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高职高专纺织专业现状,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与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邀请典型纺织企业骨干、研究学者和人才资源部组建实践专家研讨会,形成《纺织电工电子》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具体到项目与任务,经实践证明此举教学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一目标,在纺织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纺织专业实践课程构建,与纺织企业接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满足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开办纺织工程本科教育的院校,经过七年的办学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纺织+化工"的"大纺织"理念,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建立"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坚持"学校与企业"结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坚持"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并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纺织教学设计中,寻求适合教学内容的载体,运用生动的教学导入,加强实践教学与有效的评价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本文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两课"评比的参赛感悟,就提高纺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阐述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和研究已成为国内在线教育的热点,《纺织与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作为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强、学生难理解等问题。将该课程和互联网相结合,可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纺织工程专业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纺织产业及纺织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纺织工程专业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各级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现代纺织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实践证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原有课程实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充实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检验方法,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相结合,扩展设计"常见纺织纤维形态检验"的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设计能够从微观角度更好地观察研究纺织纤维结构形态特征,有效地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考核上注重实践能力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教学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瑞  张淑洁  赵立环  刘雍  张美玲 《纺织教育》2014,(2):121-124,127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构建与现代纺织技术及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自主研发并创建了与现代纺织技术对接的,以小型化、数字化、系列化为特点,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工程能力实践平台;构建了各专业方向融为一体的,涵盖纺、织、染产品设计→上机实现→质量控制→品质检验与评价全过程的"产品链"工程能力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商融和"的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从区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方面探讨"工商融和"的纺织专业高技能人才建设目标。根据区域纺织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主要从纺织类专业及方向的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基于"工商融和"复合型的纺织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已构建的纺织人才培养平台基础上,探索与实施了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虚拟实验平台实现纺织服装与贸易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表明:"教学+岗位实践"对接的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服饰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服装史论课程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必修课,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修养、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重要作用,传统史论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形式等方法,将"中国服装史"课程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目的,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非织造技术是一种源于纺织技术又超越纺织技术的纤维材料生产加工技术。非织造产品具有许多其它纺织品不可比拟的突出性能,能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各个产业领域。为适应其高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2月正式批准在东华大学成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而我们有幸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03级"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集新型纺织、塑料、电子、化工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非织造行业和科研、贸易、教育等部门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工艺设计、产品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国内外贸易和检测以及非织造材料与工  相似文献   

14.
回顾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首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班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分析执行"卓越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责任和义务,完善企业学习阶段各项制度是保障企业实践教学成效的基础;校企双方合作,加强对企业实践的监控与管理,优化考核体系是确保企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如何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仅是指导学生参与"卓越计划"是必备条件,也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并提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育人目标贯穿纺织服装材料学课程教育全过程,让专业教学回归到"育人"目的。通过分析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思政教学的精心设计以及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多种措施,进行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就我校纺织服装材料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审定,联合会批准,"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授奖项目共233项,其中:授予江南大学王鸿博等申报的"全员参与 全程协同 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的实践与创新"和苏州大学潘志娟等申报的"纺织工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特等奖,奖励金额1.5万元/项;南通大学张瑜等申报的"基于'114'教学建设与改革,协同培养工匠型非织造专业人才"等26项教学成果一等奖,奖励金额 1 万元/项;大连工业大学于佐君等申报的"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等7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东华大学邱夷平等申报的"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纺织材料学》(全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等133项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金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资助.  相似文献   

18.
以高职纺织类"一体化"课程《新型纱线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为例,在前期学习需求的调研基础上,选用课程网站、课程微信公众号两种网络媒体,结合学生学习习惯及纺织类"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展开课程资源建设,并用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网络媒体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本文针对目前《纺织复合材料》课程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安排与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与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纺织复合材料这门课程的兴趣,拓展在纺织领域的知识面;并且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最终实现老师的高效教学,学生的全面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国内外纺织工程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了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教改的三个目标,将纺织工程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三个,利用各级资源满足本科生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拓宽就业途径。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