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是由方太集团和《南方周末》报社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国学推广综合性项目。自2010年创办至今已经历时三年,今年已然是第四届。"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全年共有七大子项目:高校国学周、微说国学、孔子堂教室、我陪孩子读经典、相约论语100、年度国学论坛以及年度国学特刊。"青竹简"的七项子项目,涉猎方向广,形式多样。高校国学周,是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设计的。通过为期一周的国学教授讲座,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学习国学和接触国学的机会。微说国学,则通过定期微博话题讨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4)
<正>近年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和家长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究,希望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学生们在体验国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加强对国学的认识,从而提升学习国学的欲望。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工作,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国学知识,从而加强对国学的认知。1.国学"听"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普遍不太喜欢国学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用国学经典来启迪孩子的智慧,使其增长知识、规范行为、培养人格将对其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大有禅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正>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近些年来,有关国学经典的文化也悄然兴起。各种国学经典的讲座此起彼伏,有的大学办起了国学院,有的大学创办了国学网站,有的创办里国学杂志,还有国外的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这些,都说明了国学经典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5)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历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积累的积淀。现在很多幼儿园开展了国学启蒙教育,但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效果也不相同。如何在幼儿园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成为幼儿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幼儿园完善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幼儿今后的国学启蒙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6)
小学国学教育要以德育教育为国学教育的精神内核,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要注重家庭教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从中国传统教材中,借鉴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才有了经典的国学,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是一个关键时期,因此,通过强化国学的途径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具有深刻意义,通过研究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将国学合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其与阅读教学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4)
国学经典是记载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典范性著作,是国学之精华,具有国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思维特征。诵读国学经典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大识字量、提升智力,增强文化底蕴、塑造学生品格。可通过培养兴趣、精选内容、强化积累与灵活诵读、课堂中引导与活动中内化、巧用时间等策略来提高诵读经典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反思,一方面,颇有收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发展了思维,识字量增大、整体智力水平超出同龄学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并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另一方面,有些难题亟待破解,一是教材内容庞杂,需要认真备课,二是自身的国学水平亟需提高,三是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支持不够。这些问题成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内涵进行论述,重点探讨国学教育在提升小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针对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及策略,主要包括开展专题讲座、设置国学课程、诵读诗文经典篇目、建立优秀的师资团队等。开展国学教育的研究与推广普及工作,有利于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够为学校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将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当前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使学生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营造和谐愉悦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