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二连盆地层序地层样式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依据凹陷的层序地层特征、结构类型、凝缩段发育程度、成油条件和勘探成效,对二连盆地内部32 个凹陷进行分类评价,最终把下白垩统划分为4 个超层序、6 个层序,建立了四类湖盆的层序地层样式。指出层序地层样式和湖盆发育类型控制生油凹陷的优劣和油气藏展布。继承型湖盆成湖期多,从而形成了多期凝缩段、多套生油层系和可供开采的商业性油藏,取得了较高的勘探成效( 阿南、额仁淖尔、吉尔嘎朗图凹陷) ,它们均属有利生油凹陷。晚盛型凹陷虽然具有相当规模的湖侵体系域,但由于成湖期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生油潜量和勘探成效远不如继承型湖盆,只能列为较有利生油凹陷,进行择优钻探。早盛型和衰退型湖盆,由其缺乏有利于油气形成的沉积环境,最终使其成油条件较差,不能列为油气勘探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改性构造环境中大多数褶皱与规模各异的正断层体系有关。纵各褶皱枢纽与相关断层近于平行;而横向褶皱枢纽与相关正断层呈高角度关系。纵向褶皱包括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也有一些牵引褶皱是由于摩擦拖曳和差异压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南阳凹陷缓坡弯折带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准确识别弯折带,是建立陆相断陷盆地低位体系域分布模式、层序构成样式和层序发育边界的关键因素,也是隐蔽岩性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准确预测的基石。通过对南阳凹陷的研究表明,凹陷北部缓坡的弯折带是由南部控凹正断层在非平面上滑动造成。在建立弯折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总结南阳凹陷缓坡弯折带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将弯折带理论与南阳凹陷的勘探实践相结合,建立其有利储集体分布的预测模型,对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饶阳凹陷为例,报正向正断层带来的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归纳出该凹陷断层组合的8种型式及其与构造圈闭的匹配关系。阐述了正断层油气藏形成规律,总结了勘探经验,为今后该类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伊宁凹陷受北、中、南天山造山作用的影响,构造条件复杂,开展该区构造样式分析及与油气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伊宁凹陷主要发育北西—北西西向逆冲断裂,这些断裂形成于海西末期,大多持续活动于印支期、燕山期,终止于喜马拉雅期;按断裂发育特点和对沉积、构造的控制强度等,可分为控盆深大断裂、控带大型断裂和控构造次级断裂。这些断裂与相应褶皱构成的断—褶组合体在伊宁凹陷主要表现为对冲、背冲、叠瓦状、“Y”字型和花状等构造样式。根据构造样式及其所代表的构造变形强度,将伊宁凹陷自北而南分为北缘强烈变形带、霍城—曲鲁海弱变形带、察县—Y2井中等变形带和南部中强变形带。中生代以来,伊宁凹陷经历了印支期大规模断坳型盆地形成、燕山早中期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发展、燕山晚期整体抬升与微不均衡的盆地改造、喜马拉雅期古近纪—新近纪的不均衡发展等4个演化阶段。研究区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残存了中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上三叠统白碱滩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3套主要烃源岩,并分别于印支期—燕山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依次进入大规模生排烃期。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构造与断裂褶皱构造样式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察县—N4井及其周缘形成的“Y”字型和花状等断褶构造样式在油气勘探中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油气化探阶段的划分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超越化探测量阶段及其所能及的范围是导致该方法未能取得预期勘探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按化探测量的总任务、评价结果及可信度等,将油气化探分为四个阶段,即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普查阶段、圈闭详查阶段及钻井勘探阶段。并以实例说明各测量阶段的油气地质意义及其所提供油气信息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构造样式一直是下扬子区油气勘探选区的重要条件。依据构造活动所波及的层位和深度,在下扬子区划分出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两种典型构造样式。并根据滑脱面的不同,将盖层滑脱划分为盖层底部滑脱和志留系滑脱。通过总结以上构造样式的分布特征,对下扬子区进行了构造分区。依据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结合地层保存、区域盖层以及烃源岩发育程度等几个方面优选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东倾同沉积断层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析了东濮凹陷东倾同沉积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将该断层及下降盘断层组合概括为四种形式,并总结了不同断层组合中油气的分布特点。综合研究认为,东倾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发育和不同断层组合的油气富集。这类断层具有通道和封闭双重作用,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断裂条件和充填质条件,基于理性力学观点,本文研究断层面对地震子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所用地震子波为平面波时域主频近似形式。经分析认为,断层面反射依赖于充填介质的力学属性。在流体充填时,断层面对透过波表现为带通滤波特性。透射系数含有该滤波器的信息,通过透过波主频下降比率的测定可以对断层破碎带内流体波阻抗进行估计,因而透过波主频与入射波主频的比值可作为研究断层含油气指示性参数,可用于断层封堵性检测.  相似文献   

