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
笔者简述了中日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基本情况,总结了日本大分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保护与发展GIAHS的良好经验,诸如政府宣传到位居民参与度高、合理确定政府和企业在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企业市场化运作程度高以及丰富体验活动传递重要理念等,在此基础上,从保护理念、管理机制、科学普及等方面对中国GIAHS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认为要注重GIAHS的动态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要创新并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以及不断强化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GIAHS认知度与保护意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4):130-132
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更新、文化变化日新月异,人口较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社会大变迁中,如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并使其长期生存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和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发掘与保护工作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历史与文化反思,唤起全民族对于农耕文明优良传统的文化觉醒,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使农业文化遗产在社会变革中得以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1):80-85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旨在保护农村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长期协同进化以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按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的西南地区代表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建设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连生产技艺、产业化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该项目具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生产、社会与文化、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价值,能够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工作等方面推动石柱县的经济、人文发展,为实现石柱县的整体脱贫与全面小康,提供以GIAHS项目为引领的全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149-156
在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主题,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农耕智慧及其多功能价值等议题开展多学科的交叉学术研讨与交流,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反映了专家学者们的最新思考与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陕西佳县泥河沟村为例,探讨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资源优势下遗产构成和价值,剖析保护发展的困境、挑战和机遇,并探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116-1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流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堪称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8项涉及13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38项涉及45个县级行政区域;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5项,涉及3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6项,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域。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民族、类型以及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特征,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并在总结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入发掘、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作为遗产资源和传统民宿相结合的产物,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型尝试和连接游客需求的中介桥梁。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论文在阐释此类乡舍民宿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发展的资源本底,并对乡舍民宿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和困境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路径,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经历了从遗产分类保护到整体保护到综合保护的发展过程,二者在空间上呈现融合共生的分布特征,但现阶段综合保护利用工作中仍面临对综合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保护利用框架和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任务边界不清晰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必要探索新时代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路径。主要结论包括:挖掘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利用框架,明确不同层次国土规划的保护利用重点与传导机制等,以期对正在编制中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彰显国家生态文明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3):133-140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上述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农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分布地域、发展目标、可用资源等方面紧密关联和高度契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积极探寻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结合农业景观设计、互联网传播和唤醒民众的地方认同感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进行保护,能够促进城市人文生态的发展以及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同时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推动闽江中下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