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后的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关系到灾民的正常生活和自身利益。为了落实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市灾后重建的要求和任务,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供了为灾区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的历史机遇,使笔者有机会了解灾后的实际情况、灾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亲身感受和体验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2.
3.
4.
5.
6.
董佳驹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4,(9):124-126
本文对芦山地震中市政基础设施受损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体系规划方案,将灾后恢复重建分为应急、恢复、提升三个阶段,提出各阶段规划实施内容。 相似文献
7.
8.
什邡灾后重建规划建设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邡于公元前201年被汉高祖设为列候国,公元前116年设为普通县。什邡的名称,明清以来,颇有歧说。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什邡县》载:“古碑云,江水出高境关大郎庙前始大放,分流十支。……自章山内合五溪,而总名洛江,出章山分洛江为十河,县之名即由此也。”按照李仲玙的考证,认为西汉前期叫做“汁方”,后期作“汁邡”,三国以后作“什邡”。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 《建设科技(建设部)》2008,(19)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自己的职责,研究决定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以更好地指导并帮助灾区人民按照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置市政设施,尽快恢复必要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同时也为编制灾后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工程规划支撑。该项编制任务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绿地系统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地震灾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红白镇更是几乎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迫在眉睫。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纷繁复杂,总结起来,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灾后更是形成了断层、滑坡、崩塌、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及文化生态平衡狭义的文化生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12.
13.
都江堰市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困扰老城区发展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都江堰市老城区房屋损毁严重,给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都江堰市老城区怎样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我们本次灾后重建规划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这场撼动半个中国的“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什邡市在这场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属于极重灾区。全市864平方公里辖区面积中,严重受灾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超过65%;重灾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在建项目损毁殆尽,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设备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地震还造成了山区严重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塌陷、泥石流不断。 相似文献
17.
灾后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以新奥尔良重建为例,兼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份文献研究材料,目的是为中国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供国际经验以资借鉴.本文以美国卡特里那飓风灾后的新奥尔良重建为背景,论述了国际规划界在后新奥尔良时代形成的一些关于灾后重建的共识.同时介绍了新奥尔良重建规划的过程、内容框架和不足,最后总结新奥尔良经验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原则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以新奥尔良重建为例,兼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份文献研究材料,目的是为中国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供国际经验以资借鉴。本文以美国卡特里那飓风灾后的新奥尔良重建为背景,论述了国际规划界在后新奥尔良时代形成的一些关于灾后重建的共识。同时介绍了新奥尔良重建规划的过程、内容框架和不足,最后总结新奥尔良经验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原则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就绵阳市在地震之后的重建问题做出了探究,分析了在重建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并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