1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利用层拉平和相干切片技术,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首次发现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的断距微小的张性断层。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多边形断层长度为150~1500m,间距为150~3000m,断距为10~40m,倾角为50°~90°,发育在3个层位。琼东南盆地可以分为裂谷断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两个演化阶段;裂后热沉降期构造断裂不发育,缺乏连接烃源岩和储层的通道,不利的油气疏导系统成为制约该期成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多边形断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作为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使下部生油层中的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对南海北部裂后热沉降期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临南地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在系统描述临南地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断层的封堵性和输导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夏口断裂带的封堵和输导作用及其对临南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断层输导的三种模式,即:垂向输导模式、侧向输导模式及阶梯状输导模式;总结了临南地区不同断层输导作用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辽西低凸起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油藏描述入手,结合地质、地震与钻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辽西低凸起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综述了辽西低凸南段、中段、北段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油气运移史、油富集层位和油气运移通道组合。将辽西低凸起东西向分为凸起主体,东侧斜坡带和油气运移通道组合。将辽西低凸起东西向分为凸地卢主体,东侧斜坡带和西侧陡坡带,并分析了相应的圈闭类型及油藏。研究认为,其东侧作以露与反向断层相关的潜山-披覆背斜、半背斜及鼻状-岩性圈闭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油气勘探资料解释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由此诞生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解释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运行在通用微型计算机平会上的、以三维可视化和三维油藏建模为中心的智能化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软件系统已经萌生。基于系统性研究,本文提出了第三代油气勘探资料解释系统的概念,指出了国产解释系统研制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并对与第三代解释系统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国产解释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油气勘探新领域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经过70年的勘探,新疆地区已在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三大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今正面临向油气勘探新领域的转移。新领域包括前陆冲断带、岩性地层、深层及碳酸盐岩地层、新区带及外围盆地。笔者从现有的油气发现、资源潜力及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新领域是今后新疆地区油气发现的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18.
新疆油气资源的开发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玉柱 《石油学报》2007,28(4):11-15
新疆地区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总面积为90×104km2,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365×108t。经过50多年油气勘探,已发现80多个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根据该区目前油气勘探形势,资源转化率、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论述了新疆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指明该区是我国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相似文献   

19.
处于活动期的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重要通道,油气运移受到断层活动时期及活动部位的控制。在油气成藏时期内活动的断层会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文中利用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新近系主干油源断层生长指数及断层落差进行计算。定量确定了油源断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活动强度及活动部位。对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测温.准确界定新近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在油气成藏期持续活动的断层部位。就是油气由古近系向新近系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新近系油藏的有利聚集区。研究发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藏的成藏期为明化镇末期,凹陷内主要油源断层的局部位置在新近纪活动性较强。饶阳凹陷已探明新近系油藏多分布在新近纪活动较为强烈的主干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20.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是"盆""山"耦合理论从指导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发展为指导油气勘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构造阶段,重点剖析了上扬子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各阶段的构造线方向及其形成机制(与造山带发育的耦合演化),提出川东地区近期海相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最主要经验是认识到同海相沉积期的新生构造被燕山期的新生构造高角度横跨形成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与川东地区作比较,还分析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各阶段的构造演化,提出前者与川东的最大不同是盆地发育与八布-PhuNgu洋(不是秦岭—大别洋)的演化耦合,且叠加了巨地幔作用的热隆升造山的影响;后者独特的基底构造对建造和改造长期有明显的制约。据上述分析探讨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认为黔西的贵阳—安顺一线以北(黔北盆地)尽管晚古生代及以后各期新生构造的方向与四川盆地不同,但仍是有望获得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