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载火箭空中回收的挂取过程是整个回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针对运载火箭尾舱空中挂取的全流程,开展了将直升机作为回收平台的钩取装置设计,主要包括拉力传感器、过载保护装置、减载装置以及末端的执行机构.翼伞和减速伞从火箭尾舱的底部弹出,挂取装置可通过挂取翼伞顶部的牵顶伞实现对回收体的挂取操作.通过对挂取过程的仿真分析可以看出,回收体的质量增大时,过载显著增加,而当翼伞的收伞时间增加时,减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飞艇的反舰导弹过靶实况空中摄录系统的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设计在对摄录平台及任务设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以系留和有动力飞艇相结合实现反舰导弹过靶实况摄录系统的初步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分析表明,反舰导弹过靶实况空中摄录系统建设是提高靶场可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靶标综合保障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平流层飞艇作为一种高空飞艇,与低空飞艇相差甚远.介绍了平流层飞艇的含义和基本要求,其关键技术涉及材料、外形结构、能源、升空、回收、定点控制等方面,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最后,分析了平流层飞艇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结合空中机器人的用途, 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空中机器人的发展, 并对国外先进院校的空中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分析, 最后, 对空中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作了总结, 并对空中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平流层飞艇平台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流层飞艇平台可分为软式飞艇、硬式飞艇和半硬式飞艇.飞艇是具有推进装置的浮空器,由艇体、尾翼、吊舱和推进装置等部分组成.推进装置包括发动机、减速器和螺旋桨,为飞艇提供前进动力.其关键技术涉及材料、结构、能源、控制技术等方面.控制技术包括动力控制、压力控制、姿态控制、定点控制、温度控制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层出不穷,发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航天发射资源已难以满足高密度航天发射需求,发展灵活高效的快速响应发射系统是提高进入空间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快速响应发射系统存在的系统成本较高、发射灵活度不足等问题,设想研制一种高度集成的箱式发射系统,梳理箱式发射系统的研制关键技术,为未来箱式发射系统实施规模化组网发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航天发射场负责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工作,是运载火箭运送载荷进入空间的地面测试最后一站,直接关系航天活动成败。运载火箭快速测试技术有:先进总线技术、机内测试、仪器可互换技术、箭地一体化设计、故障诊断技术、并行测试技术、远程测试支持技术、闭环动态测试技术、自动判读技术和智能控制与决策等。为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从技术、状态和组织等方面对航天发射场运载火箭快速测试发射相关活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实施首次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工程研制历时10年。在研制过程中,研发团队攻克了大量的工程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大型低温运载火箭研制经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大幅提高了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其首飞成功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中踏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中国也由此进入了拥有大型运载火箭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0.
运载火箭空中发射的分离运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运载火箭的空中发射,不可避免地要分析载机与运载器的分离过程。针对机载发射方案的要求,提出运载器与载机实现空中分离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分离过程中运载器的纵向运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过程结束后,运载器的运动参数可以满足机载发射方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天基信息的传输,首先要完成中继卫星天线与用户飞行器天线之间的捕获与跟踪.针对箭载相控阵天线对中继卫星的捕获,采用Ka频段相控阵天线扫描捕获策略,分析了天线扫描的不确定区域,确定了天线阵元数及EIRP值,给出了捕获时间的仿真结果,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载人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网络是为适应载人运载火箭远距离测试和发射控制而研制。测试发射控制网络采用热备份路由及重传验证信息传输方法,实现了高效、高可靠的地面信息交换平台。本文对载人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网络研究背景、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下挂式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机箭安全分离与运载火箭顺利点火,机箭分离轨迹及机箭气动耦合特性的研究十分重要.描述下挂式空中发射分离过程,运用CAD软件构建了机箭系统三维模型;利用CFD动网格技术对分离过程进行了6DOF气动耦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机箭分离过程中未发生机箭碰撞现象,同时载机与火箭之间的气动耦合对于分离过程的影响是利弊双向的.文中的结论可以为下一步优化设计机箭分离状态参数及火箭控制规律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运载火箭重复使用是降低发射服务成本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会经历多次回收着陆载荷,是影响箭体结构重复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设计了排气式气囊着陆缓冲方案,建立了运载火箭子级有限元模型,基于气囊排气及缓冲理论真实模拟了气囊排气爆破过程和气固耦合缓冲过程,通过开发二次程序完成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子级回收软着陆瞬态动力学冲击仿真。获得了过载随竖直着陆速度和水平着陆速度变化的响应面,找到了过载指标、应力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的最大竖直着陆速度。以仿真结果为输入指导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子级着陆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排气式气囊着陆仿真方法和参数设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密度发射的运载火箭,迫切需要采取对火箭改动最小,风险和装备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显著减小火箭落区面积,规避重要基础设施,减小对落区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某运载火箭助推器为例,在考虑现有火箭的运载能力、载荷与力学环境、结构气动外形及内部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型翼伞可控回收的箭体结构与分离方案设计构思,主要包括大型翼伞分离方案设计、助推器头锥结构改进设计及助推器头锥内伞系统结构集成化设计等。该技术的开展有效减少了箭体结构分离过程的分离能源,简化了结构方案,降低了结构质量,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控回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中继卫星系统进行运载火箭遥测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对箭载终端链路增益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分析箭载天线跟踪特性得出了天线指向角,在满足链路指标和该指向角的条件下,可以完成遥测数据传输,这些结论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基于故障树模型的运载火箭故障诊断框架,提出了运载火箭故障诊断的知识组织和表示方法及相应的推理控制策略,并以某型运载火箭惯性稳定平台为具体对象,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复杂装备研制模式转变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运载火箭作为复杂装备代表之一,可借助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 Engineering,MBSE)思想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火箭总体设计效率,增强总体优化能力。对运载火箭研制模式发展需求和MBSE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模型的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框架;针对当前各系统研制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给出了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的落地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迭代制导的运载火箭入轨级弹道设计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运载火箭快速高精度入轨,基于迭代制导设计了入轨级制导方案.纵向通道采用基于飞马火箭的线性正切迭代制导律,采用牛顿迭代法快速求解俯仰姿态角;利用纵平面预测得到的纵向关机点状态和关机时间以及侧向通道关机点状态公式,对轨道倾角进行预测控制.数值仿真表明,提出的方法在稳定性、快速性、制导精度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飞艇的天线指向随动控制系统,由三轴角位置伺服平台、惯性测量组件、测向/测姿GPS接收器、电子控制器和姿态陀螺平台等组成。其采用直流力矩电机拖动方式实现三轴角位置的伺服控制,采用光电码盘作为基连角位置传感器,实现三轴基连角位置的闭环控制。该系统在某种军事应用领域已投入使用,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