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新旧规范住宅设计秒流量公式的对比 ,增强了对新旧规范住宅设计秒流量公式的理解 ,同时对两者与最大时平均秒流量的关系也可有一定认识。  相似文献   

2.
郭晓洁  高羽飞  杨学福 《山西建筑》2007,33(31):171-172
对使用过的两种计算方法——平方根法和不均匀系数法的优缺点进行了介绍,根据管道直饮水的实际使用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直饮水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新方法和相应的参数,新旧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新方法合理可靠,安全可信。  相似文献   

3.
提出采用概率法计算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把水流在管道内的行为模拟为绳子下落或火车行驶,论述了卫生器具的排水概率的计算方法。运用泊松分布模型计算排水设计秒流量,分别采用积分计算和正态分布逼近来构建设计秒流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保证率、卫生器具使用频率、水流实际形态等因素对排水设计秒流量的影响。对概率法、《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平方根法、美日概率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概率法计算生活排水设计秒流量科学、准确、简洁且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4.
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满足一定的使用人数;(2)在规定时间内把污水排走;(3)保证管内废气不会污染室内;(4)保证污水不会从排水口回流返溢;(5)符合噪音控制要求。排水系统设计的关键,一方面有赖于系统设备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于室内排水管道管径的确定。对于管径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公式法,另一种是经验法。经验法在此不作讨论。公式法目前国内使用的有以下两个公式,它主要通过计算管段的设计秒流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分质供水住宅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大庆  张勤 《山西建筑》2006,32(11):176-177
对同一分质供水住宅小区的给水设计秒流量用不同的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并做了比较,阐明了分质供水住宅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应以不同给水管道对应的卫生器具给水当量为准,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于住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谨。在住宅建筑中,给水排水方面的设计以及管道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住宅建筑中的给水和排水的问题,本文对管道的材料和相关的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陶晓晓  鄂勇  杨小艳 《建筑知识》2014,(6):45-45,55
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于住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谨。在住宅建筑中,给水排水方面的设计以及管道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住宅建筑中的给水和排水的问题,本文对管道的材料和相关的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由于建筑热水用水器具、用水规律的不同,热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充分考虑影响用水量的因素,应用最低数量的参数,结合建筑热水供应的特点,在分析热水供应基本要求的同时,建立了热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扬 《浙江建筑》2011,28(5):75-77
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如何使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规范公式的分析,在重新定义了给水卫生器具使用概率的基础上,用正态分布近似二项分布并利用大数定律和随机变量的函数关系,导出了概率法的具体计算方法。并和规范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住宅卫生间和卫生器具的数量多,使用标准高,对现在住宅给水管道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以便准确地确定管径,使其在技术和经济上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小桥涵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峰 《山西建筑》2011,37(14):157-158
对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小桥涵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介,对每个公式的参数取值进行详尽解释,并指出每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4种计算方法概念清楚,参数取值明确,对小桥涵设计流量的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瑜 《山西建筑》2003,29(1):15-16
从新材料、新工艺、新布局等角度,介绍了现代住宅厨卫设计的新理念,通过对建材的选用,管线、管道的布设,厨卫洁具的安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设计与施工应相互协调,力求创新一个适用、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刘胜  王媛  冯迪 《岩土工程学报》1979,41(12):2360-2366
尾矿库中排渗设施的淤堵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其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排渗管的排渗能力和抗淤堵性能,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排渗管,新型复合排渗管在土工布和排渗花管之间增加了一层格构网。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格构网的结构和花管开孔率对新型复合排渗管排渗特征的影响,分析了新型复合排渗管的抗淤堵性能,揭示了新型复合排渗管的排渗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外包格构网增加了排渗管的等效开孔面积,优化了排渗管的排渗路径,提高了排渗管的排渗能力。随着花管开孔率的增加,外包格构网对排渗管排渗能力的影响减小。外包格构网提高了排渗管的抗淤堵能力,随着土工布的淤堵,传统外包土工布排渗管和新型复合排渗管的排渗量均有所降低,传统外包土工布排渗管排渗量降低的程度更大。当单向连通格构网的连通方向与排渗管的纵向方向有夹角时,排渗管的排渗能力不增反减。使用单向连通格构网时,须保证格构网的连通方向与排渗管的纵向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5.
水箱或水池的泄空管、溢流管以及从市政给水管网直接进水时水箱和水池的进水管管径常常采用经验的方法来确定,有时会出现设计管径不满足实际的情况。故此,特对这几种管道的水力务件进行分析,论述水箱和水池的泄空管、进水管、溢流管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1):47-59
Wastewater and stormwater collection and conveyance systems are undergoing aging and deterioration, leaving cities vulnerable to their ill-effects, e.g. collapse and flooding. To avoid such problems, utilities began implementing some sort of urban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asset management system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se systems is the ability to predict the infrastructure's futur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statistical models used in predicting the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of urban drainage pipes. The concepts behind the models, along with their data requi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infrastructure asset management, are presented. Finally, a discussion is also made on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s of these models.  相似文献   

17.
李惠成  许益民  王姝文 《山西建筑》2007,33(14):308-309
介绍了高等级公路排水设计的特点,阐述了路基排水设计,并对一般路段和超高路段的路面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提出了路面结构排水防渗措施,以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稳固,防止路面积水影响高速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胡婷婷 《山西建筑》2009,35(9):288-289
指出地铁车站的排水设计有一般建筑工程的共性,也有作为地铁工程的特点,主要介绍地铁排水工程设计中一些新型技术的应用,简要阐述了这些新型技术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传统系统相比的优势和进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不断总结和完善地铁排水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9.
石中平 《工程勘察》2010,(10):46-49
针对公路行业对隧道涌水量计算的不足,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对铁路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工作经验,搜集整理了一些计算公式,用于公路工程隧道涌水量的计算,并称之为常规方法。同时,对隧道涌水渗流过程及施工、运营期间的涌水特征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高层建筑一向少墙剪力墙结构的结构体系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少墙方向的扁柱楼板框架剪力比μiwf大于0.1时,扁柱楼板框架作用较大,必须验算扁柱楼板框架的承载力;少墙方向的X向剪力墙一般为非矩形的复杂截面,设计时建议采用组合墙肢的设计方法;梁柱框架一般为异形柱截面,应按异形柱设计;少墙方向的扁柱楼板框架,楼板的验算应考虑水平荷载的作用;建议少墙方向的设计方法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