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江并流"地区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在地质上,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延伸部分、横断山脉的主体,是世界上挤压最紧、压缩最窄的巨型复合造山带;是欧亚大陆主要的动、植物分化中心和起源中心;"三江并流"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以"三江并流"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全部4条标准,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三江并流"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通过科学规划、建立监测系统、保护性建设、依法行政等手段,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建成生态系统协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持完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景观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矼  曹札昆  陈阳 《中国园林》2004,20(1):22-26
"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代表地球演化史和重要地质过程的杰出和关键地区.除独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观外,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珍稀动植物、丹霞泉华等自然景观于一体,雄、险、秀、奇、幽、奥等各类景观齐备.可以说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观外各类自然景观的大观园.有13个原生状态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服饰、节日和习俗,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04,20(10):23-23
该规划是“世界自然遗产”的主要申报材料之一,其编制围绕世界遗产地的有关规范、要求,与以往的风景区、旅游区规划有较大不同。规划对资源保护层次、生态旅游模式、污水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运用、借鉴GIS、LAC、VERP、SCP等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辅助规划设计,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全世界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欧亚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世界最著名的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亚洲大陆多种动物分化和起源中心.可以说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观外各类自然景观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我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出现因旅游发展造成区域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遗产地重要遗产遭受破坏的现象。三江并流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着具有较高价值的遗产资源。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出三江并流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构建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和服务业生态化体系,并提出资源利用集约化和产业发展低碳化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科学分析了荔波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与发展压力,总结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据"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核心区保护为主、缓冲区治理与发展相结合、流域上游区防治结合"的保护理念,在遗产地采取保护性建设、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措施。同时指出,需建立或采取诸如世界遗产公约长效机制、国内外合作交流体系和流域综合治理机构等保护措施,以适应时代快速变迁、全球化进程加快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审议表决,将“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由贵州省牵头,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的第6项世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2003,(9):1-1
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令人欢欣鼓舞。世界遗产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地“申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某某风景名胜区‘申遗’准备工作加紧进行”的消息时有所闻。兴奋之后,冷静想来,“申遗”实在不易,三江并流的成功有些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的第40周年,也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走过的第27年。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回顾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历程,将其初步划分为起步、演进和深化3个阶段进行分析;其后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管理规划、科学研究和地方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自然与混合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与挑战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国际趋势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博  宋峰  孙铁 《中国园林》2022,38(6):86-90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晨  陈徵羽 《风景园林》2023,30(10):96-102
【目的】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1周年之际,识别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议题,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脉络,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动向,解读数字化转型为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方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世界遗产咨询机构数字档案等资源进行系统解析和知识图谱构建。【结果】识别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阶段和重点议题,归纳总结了以世界遗产记录与档案、监测与管理、阐释与展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四大技术主题、12类技术方法和62个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结论】提出景观遗产数字技术集成与创新、遗产保护数据标准、数字行动规范、数字化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中国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保护地的声景具有重要价值。声景感知是衡量保护地声景质量的有效工具之一。声景感知受到声景环境、声源构成、主导音等要素影响,也会对人们环境感知的可接受度、情绪等方面产生影响。已有对城市和乡村环境中主导音、听觉对视觉及情绪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保护地中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较为缺乏。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听音实验,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得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可知武陵源声环境中导游喇叭和谈话的声音是感知频率高且接受度最低的声源,因而在保护管理中应予以重视和控制。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内乡村环境中的鸟鸣、流水等自然声源的可接受度要高于武陵源中纯自然环境中的同等声源的可接受度。在低噪声环境下,高感知频率的声源与主导音不一致,即被感知频率高的声源不一定是主导音。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声景与情绪感知与性格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不同声景环境中的自然声源均能使性格"内向安静"和"易焦虑的人"感到"放松""舒适"和"多样丰富"。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对武陵源声景价值认知的策略和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杜爽  韩锋  马蕊 《风景园林》2019,26(12):85-90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许晓青  吴竑  冯婧婕 《风景园林》2021,28(8):119-124
视听交互作为声环境感知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从定量角度进行了实证.仅有少数研究从定性角度揭示视听交互机理.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声景为研究对象,基于前序研究中得出的"半自然环境中视听匹配度较低"这一结论,选取视听匹配准确度较低的一段半自然声景,通过视听实验得到72份有效样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揭示了视听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阙维民 《中国园林》2012,28(7):5-12
中国矿业遗产,尤其是中国传统矿业遗产,具有丰富的遗产资源,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项目、中国矿业典籍的物质载体、中国工业遗产的主要内容。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是中国矿业遗产的管理基础与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在阐述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从理顺管理权属、统一项目名称、规范学术认识与合理规划利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矿业遗产的保护展望。鉴于中国学界对于中国矿业遗产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业史、矿业遗产旅游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专题的现状,特以世界遗产为视野的矿业遗产研究进行组稿。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世界遗产精神与评价标准,京西稻的遗产价值包括:体现了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证实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南北交流,证实了中国农业景观与园林艺术的交融,据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性”与“生产性”结合的特点.再结合京西稻的遗产价值与现状分析,从宏观保护策略和微观格局调整2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规划建议.最后,总结归...  相似文献   

18.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18,25(10):115-119
将自然与文化完全对立的现代西方经典范式二元论,使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评估标准(vii)在界定“自然美”方面往往有所局限:仅仅从物的存在而不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来考察“美”。具体通过回顾依据标准(vii)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案例,分析标准(vii)的两类评估要求(“绝妙的自然现象”与“特殊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所要识别的“自然美”。由标准(vii)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为区别于自然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必须把“自然美与自然审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而通过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风景资源与风景美学评价方法,指出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识别与评估应从现成的物质实体转向生成的关系存在,聚焦于“自然美”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此实现对自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整体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