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正>口语交际能力是构成良好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语言交际中具有与"读""写"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可是,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还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不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情境;他们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7)
对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科学评价,评价目标要明确,评价标准要科学,评价形式要多样化。课堂评价中,实施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要坚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把生活作为"交际的大课堂";实施口语交际水平等级评价,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农村寄宿制小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学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不灵活,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普遍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忽视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口语交际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说好、说准普通话,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专项训练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40)
<正>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口语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出发,结合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各种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交际氛围,设计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学科素养。合理设计高年级口语交际课堂,能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强化,更顺畅地展开口语交际,进而在课堂上获得综合性的学习收获。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现阶段,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课堂的效果不佳,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设计阶段,应充分地利用微课这一教学资源,开展口语教学活动,深入地探索利用微课手段,开展语文口语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口语交际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利用课堂、多种媒体、表演、生活创设各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4)
口语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的主要形式。以高中语文中口语交际教学为例,从转变教学思想、设计教学目标、安排课堂问题、组织课堂评价四方面入手,细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宽松自由的交际氛围,鼓励学生运用精妙的语言进行表达,丰富学生的交流形式,最大化地拓宽学生运用语言的范围,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并培养他们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各方面能力,特别应强化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探究的课题旨在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尝试探索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合理对策,以期有机整合语文教学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堂任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0)
口语交际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成败。笔者从情境设计的三种不同方式:顺入情境;逆反情境;生活情境为例,对情境创设进行的创造性解读,提出教师在运用情境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为学生口语在课堂中有效、科学地交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4)
<正>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充满竞争,充满合作,而口语交际则是合作交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的呼唤。那么,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延生;应立足课本,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