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依然闲不住,得空的时候仍旧拿着针线笸箩,坐在自家的门前纳鞋底,还不时和过往的行人热情地打招呼。虽然看不太清针头,纳鞋的线也总是穿错针孔,但老人家乐意这么做。我劝她说:"现在都买鞋穿了,你就歇歇吧。"母亲却说:"买的耐看不耐用,还是自己做的布鞋好,耐穿又暖和。"小时候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春夏是单布鞋,秋冬则是棉布鞋。记得小时候,年轻的母亲很安静,坐在古旧的老房子里,熟练地纳着"干层底",旁边放着摆满五颜六色布头与麻线的针线笸箩。针线笸箩是用细竹篾编制的,上面漆着朱红漆,年代已无法考证,或许是祖先传下的旧物件,泛着时代久远的檀香。白天下地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做鞋子。那时,乡村里不通电,母亲就靠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做鞋子,我则依在母亲身边做作业。我做作业的时候,母亲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的钱     
我的家乡在湘西南一个山清水秀的丘陵山村,直到八十年代末,点灯仍用煤油,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幕降临,昏暗的煤油灯把乡村映得那样苍白、无奈。 儿时的记忆中,我国工业还十分落后,点灯用的燃料也靠进口。因此,煤油灯也叫“洋油灯”。那灯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她找来一个空玻璃瓶,在盖上凿一眼小孔,插上一根用铁皮卷成的细管,穿一根棉线灯芯,一盏简陋的煤油灯就大功告成了。夜晚,我们围灯而坐,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人说我写的农村题材散文有真情实感,煤矿之事含有浓浓的煤味,不管是乡情还是激情,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苦中得来的,几十年的吃苦经历铸就了我不平凡的阅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整年很少回家,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几个艰难度日。母亲每天都要到生产队去干活挣工分。在孩童眼里;全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农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早自习,五年级开始上晚自习,没有电,都点煤油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8岁学会煮汤,12岁学会蒸馍、擀面条、包饺子,从小就利用放学时间,去村边、地头给猪薅草,10岁时就利用星期天给生产队拔草挣工分,大人干一天10分,小孩干一天2分。那时分值大都是7分到1毛5之间,很少有2毛的。就这样,因为我们家劳力少,挣的工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牵挂     
一大早就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这几天又降温了,你注意穿得暖和点,别光顾着漂亮,冻坏了身子。丫丫(我的女儿)更要注意保暖,她那么小的人,不禁冻。最近流行感冒特别厉害,你们少在外面吃东西……”“妈,我知道了!等过两天空闲的时候,我去看你!”“我不用你担心,我是担心你呢。时间长了,就想看看你,看到你好好的,妈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5.
岁月的犁铧毫不留情,不知不觉中就在母亲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她已近七十岁了.由于母亲体型偏胖,又患有膝关节骨质增生,自己修剪趾甲十分吃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便时常乘车回老家为她修剪趾甲.在为母亲"减负"的同时,我也收获着浓浓的亲情.  相似文献   

6.
熟悉的身影     
正"红娃,第一次出远门,在车上要防着小偷,到学校别忘了给家里来个电话,报个平安",这是母亲在车站送我时再三叮咛的话。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远离家乡,想见母亲一面很难,每次一个人静下心来,就会想起母亲,想着想着眼泪便夺眶而出。现在回想起母亲的那些唠叨,已经不再厌倦,而是倍感母亲的用心良苦与爱子情深。伴随着轰隆隆的汽笛声,火车开动了,我试着模仿电影中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眼睛     
母亲离开人世好些年了,可母亲那双眼睛仍时时萦绕在我脑际。听母亲说,因年轻时坐月子吹了风,所以老来这双眼睛就常常噙着泪花。就是母亲这双昏浊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的我。  相似文献   

8.
一天一次打了半个多月的电话,终于在饭臬上见到了我,一向不善言笑的母亲,竟然守着二姐对我说出了这样的话:"见见俺儿子,比见国家领导人都难!"虽是玩笑,虽是母亲笑着说的,我还是听出了母亲对我的抱怨.  相似文献   

9.
身边的花园     
"忙过这两天就好了."这是我常对妻说的一句话.然而,一年到头,我总在忙,也总在反复地对妻讲着同一句话,妻总是朝我笑一笑,用她无言的理解来宽慰我的内疚.  相似文献   

10.
我二十岁那年,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下,走出家门,戴上安全帽,穿上深蓝色的工作服,佩带好自救器和矿灯下了井,成了一名采煤工人。从我上班的第一天起,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准时把熟睡的我从梦中唤醒。当我打着哈欠,揉着惺忪的眼睛时,母亲早已把饭菜端到饭桌上。  相似文献   

