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2)
随着新市民子女受教育权的教育政策保障从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教育,学生生源和家长结构的变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家校合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面向新市民子女的家校合作的困境体现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为破解这一困境,应当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9)
家校合作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主要从组织家长会,培养家长教育理念、传授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处理问题、设计体验活动,提高家长陪同意识等方面探讨农村小学班主任实施家校合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0)
在小学德育中积极构建家校结合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和教育优势,为德育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避免德育效果受家庭影响而大打折扣,有效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应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与家长展开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推动家校结合模式的有效构建。首先简要分析了家校结合对小学德育的积极意义,然后探讨了相应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0)
一名班主任必须学会营造良好、愉悦的家校合作关系,而和谐的家校合作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那么,小学班主任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合作?双方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作者一直在思索,从自身工作的经验出发,在"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家校互动"三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探究家校合作对初中生认知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长是否参加家长会、家长与教师联系的频率和学校举行家校活动的频率这三个家校合作变量能够显著正向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并且相较于七年级学生,对九年级学生影响更大。基于此提出建议: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应该积极为家校合作的开展做出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1)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信息工具。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指导下,给家长和学校搭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使农村小学与学生家长间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学校与家长间拧成一股绳,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力量,以达到提高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水平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32)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家校的有效沟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建立信任、转变沟通方式和内容、构建多维度沟通渠道、构建与美术专业课教师的良好沟通、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五个方面入手,简述美术特长班家校有效沟通的途径,对于家校沟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在逐年增加,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教授,而且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加强重视,积极开展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合作策略的有效实施。首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进行积极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可以有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文章从多角度分析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家庭教育优势的策略,即保持教育初心,主动展开家校合作;利用信息化渠道,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效率;组织家长共同学习,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利用班级管理环境,组织开展亲子活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5)
在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其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发挥家、园、校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合力,转变衔接观念,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双向衔接,理念先行,达成共识。利用网络打开家、园、校互动的通道,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助,创新活动形式,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小顺利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