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特征的调查和与国外国家公园分类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风景名胜区分类的目的、意义、原则和途径,在考虑到分类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突出我国风景名胜区承载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历史信息集中的特点,编制风景名胜区分类的技术标准,为实行风景名胜区的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控制和管理城市向外无限扩张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一些城镇被风景名胜区包围着,而其中心城区又不属于风景名胜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势必向风景名胜区周围蔓延.位于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镇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基于风景名胜区特征和城镇的特点,研究以花山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镇为例,对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边界划定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风景名胜区边界在资源保护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空间边界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保护性用地边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风景名胜区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边界的认知.指出了风景名胜区边界的概念,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并对边界划定进行了认知.  相似文献   

4.
功能分区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归纳、分析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特点的基础上,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重点分析特大型分散式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特征和划分方式,提出功能分区与保护区相衔接的思想,使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科学和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历史地理是以当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本底为对象,探究其地理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专题。首先界定和分析在风景名胜区历史地理中边界、特性、演变和尺度4个基本概念,并提出风景名胜区体系演变、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和发展及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风景名胜区历史地理的3个主要研究内容。指出风景名胜区历史地理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的匮乏问题,并提出以实证主义为基础,尝试结构主义、人文主义等理论的应用,并阐述风景名胜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风景名胜地营建对于"关系""整体"等理念十分重视。然而,目前风景名胜区对于自然人文系统的完整保护重视不足,不仅导致风景名胜区之形支离破碎,亦使其内在精神逐渐丧失。研究紧扣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这一特征,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甚至共同升华结晶、并在人的精神层面合为一体"这一整体性定义为基础,探索由"单独的要素"上升到"整体性"层面的价值识别思路。进而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概念,即指"风景名胜区多层次整体性所具有的系统功能和精神意义",构建了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识别框架,并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期对现有风景名胜区价值识别理论与实践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7.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明确保护培育的对象是风景名胜 区保护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如何系统划 分保护对象尚无统一规范,导致风景名胜区 存在保护对象认知不全面、保护措施不深入 等诸多问题。考虑到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人 文高度融合的特征,研究从整体价值角度, 建立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对象的系统认知。基 于文献研究和综合微观分析,提出“驱动— 过程—结果”三大类保护对象,并以武夷山 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风 景名胜区的整体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和规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世界上等同于海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风景名胜区规划也因此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4个发展阶段,国家三大遗产保护地体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定地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论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的10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构成,结合三晋地域文化视角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以山西太原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自然度概念产生与国内外自然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风景名胜区系统内部特征及外部干扰,进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评级的确定,采用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最终给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及内涵,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陈开武  李妮 《江苏建筑》2015,(3):11-13,61
本文从风景名胜区与其所依托的城市地理区位角度出发,研究风景名胜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为例,提出适宜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空间布局策略,将风景名胜区与与城市特色有效结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其他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布局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振鹏  张文 《中国园林》2008,24(2):71-75
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近郊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地带,是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促进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论述了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深入分析了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国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风景资源归类分析、景观要素异质性分析、典型景观风貌特征提取等手段,对该类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途径作了尝试和探讨,并提出了地缘相临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区研究在文献年谱、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特征,并基于文献年谱进行分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总结。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区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类型以城市风景类为主,存在区域体系研究缺乏,案例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方法上,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以地理信息统计和游客问卷调研的定量评价为主,但整体上定量研究较少,同时跨学科的评价方法选取缺乏论证;(3)研究内容上按时间可分为研究兴起期、实践探索期和理论拓展期三个阶段,目前以景城文化互动和景城边界规划控制为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还缺乏集中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基础对象的系统研究、拓展学习风景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深入地域特色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背景及保护培育规划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引出生态资源评价及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通过评述与分析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及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构建了较国内现有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的基于生态资源评价结果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此方法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判断矩阵的校核得出特定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与威胁的程度及其敏感性,对于风景名胜区生态保育规划中优先和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确定、保护策略与措施的制定,以及风景名胜区性质功能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于 2000年 12月 25日至 27日在广州市召开了。这次会议是经建设部党组研究决定召开的,重点是研究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指示和国办发 [2000]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搞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建设部俞正声部长、赵宝江副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部门和 110多个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代表。 会议表彰了武陵源等 5个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风景名胜区系统 41个先进集体和 148个先进个人,总结交流了风景名胜区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分…  相似文献   

19.
陶一舟  严国泰 《华中建筑》2012,30(6):133-13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风景名胜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这一棘手的问题,规划师不应该回避问题,一味地抱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因此该文以安徽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研究在现有管理体制、规划制度下,如何更好地解决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合型风景名胜区兼具自然和人文景源,并且包含较为复杂的居民社会系统以及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它们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规划研究内容来说,因其涉及面广、难度大,而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从风景资源保护、风景游赏特色挖掘、旅游设施布局、居民社会调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为例,对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