布局差异较大。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区域内各类景观发育程度较好,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基质为林地。综合景观弹性度指数,麻城市景观格局稳定性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38-43
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ores species richness of insects of the order Orthoptera (grasshoppers, crickets, etc.) along spatial gradients defined using remotely sensed land cover data for an area of 5600?km2 centred on the city of London. The number of species within grid-squares of a national atlas, controlled for recording effort, declined along composite multivariate spatial gradients representing landscapes with increasing dominance of arable and urban land uses, yet was uncorrelated with the area of an individual land cover representing cultivated land, and only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 second land cover representing urban development. Few orthopteran species reside directly within either arable crops or non-vegetated urban land covers. Thus, whilst the areas of the individual land covers are intuitively sensible (and simple)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and urban cover respectively, their areas do not capture ecolog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varia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uncultivated and non-urban land cover matrices within which the species actually reside.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multivariate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applied here) to describe spatial gradients in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and urban influence. Relatively few landscape scal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insects and the present study illustrates a)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Orthoptera to explore issu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landscape and to monitor impacts of land use via analysis of large-scale spatial patterns from national species distribution atlases combined with remotely sensed land cover, and b)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land use which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on the complex mix of land cover types utilised by the species und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8.
冯黎  陈明坤  白宇  周里云 《风景园林》2022,29(3):117-123
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聚焦现状城市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及各类用地交叉重叠等现实问题.基于MSPA方法提取城市森林空间要素,构建森林源地、森林节点及森林廊道有机组合的网络化森林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索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落地方法,创新提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