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维地震偏移剖面对比解释作图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可用于工作站又可用于人工解释的作图方法。本方法的基本要点是:①纵、横向剖面都用,不丢弃任何资料;②偏移剖面标定层位,无论是在水平地层、构造高点、构造低点还是倾斜地层部位,都无须校正,可直接用t0=2H/vα进行标定;③采用常规对比法和不等时对比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闭合剖面;④经过沿测线反向偏移或垂直测线作分量偏移解决平面图交点t0值闭合问题,然后再作等t0图和等深度图(也可不作等t0图而直接作等深度图)。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变速成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复杂,深部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为了提高构造成图的精度,采用变速成图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成图。首先将叠后时间偏移域(简称偏移域)的T0层位数据反偏移(偏移的逆运算)到水平叠加时间域(叠加域);然后利用叠加速度反演方法求取叠加域T0层位数据网格点所对应的层速度值;最后采用三维射线追踪图形偏移方法将T0图转换成深度图。对研究区变速成图结果与简单的时一深关系转换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变速成图方法有效提高了构造图的精度,在工区的正南边发现一个新的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3.
针对VSP时深关系与偏移剖面对比时经常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本文以理论时深关系为标准,通过VSP时深关系、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了VSP、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差别所在。以渤海油田CYQ构造已钻井实测VSP数据和VSP正演结果为实例对比分析了倾斜地层VSP和偏移剖面对时深标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变速成图方法是应用叠加速度对水平叠加剖面或叠后偏移剖面上解释的t0层位进行变速成图的。由于叠加速度精度低、叠加速度与偏移域层位跨域匹配等因素的影响,使变速成图精度降低。而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有利于获取更加准确的速度场和t0层位,应用优化后的三维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对偏移域t0层位进行变速成图,同时也避免了跨域匹配的问题。与常规变速成图方法对比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速度变化较大地区的构造成图精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共作站上利用二维偏移剖面作图原理与方法,该方法充分地利用了纵横两方向的偏移剖面的地震信息,并由计算机快速实现三维偏移工作,有利于构造图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在红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红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不好,为此,在该地区开展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对该方法在红北地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的对比说明,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地震波组特征明显,与井的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表示为地层中各点坐标的函数.即ν=f(x,y,z)。影响速度的因素很多,如岩性、地层时代、构造发展史等,因此速度的横向变化是不可忽视的。用统一的速度解决地质问题已不适应勘探的要求。变速处理地震剖面已经实现,但在解释上变速成图是个难题,其主要困难是如何进行变速空间归位。二维变速偏移成图系统从客观的地下构造几何形态着手.根据真实的视深度,进行变速偏移空间归位,从而实现变速成图。  相似文献   

8.
塔中地区速度场建立及变速成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成图采用了有别于常规方法的时深转换。其主要流程是:①首先利用叠加、偏移速度精确建立三维速度场,将偏移时间域t0图转换到零偏移距时间域内;②利用叠加速度由浅至深逐层进行反演,分别反演出沿该反射层的层速度,计算并绘制出层速度平面图;③最终得到三维速度模型和零偏移距时间模型,并利用2种数据模型作时深转换。将该方法应用于塔中地区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精细描述和研究,提高了构造成图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肇源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相对不很复杂时,基于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时间偏移能获得较满意的偏移效果,但当地层倾角较大构造复杂时,NMO校正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因此,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及该方法在大庆肇源南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不同偏移方法的剖面对比说明,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剖面的断面清晰,断点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陡倾角构造的成像明显好于叠后时间偏移。  相似文献   

10.
时间剖面上的假构造及其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剖面上的假构造(或构造高点偏移)现象一直是困扰解释人员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几个实例说明时间剖面上假构造(或构造高点偏移)现象的普遍性,指出在盐丘、局部火成岩体、逆掩断层下盘、上覆地层倾角较陡或上覆地层厚度剧变等情况下,都会在时间剖面上引起下伏地层出现构造变形或构造假象。针对时间剖面上构造假象的普遍性及其在时域数据处理中的不可避免性,笔者认为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时间剖面上构造假象的最佳途径;在不具备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在建立正确速度场的基础上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成图。  相似文献   

