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郭刚明  时立彩  高生军  郭树祥 《石油物探》2003,42(2):237-239,270
通过分析传统傅里叶变换、窗口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各自特点 ,指出了传统傅里叶变换和窗口傅里叶变换的不足 ,以及小波变换可对信号任意时刻的任何细节进行细致分析和精细处理的优势。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分频处理 ,分别计算不同频段的数据体 ,校正后再进行小波重建 ,经过分频动校正和分频静校正 ,来减少不同频率校正量存在的误差影响 ,达到提高信号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地层Q值的提取方法容易受到由岩性引起的强反射振幅的影响,引起计算结果的多解性,从而难以分辨含气储层;小波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解释方法,分频剖面具有不同频段的地震成分,分频处理可以避免不同频率成分地震信号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特殊对待目标储层频段的地震信息,有助于提高地层属性提取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原因,首先针对目的层分析含气储层的频率区间,然后利用小波分频技术得到该频率区间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更有利于预测含气储层。  相似文献   

3.
分频相位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处理,我国通过相位校正使子波零相位化,因为零相位子波具有最好的分辨率的信噪比。目前的常相位校正方法由于假定在整个频段上的相位校正量为一常数,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而应用效果不好。本在常相位校正方法基础上,采用分频的方法,对不同频段的信号分别进行相位校正。再对校正后的不同频段的信号进行同相位处理,最后将各个频段的信号叠加起来得到最终的校正结果。理论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4.
多道小波波阻抗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地震数据中不同的频段有不同的信噪比,以及相邻地震道的反射波有效成分在波形和能量上有较强的相关性,作者结合小波变换的特点,运用多道记录同时进行波阻抗反演,即在迭代过程中将实际地震记录与模型合成记录的残差道进行小波分解,形成残差道分频小波剖面,然后利用K-L变换提取分频剖面中的相干部分用于波阻抗变化量的计算,从而避免了噪声参与波阻抗变化量的计算。本文展示了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的例子,说明这种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5.
进行保边滤波需要已知反射倾角和边界信息,通常这些信息由全频率地震资料估算得到,但噪声的存在往往会降低估算的准确性.地震资料的各个频率成分具有不同的信噪比,Morlet小波具有良好的局部性能,所以用Morlet小波可以将地震数据按照倍频程分为几个分频体.对于信噪比不是太低(一般指大于2.5 )的地震资料,会有2-3个分频体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扫描上述分频体,确定它们的倾角以及边界信息,然后利用倾角及边界信息对上述分频体以及与其频率接近的分频体进行平滑,并根据是否存在边界采取不同的滤波手段,保证滤波算法的稳定性,最后将平滑后的各频段地震记录合成,得到去噪后的地震记录.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对于信噪比大于2.5的地震资料,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噪声.  相似文献   

