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不同时效状态的二元Al-Li单晶体不同温度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固溶态和欠时效态在温度不超过293K的反常流变行为,是由Li原子的动态应变时效作用引起的;而温度高于293K,K-W锁等决定了欠时效态的形变硬化行为;过时效态的临界分切应力及形变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可能与Orowan机制和Al3Li粒子被位错环切割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冷塑性变形对Al-Li二元合金时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变形量增大,显微硬度提高,锂含量高的合金具有较强的冷作硬化能力;冷变形后,时效动力学曲线上出现了硬度双峰现象,第一硬度峰由高密度位错与细小的δ′交互作用引起,而δ′相的弥散析出强化是第二硬度峰出现的主要原因;冷拔后自然时效对Al-Li合金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应变速率和锰对FeAl合金室温延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过轧制热加工的金属间化合物Fe-36.5at%Al及其加入Mn元素的合金进行室温下的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未加和加入Mn的FeAl合金,在一定的应变速率范围内,表现出对应变的敏感性,加Mn合金具有较高的延伸率和强度,但应变速率的变化以及Mn的加入并未改变FeAl合金的断裂模式,均为沿晶和穿晶解理断裂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短切碳纤维增强Li2O-Al2O3-SiO2玻璃-陶瓷基(以下简称Csf/LAS)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氏体时效钢的热变形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在变形温度为900~1 050 ℃,应变速率为0.001~1 s-1,最大真应变为1.2的条件下,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18Ni(1 700 MPa)马氏体时效钢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的热加工图,并对组织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的流变应力和峰值应变逐渐减小,而能量耗散率(η)逐渐升高,动态再结晶过程进行更充分;当应变量为0.6,流动失稳区面积最小。确定了18Ni马氏体时效钢的完全再结晶区域。  相似文献   

6.
对用流变铸造法制备的Al_2O_(3P)/ZA4-3复合材料的硬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_2O_(3P)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锌合金的室温和高温硬度:Al_2O_3颗粒含量、颗粒直径和环境温度是影响该复合材料硬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研究了150℃以下循环热处理以及淬火、回火处理对该复合材料硬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用流变铸造法制备的Al_2O_(3P)/ZA4-3复合材料的硬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_2O_(3P)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锌合金的室温和高温硬度:Al_2O_3颗粒含量、颗粒直径和环境温度是影响该复合材料硬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研究了150℃以下循环热处理以及淬火、回火处理对该复合材料硬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的应变速率和温度,对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m-δ曲线进行了测定,属mL=m_(max)型,分别呈基本形式、上升式和下降式三种形式。阐明了符合于CL分类法提出的形式的转化规律。应用CL方程式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有关全部特征参数,对有关微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原位铝基复合材料重熔稀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反应烧结所获得的Al2O3-Al3Ti/Al和Al2O3-TiC/Al原位复合材料初坯进一步用于重熔稀释,获得了致密的、颗粒弥散分布且颗粒含量适中的铝基复合材料铸坯,并对影响该铸坯组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原位铝基复合材料的重熔稀释是可行的;Al2O3-TiC/Al原位复合材料的重熔稀释性能优于Al2O3-Al3Ti/Al原位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SiC_w∥Al复合材料的时效硬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挤压铸造法制造晶须体积百分数为27%的SiC_w/6061Al复合材料,并采用硬度分析、DSC示差热分析及透射电镜分析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时效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时效处理盾复合材料的硬度有所提高,其硬度高于6061Al合金,复合材料的峰时效比6061Al合金有所提前。同时发现复合材料在170℃时效出现双硬度峰,研究认为这与复合材料中析出由G.P.区向β相的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变速率对8090铝锂合金动能吸收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技术,对8090铝锂合金T3态板材试样进行冲击压缩实验。获得不同应变速率对应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面积积分,研究应变速率对试样动能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对8090铝锂合金试样动能吸收能力的影响显著,利用Origin7.0中的线性拟合工具获得应变速率ε.与动能吸收能力Q呈现线性关系:Q=-27.8+0.032 51×ε.。  相似文献   

12.
