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建刚 《食品科学》1990,11(3):33-36
本文就《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一)肉和肉制品采样问题;(二)不同性状食品进行定量检验时样品的处理问题;(三)关于金黄色萄葡球菌的检验问题;(四)关于致病菌检验方法,以及《食品卫生标准》中各种食品的致病菌检测问题和要求增加食品中毒素检验指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也提及了增加食品中病毒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2.
方钧权 《中国调味品》1992,(2):21-22,15
现行食醋的卫生标准规定,其致病菌指标是不得检出;检验方法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89.22—8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检验》中的食醋检验部分进行。致病菌系指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致病性链球菌、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嗜好中性或弱碱性,在pH 值为6.5~7.5环境才  相似文献   

3.
卫生部近日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征求意见稿,拟自标准正式发布后6个月施行。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卫生部表示,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组充分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有效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清理完  相似文献   

4.
健康猪肉的有条件食用物理性死亡胴体制备的香肠,人工接种沙门氏菌,经常规和高温特殊烧烤,成品按国家标准和常规致病菌检验。结果:常规烘烤存在不安全因素,高温烘烤理化、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用安全,实际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冷冻食品卫生标准微生物学指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冻食品卫生标准微生物学指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管洪义辽宁省营口市卫生防疫站(115004)国家对GB2759—81冷冻食品卫生标准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现行的GB2759.1—1996冷冻食品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指标仍按冷冻食品原料及其含量的不同制定了...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是一种肠道致病菌,不仅存在于病畜禽体内.而且在健康畜禽肠道内也可发现,它是引起人畜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带染有沙门氏菌的肉及肉制品是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颁发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把沙门氏菌作为肉及肉制品出厂标准中不得检出的致病菌之一.为此,我们对本厂生产的香肠进行了烘烤前后沙门氏菌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食品卫生中,细菌指标具有多种含义:反映食品的新鲜程度或清洁程度、加工操作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辨察食品是否受致病菌污染、确证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因等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细菌的污染,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或食源性疾病。多年来我国食物中毒仍以动物性食品、细菌性病因为主。细菌检验是开展食品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及食物中毒的诊断率。五十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外贸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景迈山虫茶的食用安全性。方法根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办法,对景迈山虫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卫生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虫茶中的菌落总数为3.30 CFU/g,大肠杆菌数为24.1 MNP/100 g,霉菌数为3.50 CFU/g,致病菌均未检出。全微生物分离纯化出55个菌株,其中真菌30株,细菌25株,未发现有害菌株。景迈山虫茶各项卫生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T 4789.2-2010等标准。结论景迈山虫茶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在卫生微生物学方面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正>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列为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之一,是饮食食品卫生监督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项目。  相似文献   

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指标设定上的国内外差异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定微生物指标不仅是为了检验食品终产品的卫生质量,而且在国际上广泛用于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全过程的监测和HACCP的验证。在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中,有关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检测方法以及指标表述方面与国际通行做法上有较大差距。通过介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微生物学指标的原则和要点,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食具消毒是食品卫生工作中最 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1993年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的新食具消毒卫生标准中,取消细菌总数这个指标,只保留大肠菌群和致病菌这两个指标。大肠菌群要求为:发酵法(个/100平方厘米)<3、纸片法(个/50平方厘米)不得检出;致病菌不得检出。这无疑更加方便基层卫生监测单位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检测,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酸性饮料由于低 pH,有的还充二氧化碳、添加防腐剂,故对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检测的一般需氧菌、大肠菌群和四种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而对酵母和某些霉菌则无抑制作用,故检测饮料中酵母和霉菌较榆测上述三项指标更为实际与重要。酵母霉菌导致饮料变质、甚至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导屡见不鲜,更证实了检测酵母霉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国际饮料检测指标中都包含有酵母菌计数。为了了解国内  相似文献   

13.
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对2094个食糖样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制糖企业产品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酵母菌等项目能达到《食糖卫生标准》GB13104-2005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品卫生标准是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制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必须手段和基本依据。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标准,对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保证国民身体健康,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食品卫生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在实际工作如何应用食品卫生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正确实施,对致病菌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分析。从标准地位、适用范围和结构内容等3个方面总结了致病菌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现状,剖析了致病菌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标准技术解读、标准应用原则和标准执行理念等3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扩展食品类别范围、扩展致病菌指标范围、统一食品分类框架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以及标准信息公开、应用反馈、跟踪评价等5个方面的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食品消费要求标准的提高,食品卫生也提到一个倍受重视的高度。在啤酒的卫生检验中,对大肠菌群的检验是其重要的一个项目。下面,就啤酒生产中大肠菌群的基本概念和在生产中的污染及其控制,试做粗浅的论述。一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对大肠菌群的检验,主要是间接地检查肠道致病菌的存在(如伤寒致病菌——沙门氏菌,菌痢致病菌——志贺氏菌等),这些菌同大肠菌群同属于动物(包括人类)肠道寄生菌,并随着粪便排出,进入外界环境。所以一般可以这样推论:有大肠菌群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作为北京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分站,监测北京市海淀区食品中的5种致病菌。方法按《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有关章节检验。结果共检测样品309件,检出36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1.65%,其中检出沙门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李斯特菌15株,未检出副溶血弧菌、O157H7;生畜(禽)产品共检测109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202%;生奶共检测3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670%,全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熟肉制品共检测7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000%。结论生畜(禽)产品及生牛奶仍然是主要被致病菌污染食品,对于由此造成的熟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食品市场     
纯净水有了国家标准──纯净水国家卫生标准已出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纯净水质量标准的同时,卫生部也同期颁布瓶装饮用水国家卫生标准GB17324-1998。该标准规定:原料用水,应符合GBP49的规定。感官指标要求不得呈现其它异色,浊度≤1,无异味、异臭,肉眼可见物不得检出。理化指标pH值、电导率、高锰酸钾消耗量、氯化物等指标应符合GB17323规定。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2,大肠菌群≤3,致病菌不得检出,霉菌、酵母菌不得检出。该标准还规定了瓶装饮用水卫生导则,指导瓶装饮用水生产,使其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引自《新闻晨报》99…  相似文献   

19.
为了总结广东省疾控中心60年来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我们查阅食品卫生标准文献,卫生档案及志书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到60年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参加国家、广东省历次组织的食品污染物普查及营养调查,参与制、修订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近50项,并根据国家政策,多次组织与食品卫生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在60年的食品卫生标准工作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基础标准体系的形成及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30年来的热点研究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包括原因不明食物中毒病因及病原学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微生物危险性评估、食品微生物学技术及其标准化等。结合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分析了食品中微生物限量标准设定的趋势和对食品安全控制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