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米粒子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纳米粒子的特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富津  薛俊峰 《涂料工业》2004,34(12):54-56
介绍了钛纳米聚合物加入树脂中制备涂料的方法,并通过实际工业应用证实了钛纳米聚合物涂料作为重防腐涂料所表现出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3.
纳米CaCO_3改性及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纳米CaCO_3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应用、聚合物/弹性体/纳米碳酸钙三元复合材料及纳米CaCO_3原位聚合复合材料。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油胺作为溶剂、六水合硝酸锌作为锌源、硫代乙酰胺作为硫源,采用溶剂热法分别在160℃、170℃、180℃下合成了ZnS纳米棒。利用分子荧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对样品的荧光性能、晶体结构、晶体形貌和元素含量分别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70℃下得到直径为200nm六方晶系的ZnS纳米棒荧光性能最好;在激发波长为393nm、发射波长为450nm时,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将170℃下得到的ZnS纳米棒与环氧树脂(EP)复合,得到ZnS/EP复合薄膜,其荧光效应和发射波长与ZnS纳米棒相比几乎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5.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片层材料在防腐涂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石墨烯分散性差易团聚,且一般只具有物理防腐功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一种成本较低的生物基原料——植酸(PA)对石墨烯进行共价改性,利用其结构中的磷酸基团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羟基反应共价接枝到石墨烯表面,制备得到了一种分散性良好的植酸改性石墨烯(PA-rGO),植酸对石墨烯改性不仅可提高石墨烯在树脂中的分散性,还可以与金属基材螯合起到化学防腐的效果。将PA-rGO添加到水性环氧树脂中制备了一种具备"物理+化学"双重防腐效果的水性防腐涂料。通过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A-rGO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阻抗及极化曲线研究了不同PA改性程度的石墨烯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A体积浓度为1.6%时,PA-rGO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最好,且所得涂层(PA-rGO/WEP)具有最佳的防腐效果,25 d后其阻抗模值能够达到106Ω·cm2,比纯环氧涂层(WEP)以及添加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环氧涂层(rGO/WEP)高1~2个数量级,自腐蚀电流(Icorr)最小,数值为9.85×10-9A/cm  相似文献   

6.
纳米复合含氟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基胺基丙烯酸乙醇(MPSA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利用原位复合技术引入纳米SiO2微粒,制备了均匀透明的SiO2纳米复合含氟聚合物材料。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将聚合物用做涂层材料,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徽镜(AFM)、接触角测定仪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表征和测定了涂层的形貌、涂层与水的接触角和涂层的透光率。结果表明:纳米复合聚合物可在玻片表面形成均匀光滑的涂层,其厚度约1μm,纳米SiO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涂层的疏水性,且纳米复合聚合物涂层具有优良的透光率。  相似文献   

7.
纳米材料及其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郭卫红  李盾 《工程塑料应用》1998,26(4):11-13,18
介绍纳米材料的特性、制备方法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论述了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一些常见的改性剂以及有机膨润土的合成原理和方法,并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它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纳米金属粉的制备、改性及其在推进剂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制备金属粉的电爆法。分析了纳米金属粉发展中的瓶颈及问题,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为相关纳米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单官能和多官能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的制备方法:顶端-封角法、三官能团硅烷RSi X3的水解缩合法、官能团衍生法、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的热分解;然后从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方面阐述了POSS改性聚合物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官能化POSS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不饱和聚酯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出聚合物微凝胶并研究了DVB及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将所得到的微凝胶用于增进不饱和聚酯(UP)的流变性。试验证明聚合物微凝胶对提高UP的触变指数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12):2771-2776
介绍了单官能和多官能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的制备方法:顶端-封角法、三官能团硅烷RSi X3的水解缩合法、官能团衍生法、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的热分解;然后从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方面阐述了POSS改性聚合物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官能化POSS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纳米碳纤维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碳纤维的几种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讨论了纳米碳纤维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取向和界面相互作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加入纳米碳纤维赋予聚合物光电性能和目前尚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纳米碳管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聚合物基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增强型、耐热型、抗静电型和电磁屏蔽型纳米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纳米碳管作为填料加入到聚合物中,可改善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也可赋予聚合物抗静电和电磁屏蔽等新性能。随着对纳米碳管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将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领域尤其在纳米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领域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赵维  齐暑华 《涂料工业》2008,38(2):43-45
LDH(层状双羟基氧化物)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尺寸优势、性能优势,与高分子材料组装可得到聚合物/LDH纳米复合材料.重点阐述了聚合物/LDH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类材料在涂料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纳米科技在聚合物改性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综合了无机、有机、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改性,尤其是增强增韧的应用成果及最新进展,并分析了改性机理,指出了国内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反应增容的机理,及其涉及的反应类型、反应性增容剂的制备方法,并综述了反应增容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概况,对其在明胶基共混材料的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碳纳米管表面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钩和性能,使其表现出特殊的力学、物理、化学、电学性能,以碳纳米管作增强体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近几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碳纳米管表面相对“惰性”,很难在聚合物中分散,斋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钩与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力一法,包括表面化学反应改性、表面活性剂改性、聚合物包覆改性等,并介绍r碳纳米管在改善聚合物力学性能、热性能、电学性能和摩擦性能等力一面的应用进展,最后指出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聚硫密封胶的密度,采用半连续无皂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为核、聚苯乙烯(PS)和丙烯酸(AA)为壳的核/壳型双亲性聚合物微球;然后用硅烷偶联剂对该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前后的聚合物微球分别引入聚硫橡胶中,制备出相应的聚硫密封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的聚合物微球作为密封胶的填料,均能提升密封胶的性能和降低密封胶的密度;当改性前后的聚合物微球掺量相同时,由后者制成的密封胶之力学性能优于前者,但密度略高于前者;改性聚合物微球的最佳掺量为20%(相对于聚硫橡胶质量而言)。  相似文献   

20.
MXene是一种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或氮化物,可通过氢氟酸、氟化锂和盐酸或无机氟化物等刻蚀前驱体MAX相中的活泼金属元素而得到。MXene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电导率以及优异的光学、电学及力学等特性。将其引入涂层中,可以赋予涂层光热转换、导电、增强、阻燃、抗菌等性能,从而拓展其在传感器、特种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MXene的制备方法,包括氢氟酸刻蚀法、改性酸刻蚀法、熔融氟盐刻蚀法、无氟刻蚀法等,并探讨了剥离作用对MXene的影响。然后详细介绍了三种提升MXene表面反应性、电学性能、稳定性的改性方法,即插层改性、掺杂改性和防氧化改性,总结了其在传感器、电磁屏蔽、光热以及其他功能涂层中的应用。最后,从MXene的功能性应用方面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