11.
在我住所的案头放着两只极为普通的蓝瓷酒杯,已经11个年头了。每当饭后茶余,我都情深意浓地望着它,并由此而怀念起离世64年的母亲…… 我的母亲胡氏是1938年初夏因病去世的,那时我刚出生8个月。听祖母讲,母亲临死时表情十分痛苦,虽然咽气了,但两只眼睛却迟迟闭不上。那时,农村封建迷信盛行,很多邻人乱出点子说:“人死眼不闭,肯定是舍不得孩子,快买两只小酒杯,放上油捻子点亮,放进棺材,她就放心走了”。结果家人照办了,母亲才安然离去。可是不久,我遭了一场大灾,被邻家的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情书     
我八岁那年,父亲远离故土,离别妻儿到离家千里之外的矿山去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两次。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母亲便鼓励我,让我试着给父亲写信。记得母亲让我写的第一封信只有短短十七个字:他爹,你好吗?我和永儿在家都好,你别挂念。 第二天上午,邮递员路过村口,母亲把信交给他捎走了。从信寄出的第一天起,我常常发现母亲掰着手指计算日期……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母亲当年掰指头,是在掰一种期盼,更是掰一种思念呀!  相似文献   

13.
煤油灯下     
<正>每当夜幕降临,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看着华灯初上时的辉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使用过的煤油灯。我出生在沁水县东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有了大山的阻隔,村子里的一切对现代文明的感知总是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当然,这种滞后也包括电灯。总之,从我记事开始,一到晚上,点亮万家灯火的不是现在的电灯,而是墙头那盏微弱的煤油灯。  相似文献   

14.
逝去的容颜     
袁铮 《当代矿工》2011,(1):28-28
“妈妈,你的皱纹怎么越来越多了?” 我心疼地问母亲。“老了呗。我不怕皱纹多,就怕心态老!”母亲爽朗地笑着。 “母亲”,我很少这样称呼自己的妈妈,但今天却发觉只有“母亲”二字才足以表达我对她所有的爱。  相似文献   

15.
母亲     
窗外,小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透过朦胧的雨雾,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那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 我的母亲,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不久,就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永远都是那么忙碌。那时,爸爸在离家  相似文献   

16.
可能是坐车时间太久的缘故,回到新疆一天多了,感觉还在火车上,晃晃悠悠的.母亲不屑地说:"真没用!我像你这个年龄,回老家看你外婆,一个人抱着孩子还带那么多行李,坐三天火车,中途还要倒车,回到家也不耽误帮你外婆干农活,哪有你这么娇贵!你还是坐的卧铺呢……"虽说上了年纪,可母亲说话依旧很硬气.当年,她15岁虚报3岁穿上了军装支边来到新疆,多年的拓荒生涯,使母亲刚毅得就像戈壁滩上傲骨的胡杨.  相似文献   

17.
回家的心情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在异乡他土至新岁来临时竟含泪吟唱了。这种情感我深深领会着。 从到几十里路外的镇上读高中时,我就领悟到回家的急切和兴奋了。每到星期六下午,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也听不进去了,总像听见母亲唤我乳名的声音,嗅到家中厨房里飘出的菜香。一下课,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穷乡僻壤,家贫加上小时候身体孱弱,生性敏感而多愁善感。六岁那年,我患了一场重感冒,高烧不退,就连村里的赤脚医生都摇着头说无能为力了。母亲擦干似乎总也流不完的眼泪,毅然背着我往十几里以外的乡卫生院跑。一路上母亲骨瘦如柴的脊背硌得我生疼,我就哭着让她  相似文献   

19.
刘金焕 《当代矿工》2010,(10):33-33
翻开日记,一张和母亲的合影滑落下来。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每每想到母亲,我的心总是纠结着,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会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20.
闫勃 《当代矿工》2006,(9):41-41
今年春天,我从三百公里外的矿区赶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和往常一样,我把容易消化的食品、水果放在母亲的面前,然后从西服内袋里拿了二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中。母亲已经七十有五了,由于患过耳疾,耳朵一点儿也听不见了,可她看着我的口形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你一家在城里花费大,儿子上学也费钱,我有吃有穿,不花什么钱,钱就不要给了。你们兄妹几个都很孝顺,我有钱呢!”她说着就硬把钱塞到我的手里。我坐在沙发上,母亲看着我的脸说东道西。她边说边打开父亲留下的那个老式坐柜,用微微颤抖的手从里边拿出一个很旧的学前班娃娃用的小书包,放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