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断言,人类有"恋母情结",如今,我发现人类都有"建筑情结",这大概属于"恋母情结"的一部分.因为,人类能够独立于自然界,人能在离开母腹之后生存和发展,从人生的摇篮到墓地,人的全部生活史、生命史、文化史,时刻也离不开建筑,离不开房屋,这大概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建筑情结、建筑基因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2.
<正>有关现代建筑美学的话题,最近比较吸引人们关注的大概就是对"奇怪建筑"的议论了,这种定义,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放在一个建筑学的角度上,笔者所理解的"奇怪建筑",大概就是一种没有缘由的建筑。早期现代建筑的每一次发展,似乎都跟观念上的口号有关,当然,口号的产生也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书中的詹姆斯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异常强烈;他的恋母情结是《到灯塔去》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路。文中通过未到"到灯塔去这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詹姆斯病态的恋母情节并由此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后来父子两人顺利到"到灯塔去",完成了詹姆斯恋母情节的自我救赎与父亲之间的和解,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到灯塔去》的行文构造。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心路历程来分析《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和文章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别样建筑     
<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徐甜甜的建筑突然想起了这句诗句,大概因为她的"荷叶田田",大概是因为她温婉如荷。建筑是生动鲜活的,是有生命的,而非流水线上的成品。徐甜甜用自己的建筑实践证明建筑的别样个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43-44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短篇小说《学游泳》讲述了辛格尔顿夫妇针对儿子保罗学习游泳展开的争斗。小说中对夫妻二人关系不睦及保罗对母亲的依恋的叙述继承了传统的"俄狄浦斯情结"母题。但文本中对夫妻二人各自心理的详尽叙述和保罗最终"游离"父母的言简意赅的描述,则在叙事层面上修正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子对母亲先天依恋及由此产生的恋母情结的过度强调,表现了斯威夫特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的阐释和反思,及其对成长主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张新 《建筑》2014,(8):36-37
<正>明初富商沈万三富可敌国。民间流传说他有"聚宝盆",不管把什么东西放入盆内,都能变成珍宝。但这只是传说。沈万三总结其为商之道时说过一句话,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贱,人贱我走"。这句话大概就是沈万三"聚宝盆"的真谛了。总结这十六个字,沈万三诠释了差异化竞争的内涵,他的差异化内涵包括了"竞争、变化、规划、创业"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我们今天的生产经营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今天我们就要借一借沈万三的"聚宝盆",谈一谈中  相似文献   

7.
<正>光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光就没有建筑存在的理由。光不仅为人类塑造美妙诗意般的建筑,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从被动的穴居,到主动建造,就是为了捕捉自然光线。光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它塑造了我们每个时代的伟大建筑,而并非我们人类——这就是"自然启发设计",但凡今天有生命力的建筑,一定尊重自然的基本法则。我们的课题"光、结构和材料",就是试图寻找建筑如何被自然塑造的法则,认识建筑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筑》2015,(20)
<正>当下建筑与城市界一再寻求全面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的双轮驱动,离不开倡导扎实且深入的专业化媒体的传播力。正如前不久,清华大学2015年设计学术周举办的"新常态·新设计"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的"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的演讲。可见,不论从建筑创作还是传播评论上这番话都是一个值得推崇的"调号",这是符合国际视野传播理念的。  相似文献   

9.
正近悉金陵河西新区《建筑与文化》杂志新设的"建筑与书画"专栏,感到意外也欣喜,这个独特而时尚的选题委实具有学术现实意义,一看题目就觉得有种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探索发现。对于建筑及其建筑学,我是门外汉,知道这是隔行如隔山的另外一门考究的艺术学科。但是,毕竟建筑与每个人生活都时刻紧密相关,不论怎样的建筑都与人或人文相牵系,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自然也就离不开寄托"家"的存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1)
从"木乃伊情结"到"弗兰肯斯坦情结",串联起的是电影同时作为艺术和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同时,这段历程也映射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史,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渴望。本着"自然"一词最基础的含义,尝试在电影史中,通过阐释"木乃伊情结"和"弗兰肯斯坦情结"的内涵,寻找并解析其中隐现的电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命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用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指出"恋地"借助对过去熟悉地点的回忆和情感,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恋地情结"转化为群体想象,成为对乡村"贫困的、单一的想象",进而转变为国家政策和物质实践。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是其中构成。文章以"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园科研楼"为例,讨论一种乡村建筑实践的状况;进而提出两种乡村建筑实践类型的不同策略,认为在乡村中不需要表面言说的"恋地情结"。乡村建筑实践不需要怀旧式的感慨和模样,需要回应乡村环境、得体和现代,需要"土得现代"。  相似文献   