11.
叠偏剖面的断层解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二维地震叠偏剖面解释中存在的断层解释问题,提出了叠偏剖面断层解释方法,阐述了断点解释、组合断层与层位闭合、断面闭合及归位次序之间的关系。叠偏剖面的断层解释方法包括断点解释方法和断点组合方法,体现了断层解释与层位闭合、断面闭合及归位次序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突出了立体解释的观点,空间问题要用立体的解释方法,在深度域解决断层问题有利于得到可靠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与成图方法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二维地震的水平剖面与偏移剖面的解释与成图方法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应用偏移剖面直接作图,是一种更简单,更省时,更精确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我们在新疆的焉耆、太康隆起西部等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偏移成像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和同事从1994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投影偏移成像的研究。应用层析成像理论研究了包括三维和二维叠后及叠前投影偏移(时间域和深度域)等八种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三维叠后投影偏移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以傅里叶投影定理为基础,对三维数据体沿时间轴做水平时间切片,并在其上做Radon投影,形成一系列径向线二维剖面,尔后进行Radon插值和反投影,完成三维偏移。此法与一步法偏移相比,剖面整体的信噪比有所提高,局部地段的同相轴连续性和成像清晰度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在本文中还讨论了偏移孔径问题。基于层析原理对三维数体做完全观测角投影的偏移方法和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炮点一偏移距域的叠前偏移等方法都不存在选择偏移孔径的问题。那种认为“一切偏移方法都必需考虑偏移孔径的影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对今后偏移方法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4.
论常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DMO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换及相应的波动方程法外推波场,使之一次偏移到它们自身的反射点上,然后进行叠加,即得最终结果。此法适用于任何倾角。对物理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是可行的,并能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二维偏移剖面闭合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光辉  张国钦  朱玉波  吴川  鲍强 《石油物探》2001,40(2):121-125,115
二维地震偏移剖面只是沿测线进行了一次二维偏移,在三维空间作图时测线交点无法闭合。我们依据几何地震学的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偏移剖面的闭合,达到三维空间上的归位,解决了直接用二维偏移剖面作图时测线的交点闭合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用地震叠偏剖面编制构造图的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的精度,本文给出直接利用地震叠偏剖面制作构造图的原理和方法:根据测网交点上共反射点等时的准则,统一纵、横叠偏剖面上的作图层位;同时利用纵、横测线上观测的视铅垂时间,计算地震层位的真深度;根据断点在观测网上的纵、横偏移量、确定断层真实的空间位置。另外,文章对于线性和非线性连续介质的几种构造和断层模型,在正交测网、斜交测网、沿测线恒速和变等种情况下,分别进行了正、反演计算。计算  相似文献   

17.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地下地质构造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这就给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时间偏移算法。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各方向的径向线上,使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独立的二维叠前径向线,然后采用各种标准的二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时间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可明显提高剖面的信噪比,边界反射很弱,并且资料的中深层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二维地震叠偏剖面解释和数据归位成图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目前叠偏剖面对比解释中出现的交点不闭合、断点偏过交点以及成图方法中归位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新的归位方法.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见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遵循反射地震数据叠前偏移可分步描述的思想,即动校正+叠加+叠后偏移,根据叠前观测波场、零炮检距波场和叠前时间偏移波场之间的坐标位置关系,通过波场变换实现了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和叠前时间偏移。计算实现简单,只是空间方向的Fourier正反变换与时间方向的积分,并且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与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基本相当,计算没有任何关于小炮检距近似或小反射倾角近似假设。最后讨论了这种方法在研究保幅成像、地震道插值等方面的应用可能以及处理实际地震数据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