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面钻井抽放上覆远距离卸压煤层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通过模拟及实测,对下保护层开采后其上覆远距离煤卸压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在淮北桃园矿开展了地面钻井抽放上覆远距离卸压煤层气试验。结果表明,下解放层开采后其上覆远距离煤层能充分卸压,将地面抽放钻井打到采动裂隙“O”形圈内,可将其卸压煤层气大面积抽放出来,为我国煤层气开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煤矿瓦斯抽放现状的分析,指出预抽时间短、钻孔工程量不足、封孔质量差、抽放系统不匹配、管理不到位是造成目前我国煤矿瓦斯抽放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我国煤矿瓦斯抽放现状的分析,指出预抽时间短、钻孔工程量不足、封孔质量差、抽放系统不匹配、管理不到位是造成目前我国煤矿瓦斯抽放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演马庄煤矿2702工作面突出煤层炮采放顶煤效果检验的方法和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所采取的措施,提出突出煤层炮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抽放是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有效手段,当工作面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时,采取恰当的防突措施,能够降低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程度,可供同类工作面回采时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演马庄煤矿 2 70 2工作面突出煤层炮采放顶煤效果检验的方法和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所采取的措施 ,提出突出煤层炮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抽放是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有效手段 ,当工作面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时 ,采取恰当的防突措施 ,能够降低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程度 ,可供同类工作面回采时借鉴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是煤矿瓦斯灾害预测和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的基础.根据勘探和建井阶段的资料,荥巩煤田谷山井田东部山西组二1煤埋深200m以下的区域,煤层气含量与井田构造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印支期(T末)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发生第一次生烃和燕山期(J3-K1)在异常热事件作用下发生了第二次生烃,奠定了高含气量的基础.但由于燕山期煤体所受温度极高(300℃),煤的理论吸附量不超过 15m3/t.K2到喜山早期,随南部嵩山不断隆起,浅部煤层中的煤层气在地下水作用下向深部运移,在滞留区煤层内聚集.这一时期构造决定的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着煤层气的运移富集.第三纪晚期形成的滑动构造使煤体破坏严重,储层渗透性降低,沿滑动构造面形成的糜棱岩带增加了煤的吸附能力,阻止了煤层气的扩散,并可能存在动力变质引起的生烃,对含气量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各影响因素对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影响,准确预测煤层瓦斯含量,在潘三矿勘探钻孔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线性统计规律和瓦斯地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影响11-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煤层埋藏深度、地质构造、砂泥比、煤层厚度和倾角;利用逐回归分析建立煤层瓦斯含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与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精确度高,验证了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黑油模型模拟煤层气开采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在煤层中的传输机理由两部分组成,气体在煤内表面解吸,并通过基岩和微孔隙扩散进入裂缝网络中。若岩块表面甲烷气体的释放速度比气,水相在煤层割理中的流动速度快得多,那么在模拟煤层气开采过程时,解吸动能可以不考虑,根据这个假设可认为:在给定压力下煤层吸附的甲烷气体量类似于相应压力下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量,煤层中的朗格缪尔等温曲线可视为常规黑油油藏中的溶解气油比曲线。若将煤层表面的吸附气作为不流动油中溶解气来处理,那么可用常规黑油模型描述煤层气,而不需要对模型源码做会何修改,基于上述思路,用黑油模型模拟煤层气开采过程,并与用煤层气模拟软件(COMETPC)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趋势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煤储层内的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截然不同,基本上可划分为溶解态、游离态、吸附态,近期Colins指出类液态相的存在.在简要介绍了溶解态和游离态煤层气赋存规律之后,主要对吸附态煤层气及吸附等温线进行详细论述,同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1.
煤层气储集层的孔隙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煤层气储集层即煤层本身,它是一种双孔隙岩石,由基质孔隙和裂隙组成,二者对煤层气赋存、运移和产出起决定作用.本文对这两类孔隙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铁法盆地煤层气成藏模式及产能预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铁法盆地构造形态、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研究了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气赋存规律 ,并提出了铁法盆地煤层气成藏模式 .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向斜盆地中 ,沉积了巨厚的下白垩统煤系地层和煤层 ,煤系地层是一个含水层 ,其顶底部含全区分布的隔水层 ,上覆上白垩统含水层 ,有利于煤层气聚集 .侧向上 ,地下水由浅部补给 ,在深部形成滞流 ,在西部煤层分叉尖灭带和相变带附近 ,形成高势能储层 ,因此 ,盆地西部的大兴井田及大隆到大明井田将是煤层气富集高产区 .  相似文献   

13.
固流耦合作用下煤层气解吸-渗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典型的高瓦斯矿井阜新孙家湾矿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自压式三轴渗透仪,对煤层气解吸和渗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连续进行加载和卸载(改变轴压、围压和孔隙压)并考虑了固流耦合作用影响,模拟了三维应力下煤层气运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加载条件下,渗透率和渗透系数与孔隙压力、解吸量、解吸时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在此过程中,渗透率和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增加均呈非线性递减关系,都具有负指数规律,而解吸量和解吸时间均呈多项式形式增加,且渗透率和渗透系数存在某一临界值,当小于此值时渗透率和渗透系数随瓦斯孔隙压力增大而减小.卸栽条件下,有效水平应力与渗透率和渗透系数呈抛物线关系(先减小后增大),而有效水平应力与解吸量和解吸时间均为负指数形式递减,具有典型的煤层气开采的三阶段主导作用特征(有效应力主导阶段、基质收缩主导阶段和滑脱效应主导阶段).实验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煤对瓦斯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实验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国内外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展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煤层气吸附机理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分别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入手,吸附实验的研究应注重所测实验体系的完备性和模拟实际环境的真实性,吸附理论的研究则应注意理论模型针对的实际情况的适用性和具体使用时的简洁性。  相似文献   

15.
超声热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声场声能转化为热能,提高煤层系统的温度,改善系统的解吸一扩散为基础,将煤样假设为含有大孔隙和微孔隙基质的双重孔隙结构,引入温度对微孔隙扩散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温度梯度扩散模型建立超声热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的热平衡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应用Matlab工具实现了声场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的数值模拟。对有无超声作用下,煤层瓦斯解吸一扩散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超声热效应可以明显地提高煤样的温度,增大微孔隙扩散系数,提高大孔隙游离气的动态百分数,降低微孔隙中吸附气的动态百分数。为超声波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井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Fick第一定律和达西渗流理论建立起了描述煤层气从煤基质解吸经扩散进入裂隙,由裂隙运移至生产井筒产出的全过程数学模型,讨论了模型的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的开采潜能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矿区二1煤层富含煤层甲烷气体,其资源量估算达302亿m3以上.本文通过对控制煤层气赋存的二1煤层的传层几何形态、地质特征、煤质变化、特别是物性特征的研究,指出本区二1煤层渗透性较好,渗透率随着围限压力增加而降低,且与判及发育程度、构造应力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二1煤层中的煤层气含量与煤层理深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了开发潜力较好的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