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及网络教研已成为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我校教学和教研中的应用。我校教师在教研处的组织下对信息技术在我校教学和教研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在学校实施校本教研时,网络手段在校本教研中的应用,网络教研对于校本教研的意义以及在校本教研中实现网络教研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7)
<正>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其宗旨就是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或困惑,探讨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前瞻性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怎样才能有效教研?对此,谈点粗浅看法。一、教研认识要到位,不能认为是负担回顾新一轮课改之前,教学研究在学校泛称"教研教改",课改实施后,我认为,"校本教研"的称谓其实质是将教研重心下移,教学研究不仅是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近年来,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给各职业学校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生存、发展之道,而职业教育的地域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文化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学生进步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6)
开展校本教研是当下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流,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教研中来,作为校长不但要当好"引路人",更要当好"服务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本文依据学校校本教研现状,从创新学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两个方面阐述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灵魂的特性和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以期让教师与教研、校长与教师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1)
跨学科合作校本教研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实现了学科间思想、方法和资源等的整合,对良好教研文化的形成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就跨学科合作校本教研模式、跨学科资源合作、跨学科课堂教学策略、跨学科作业设计和跨学科创新校本研修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网友群体共同的需求。各大学校的教师们也与时俱进形成了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新型教研模式——网络教研,网络教研逐渐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新动力。优化了"电子备课、视频研训、网络论坛"等平台网络教研体系,不断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注入生机和活力,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训的开展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它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式,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搭建平台,倡导同伴互助,促进专业发展;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引领着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迈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3)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是:建"构"立"制"——构建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加强学习——为有效开展教研加油、充电;教学诊断——寻求校本教研的着眼点;专题研讨——寻求校本教研的突破点;自我反思——寻求校本教研的转折点;课题研究——寻求校本教研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
如何在农村普通高中进行校本教研?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近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探索出一个"一三四校本教研体系",即校本教研围绕"以校为本"这个根本,激活"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大要素,在教研活动层次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组织课题化、教研总结经常化四个方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2)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的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研修方式,旨在推进教师教学研究行动、改进学校教研风气,促进教师间的研讨交流、学习反思与合作分享,最终实现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