8090AlLi合金动态断裂韧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opkinson杆应力波加载装置研究了加载速率对8090AlLi合金断裂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的断裂韧度随应力强度因子率的增加而增加。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准静态下的断裂为沿晶和准解理混合断口;随着应力强度因子的增加,断裂从准解理断裂过渡到准解理和显微空穴聚集的韧窝断裂的混合断口。高应力强度因子率下断裂韧度的提高与其变形机制和晶界无沉淀区(PFZ)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准静态试验机和Hopkinson压杆装置对DH36钢在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下的塑性流动应力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变温度对DH36钢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动态应变时效温度区,出现时效强化所需时间较短;DH36钢塑性流动中出现的动态应变时效是由于温度和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曾在林位错周围形成的溶质气团会沿着聚合的林位错通过管道扩散到运动位错处,并在位错附近形成溶质气团连续对位错形成拖曳,阻碍了位错运动,同时,在高温出现珠光体片间距减小,相界面增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增大,因而也会导致塑性流动阻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杜永强  郑坚  支建庄  张晓 《含能材料》2019,27(9):786-791
为了对定应变贮存老化条件下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衬层横向弛豫特性和交联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设计了0%、5%、10%、15%定应变水平下HTPB衬层的加速老化试验,采用低场~1H NMR CPMG序列对HTPB衬层的质子横向弛豫衰减曲线进行了测试,并根据修正的单链模型计算得到了HTPB衬层的交联密度,分析了交联密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考虑物理拉伸和化学老化因素的交联密度老化模型,对老化模型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定应变贮存老化条件下HTPB衬层的交联密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定应变的存在会导致HTPB衬层的应力松弛时间增加,但是对HTPB衬层的老化反应速率常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建立的交联密度老化模型的具体形式为ν_(NMR)(ε,t)=ν_(p0)(ε)τ(ε)[1-exp(-t/τ(ε))]+ν_(ini)-k (ε) t,该模型与试验结果的相关系数R0.9500(5%定应变时相关系数R0.9000),可以用来描述定应变条件下HTPB衬层交联密度的老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首先测试83W旋锻(8Fe-9Ni-83W)和89W径锻(5Fe-6Ni-89W)两种钨合金棒材的各向异性情况,然后对两种钨合金材料分别进行了温度从-196℃到800℃的动、静态压缩试验(应变率10-3~7 000 s-1)和拉伸试验(应变率10-3~1 000 s-1),得到了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失效应变。结果表明:两种棒材都存在各向异性特性,钨合金棒材沿径向硬度不均匀,越靠近棒心,硬度越低。随着应变率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两种钨合金材料的流动应力升高;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一定应变率下两种钨合金材料都出现了动态应变时效现象;两种钨合金材料的失效应变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降低。最后观察钨合金试验后的金相照片,给出应变率和温度以及钨颗粒含量对其损伤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室内贮存老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贮存试验、人工加速湿热老化试验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室内贮存条件下的老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10%定应变压缩应力和氨基甲酸酯指数不断下降,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室内贮存过程中,酯基水解是导致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压缩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固体推进剂贮存老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4,自引:3,他引:94  
张兴高  张炜  朱慧  王春华 《含能材料》2008,16(2):232-237
介绍了双基、NEPE推进剂和丁羟推进剂等固体推进剂国内外贮存老化的研究进展.国外采用光谱学和在推进剂中埋入微型传感器等方法来监测老化,监测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实用阶段,国内在此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定应变或定应力下的老化、界面"脱湿"、寿命监测系统、老化模拟与仿真是该研究领域主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种工业用铝锂合金(2091)在733K~813K温度范围和1.8×10 ̄(-4)/s~9.4×10 ̄(-4)/s初始应变速率范围进行超塑性拉伸,研究了其超塑性力学特性。并通过对组织分析,观察在相应超塑性条件下空洞形成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