6.
基于频率域小波变换研究,在频率域构建了合适的小波滤波器,实现了一种对地震资料进行分频与重构处理的方法。地震合成信号的分频与重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频率的地震信号,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确度。针对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天然气储层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主频低、分辨率十分有限的问题,应用频率域小波变换分频重构处理方法对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取了不同频率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将其应用于井震标定、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分频处理技术预测深水储集体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地震资料分频处理技术是一种比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更有效改善数据体成像效果的方法,以分频处理后数据体为载体,进行地震属性及地层切片分析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储集体的边界,还可以清晰地刻画储集体内部细微结构。利用改进的Morlet小波作为母小波函数地层建立分频处理函数,对原始资料进行分频处理后存在波形特征十分清晰、能量也很强的优势成像频段,成像效果最佳的优势频段的地震剖面分辨率较高,成像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对二维地震资料分频处理,在优势频段内可以识别出原始地震数据无法识别的地质体。进一步以优势频段分频处理三维地震数据体开展全新的层位追踪,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进行储集体分布预测,与原始地震资料属性分析进行的储集体预测结果相比,发现分频处理后储集体预测的砂体展布及其边界更为精准,内部细节刻画更为清晰,与钻井结果的吻合度也更高。显然该方法在提高深水储集体预测精度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常相位校正处理方法将剩余子波相位作为一个常数,这种假设仅仅是一种近似。当子波的振幅谱很窄时,此法会有一定效果。如果子波振幅谱较宽,对不同频率采用同一个常数相位进行校正,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本文应用纯相位校正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剩余子波非常数相位校正处理。此法包括纯相位因子估算与校正处理方法,即通过构造纯相位因子特征方程,直接计算纯相位因子,以实现地震数据中剩余子波的纯相位校正处理,消除地震数据剩余子波相位影响,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理论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验证了此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明显优势,也对静校正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密度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和初至波信息清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地震资料且能够满足高精度处理要求的剩余静校正方法。通过依次应用多域迭代折射波剩余静校正、分频模型迭代剩余静校正和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有序地计算高密度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进一步解决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相同振幅谱、不同相位特征子波中,零相位子波分辨率最高,且主峰值对应反射界面,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通过相位校正技术消除子波剩余相位的影响。常相位校正技术未考虑子波相位随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相位校正结果不理想。为此,提出零相位合成记录约束下利用匹配滤波实现分频相位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将井旁地震道作为输入,零相位合成记录作为输出,利用匹配滤波算法求出二者间的相位匹配因子,然后将相位匹配因子与地震数据褶积得到零相位化地震数据。该方法考虑了实际地震数据剩余相位的频变特性,充分利用测井合成记录进行高精度相位校正。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频变剩余相位影响、显著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且抗噪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2.
对剩余静校正的Radon变换方法作为简要介绍,当用二维可积函数统一定义剩科静校正量项、构造项和剩科动校正量项的各项分时,可以把广义剩余静校正方程同Radon变换联系起来,因而应用Radon逆变换就可以反演出剩余静校正量项。用Radon变换方法对几组理论数据进行处理,并与广义线性反演剩余静校正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应用Radon变换在一般的剩余静校正问题中可以得到精度更高的剩余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13.
叠加速度与剩余静校正量的迭代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立新 《石油物探》2001,40(4):25-33
人工拾取的叠加速度对剩余静校量的计算有利影响,同时叠加速度调整与剩余静校量的计算也是相互影响的。文中介绍了“叠加速度与剩余静校正量的迭代计算”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和效果分析。本方法以反射层为核心,在自动调整叠加速度的基础上精确计算叠加峰值线;以峰值线为中心运用了波加权叠加方法分步计算炮点、检波点剩余静校量,迭代计算过程中采用调整速度的异常分析和静校量控制性处理等手段;最后根据反射层的分类在对叠加速度作结构性调整,从而使叠加速度的自动调整和剩余静校量的计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连续小波是一种先进的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提取地震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信息。利用连续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将地震数据分为多频率尺度数据,计算不同频率尺度数据的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指数衰减因子,再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指数衰减因子随频率变化的斜率,最后计算出地层品质因子。模型和实际垂直地震剖面、微测井以及地震数据应用表明,连续小波地层品质因子计算方法与谱比法和频移法相比,精度高、抗噪声能力强,适用于多种类型地震数据的地层品质因子计算。  相似文献   

15.
约束初至拾取与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资料处理,本文对现有的各种静校正技术作了简单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采用了各种静校正技术:野外一次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自动剩余位校正;同时,介绍了一种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区资料的初至拾取方法,即约束初至拾取。为了减少野外静校正对速度分析和水平叠加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时应重新计算CMP参考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处理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转换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换波具有与纵波不同的特点 ,因此对地震转换波数据的处理也必然有其不同之处 ,而转换波剩余静校正是其中的主要困难之一。Cary等在 1 993年提出 :在地表一致性假设下 ,在地下构造不很复杂且接收点静校正量很大的情况下 ,剩余静校正量可以近似等于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因而 ,可以在共接收点 (CRP)叠加剖面上 ,使模型道与CRP叠加道的相关值达到最大来实现叠加能量最大 ,从而拾取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该CRP点的静校正量。文章用此方法对我国的实际地震转换波数据进行系统的试验和实用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通过与常规算法的对比 ,验证了这一算法无论在精确性还是在稳定性上都优于常规算法。  相似文献   

17.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在剩余静校正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线性方法求解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 题。对于复杂地表结构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经常规静校正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剩余静校正量,传统的反 射波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出现“周期跳跃”现象。快速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能够解决大的剩余 静校正量问题,特别适用于表层构造复杂地区及低信噪比地区。  相似文献   

18.
19.
地球物理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可以借助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褶积法和磁法资料解释中的切线法对重力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具体做法是:设计不同参数地质体的重力异常一次导数作为子波,与重力观测值作褶积运算,用褶积结果的极值确定异常体的位置,用切线法求出异常体埋藏深度。试算分析表明:当子波的参数与地质体的参数一致时,褶积曲线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所求地质体深度精度较高。但总的来说,子波的几何参数及密度变化对所求埋藏深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