1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发展历史,本文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时期分别阐述了中国人建筑情结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6)
一些人对待建筑的看法比较单一、笼统。建筑其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它。建筑可以归纳为一个或若干个有形实体和精神文明的寄宿体。但人们往往只能看见"表"却无视"里"的存在,无法感受到建筑也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4.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5,(12):84-87
自古以来的人类创造,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移山填海,跨沟越壑,在所生存的这个空间里似乎已无所不能;而人类的这些创造是为了什么、是想获取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人类想清楚了吗?文化科学理论曾明确的告诉人们,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理性的世界"(参阅本丛谈之四所述).那么,这个"理性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这显然不仅是一个"文化"(Culture)的问题,也应该是"建筑"(Architecture)的问题.因为这个"理性的世界"是文化的、是人类创造的有别于自然世界的"空间",也是建筑的、由人类创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围合构成的"空间".而当这个"空间"被文化的人类认为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时,是否在建筑上也确是一个"理性的(空间)世界",这恐怕非是一般的建筑科学理论所能回答的.然而,这又是人类创造"建筑"所必须给以明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大自然赐予人类以人居的空间后,人类曾自我告诫,所取用的空间要"'法'之自然",这是不可违逆的自然法则;而这恐怕也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观点.只是这所欲"法"的自然之"道",人们该如何理解认识?日常时人们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这是大众最关注的问题,也是人居建设者乃至所有的人类都应该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7,(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现在人类对于生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精,,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建筑,所以现在我国相当重视建筑的发展,建筑是我国发展与进步的阶梯,有了建筑我国才可以发展经济,因为建筑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而且现在有很多的工业工厂,农业市场,都需要建筑的发展。在建筑的发展当中,有关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也相当的重要,因为防水的工作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的适用性等问题,本文针对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施工的方法进行讨论,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人居,无论是文明早期形成中的聚落或"国"都、还是传统后期成熟的"郡县",也无论是整个大陆的总体、还是"一乡一村"或一城,都根源于人们所形成的物质观的"气"理,这是在上述诸"人居"漫议中所明确的。而"人居",是一个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总体的概念,该空间是由许许多多人类的"营造"物构成的,以现代科学理论的概念而言,这些满足人类生存或生活的居用之需的"营造"物,就是"建筑"。或者说,"人居"总体是以"建筑"为构成单  相似文献   

18.
<正>一、岭南情结我出生于广州老西关。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广州是个河涌密布的地方,河上有许多石拱桥。小街上铺着大块的石板路面,两旁都是青砖古屋。大马路的两边都是骑楼建筑,不怕刮风下雨。因为天热,门窗常开。最热的时候,晚上人们把床都搬到街上睡,真正的"夜不闭户"。听老人们说,岭南人的祖先很多是被贬的官员与前朝的贵族。所以岭南人不入仕途,不  相似文献   

19.
正人情化建筑理论倡导者,现代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一生都坚持"人情化"的建筑设计,他认为建筑、人与自然环境应该是和谐共生的,空间需要很好地为人提供服务,并强调"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是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这一概念提出之前,阿尔托早已在其建筑设计中践行了生态建筑的理念。对于设计中  相似文献   

20.
吴红涛 《南方建筑》2014,(2):116-121
对建筑空间价值意义的考察,不能脱离其伦理维度的评判。在这一点上,大卫·哈维做出了属于其独有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现代建筑等级化、表演化和平庸化的批判,哈维分析了建筑伦理的"去人性化"表征。在这些"去人性化"的现代建筑中,哈维敏感地发现了现代人类道德的时代渐变。在他看来,建筑的"去人性",也能够腐化人类的伦理道德意识;建筑的堕落,同样也意味着人性的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