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针对滨水景观在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色中的体现,论述了滨水区的概念,阐明了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合肥板桥河为例,综述了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现象和进程的历史考察,分析和归纳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上海滨水空间的特征演化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经历了从地文空间、水文空间的单一形态,到人文空间、互文空间的多维构成,在多重视角的关注下,正在迈向更加开放多元的丰富形态。  相似文献   

3.
正"‘一江一河一湖’滨水空间必将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动脉和引擎,成为新经济的发展空间,引领区域绿色生态发展。"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特有的城市符号,是极具特色且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区域。2015年启动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了黄浦江两岸贯通目标;而自2018年全面推进的苏州河两岸贯通提升,到2020年将实现两岸共42km岸线的基本贯通开放。上海"一江一河"滨水贯通和功能转型对长三角滨水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形态之一,是城市中居民与自然环境交互较密集的地段,居于城市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以山东安丘汶河景观带设计为例,对滨水景观设计中普遍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提出解决方案,以解决人与水、低碳与社会发展、空间与功能之间的矛盾,为以后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芳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4,(10):96-99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系统与水域环境衔接的边界。根据滨水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特征,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的双重内涵。根据系统论,提出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双重内涵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兼顾面向市民和自然双向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旨在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以及维育自然、贴近自然的健康人居环境构建,实现滨水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活动的整体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上海苏州河滨水区更新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动因,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研究动态,以上海苏州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苏州河更新规划以复合规划、立体分层设计、无界限设计和多方位体验为规划理念,强调防洪安全交通设施、滨河文化和遗产保护,生态格局视觉景观和游憩感知六大体系,将滨水道路滨水绿地、河道水系以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进行一体化规划,并明确规划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的环境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滨水街区环境和滨水通风廊道关系密切,需要评价滨水居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本文总结风环境相对舒适度评价方法,构建了滨水区公共空间优化框架,并以浐灞半岛居住区为例,实测研究滨水街区风环境,结合CFD模拟技术分析,对滨河街区高宽比、建筑布局、街道界面等空间要素提出控制和指导要求。  相似文献   

8.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具体化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11.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遗产,也是城市景观。从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景观的共享性,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3个特征和共享的5个特性。对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共享性有待提升。并指出以共享为导向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将对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新的引领和呈现  相似文献   

13.
章明  鞠曦  张姿 《中国园林》2022,38(5):31-3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9):75-8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2020,(5):62-73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岸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的总体目标,因此,对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开展综合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选取黄浦江两岸地区11处文化活力型公共空间项目,与纽约滨水区域两处公共空间项目一同开展综合评价,采用多源数据支持的评价技术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效用和建设品质为评价内容,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价值导向,全方位把握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成效,并与国际一流水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量化评价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造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剖析了世博公园景观空间的规划构思与空间特质以及多方面的解决策略。从中体现了设计师立足于城市设计的视角,通过景观设计手法,为上海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的重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视觉感知是空间体验的基本方式,对视觉感知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空间尺度与序列形态的营造,建立以人的空间感受为基础的设计思维方式。从人的视觉性角度去研究滨水空间的尺度,探索符合人行为心理的水景跨度,景观节点间距,以及符合人视觉规律的景观造景设计,进而更理性地把握滨水空间设计的内在规律,以促进滨水空间景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