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郭熙冬 《江西建材》2014,(1):147-148
隧道工程的施工因围岩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工工法,双侧壁导坑法全程施工隧道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很少采用的方法,其是确保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方法,此文总结了软弱围岩条件下全程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隧道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徐园 《城市建筑》2014,(32):275-275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施工工程的相关内容,对软弱围岩隧道拱脚变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施工中拱脚稳定性的有效控制技术,以保障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施工水平,提高其施工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及危害出发,对软弱围岩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隧道施工中软弱围岩施工技术进行重点控制,以提高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铁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具有隐蔽性、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性、地层条件不可预见性、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加大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以新建贵广铁路客运专线软弱地质围岩隧道为工程实例,重点论述了铁路大断面软弱地质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特点及预控措施,通过对软弱地质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潜在风险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大力开发基础建设的实施,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项目日渐增多.然而,基于弱围岩地质条件特点,如何在软弱围岩地带进行隧道施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在把握当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方法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梁山隧道水平软弱围岩地段施工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长梁山隧道软弱围岩段的施工难题,采用三维数值模拟于段对施工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根据计算分析的结果,基本掌握了存正台阶、短进尺开挖情况下软弱围岩地段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和变形特性,从而表明对于长梁山隧道的软弱围岩地段采用正台阶、短进尺的施工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于文金 《四川建筑》2010,30(1):207-208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存在围岩类别多、地质情况复杂、施工环境要求高、工期短等困难。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及质量控制重点,从而为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所处地质条件不同,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论文阐述了高速铁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特点,对施工监测技术及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提升施工质量,促进施工企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工程领域中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安全技术难题,以某地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建设为实际案例,结合该工程项目面临的复杂环境,介绍了该项目的施工重难点,并从方案整体布局、支护、开挖等多个环节入手,详细探讨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技术的具体应用路径,以期不断提高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软弱围岩隧道的机械化施工状况,对隧道施工过程当中的重要施工环节进行了重要的分析,有效结合了软弱围岩地层隧道的工程施工案例,针对软弱围岩城隧道施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山西建筑》2010,36(11):327-328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隧道结构稳定,对铁路隧道洞口及明洞段边坡防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指出在实际设计和施工中应针对性的进行隧道洞口及明洞边坡防护,以保证隧道设计“经济”“合理”“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王景宁 《山西建筑》2009,35(13):314-315
结合光面爆破在隧道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就如何通过施工管理,全面落实光面爆破设计,保证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提高光面爆破效果展开了论述,从而推广光面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13.
深圳沿海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强 《山西建筑》2007,33(23):310-311
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现场分析、处理,及时向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和业主提供分析资料,直接服务该工程公路隧道施工,尤其对保证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车辆的急剧增长,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快速调配,势必会修建更多大跨隧道。对于埋深浅、围岩破碎的软弱地带,传统的施工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大跨隧道施工的要求。在浙江省50省道莲都段改、扩建工程路湾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总结了分部导坑开挖法,阐述了分部导坑法的施工原理、施工工艺流程及适用范围,分析了核心土临时支护的稳定性和合理曲率形式,最后与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分部导坑法与双侧壁导坑法所用工程材料一致,但开挖后拱顶与水平位移均较双侧壁导坑法小,并可有效地解决因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时扰动拱部范围围岩而引起的坍塌、冒顶等问题,改善了作业环境,保障了施工安全,同时分部导坑法可多工序循环流水作业,避免施工相互干扰,可提高施工效率;最后分析了小净距隧道先、后行洞分部导坑法施工的合理间距,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陆洲  邱利祥  盛素玲 《山西建筑》2009,35(35):328-329
结合某近距大跨度城市交通隧道(双洞八车道)建设,提出了双侧壁导坑法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索适合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陆域大断面段施工过程中的最合理施工工法,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4种常用施工工法进行数值计算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即眼镜法对地表沉降、洞周收敛和围岩稳定的影响方面要优于其他工法,而CD法施工主要对衬砌安全方面效果最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施工工期、进度、隧道埋深、洞径等,选择最佳施工工法。由于青岛海底隧道陆域大断面段隧道跨度较大,净空高,开挖台阶也高,致使钢支撑质量较大,安装困难,不宜使用CD法,最终确定选择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通过实际工程验证,双侧壁导坑法在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陆域大断面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今后类似工程对于该种工法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承洞  刘学增 《山西建筑》2006,32(13):260-261
结合塔岭头隧道施工实例,对隧道洞口边坡、浅埋段地表下沉以及洞内的拱顶下沉以及洞周收敛变形进行了量测,有效地指导了隧道进洞施工,避免了进洞施工过程中客易出现的塌方问题,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平行盾构隧道近接开挖施工,研究了盾构隧道近接开挖对既有隧道结构内力、管片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大小与开挖的步骤有关,而沉降槽的范围基本不变;2既有隧道靠近新建隧道一侧受拉,这一侧弯矩出现负增量,侧向土压力也有一定的减小,且既有隧道直径水平向变大,而垂向直径基本不受影响;3由于土拱效应,新建隧道已完成开挖部分管片拱顶的土压力随开挖进程先减小后增大;4采用地层结构法可以准确模拟隧道开挖过程的隧道结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成爱萍 《山西建筑》2010,36(23):331-332
通过对太佳高速吕梁段路基某合同段隧道施工方案的编制,从洞口边、仰坡开挖及防护、洞口管棚、套拱施工等方面论述了黄土隧道新奥法施工方法,从而为今后的黄土隧道施工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0.
长大隧道的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段施工工序繁多,围岩易受到开挖扰动,进而产生失稳破坏。以伏牛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PLAXIS3D构建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施工过程,研究了小导洞转向挑顶施工及正洞反向台阶法开挖的施工力学行为与三维空间效应,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拱顶沉降、洞周横向收敛位移及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横向通道交叉口段施工会导致交叉口附近风机房正洞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在正洞拱顶及右拱腰处形成拉应力,沿风机房纵向影响范围约为1倍洞径; 风机房拱顶最终沉降量为3.7~3.9 mm,在交叉口及其附近,以小导洞爬坡挑顶阶段和风机房正洞反向开挖通过时引起的拱顶沉降量最大,小导洞转向挑顶施工引起的拱顶总沉降量相对较小; 联络通道左侧进洞使得正洞左侧横向位移增加,进而导致正洞左右两侧横向位移呈现不对称分布; 交叉口处联络通道与风机房产生了连续的塑性区,塑性点主要在开挖侧壁,拱腰处最为集中,向上延伸至拱肩,拱脚处向下发展至一定深度; 针对小导洞扩挖施工过程中交叉口、上台阶侧壁、底面出现的少量受拉破坏点,施工中应对这些部位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施作初期支护,防止局部掉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