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砂砾岩油田开发进入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油层上倾尖灭带附近的剩余油潜力显得日趋重要起来。上倾尖灭带油层薄、物性差、分布系数低;剩余油分布线长,面窄、厚度小、井网控制程度差;新井投产产能低、稳产期相对较长。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挖潜方式,对单一油层部署水平井,对叠瓦状油层部署大斜度定向井,对参差不齐的多油层部署多底井,对上倾尖灭带与零散小油砂体的组合部署多靶心井。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油层保护措施,采用行之有效的喷砂射孔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小鸥  杨春红等 《河南石油》2002,16(1):31-34,37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探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王宏伟 《特种油气藏》2015,22(2):59-62,153
摘要:对资源基础、构造背景、储层展布、油源断裂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明确长岭凹陷黑帝庙油层为“下生上储”的含油气组合,存在北部塔虎城地区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带,中部乾安地区断层-岩性油藏带,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层-岩性、岩性油藏带。 运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低阻油层识别、水平井+体积压裂等技术实施勘探,结果表明,塔虎城地区连片含油,乾安-大情字井老油田之上发现新的油藏。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地区S112-2井于2005年在古生界碎屑岩中获得了高产油流,但由于其位于石炭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上下岩性接近,所以油层属于石炭系、东河砂岩还是志留系一直存有争议。该文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认了S112-2井油藏的时代、构造与圈闭特征,认为该区志留系存在2种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一种是舌状上倾尖灭圈闭,即砂体顶面为单斜,但尖灭线朝北上倾方向呈舌状突出;另一种是鼻凸上倾尖灭圈闭,即尖灭线平直,没有出现向北突出的舌头,但砂体顶面为一个鼻凸构造。后者是在该区发现的可能具有类似含油特征的一种新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5.
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低阻油层的研究,探讨了多种识别低阻油层的方法,提出了“概念识别-Φ-Sw图版识别-BAYES多组判别,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这样一套由简单到复杂,多层次,多种数学手段相互补充的识别方法,使该区低阻支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0%以上,也为评价和识别同类油层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双河油田三角洲上倾尖灭部位油藏埋藏较深、低孔低渗 ,由于井距大 ,注采不完善等导致开发效果差。为此 ,开展了地质综合研究、加密先导试验、加密井网、油层保护、储层改造等工作 ,使该部位增加地质储量 2 1 4× 1 0 4t,采油速度由 1 992年的 0 .5 0 %提高到 2 0 0 3年的 0 .99% ,采收率提高 2 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低胆油层的研究,探讨了多种识别低阻油层的方法。提出了“概念识别-φ-Sw图版识别-BAYES多组判别、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这样一套由简单到复杂,多层次、多种数学手段相互补充的识别方法,使该区低阻油层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0%以上,也为评价和识别同类油层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储层层内、平面、层间渗流差异,油层正向微构造、砂体上倾尖灭、断层屏蔽等地质因素以及油层未射孔、井况恶化等钻采工程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垂向上层内渗流差异导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型砂体的中上部;平面上的砂体拼接带及主砂体边缘相对低渗透区域是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场所.砂体规模与形态、层间渗流差异等地质因素与井网部署等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不住、注采关系失效等多种作用机制,结果形成平面剩余油滞留区、未动用的油砂体、憋高压的剩余油层等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9.
现河采油厂利用水平井泄油面积大、生产压差小、产量高、投入产出比低、采收率高的特点 ,以及目前日益成熟的水平井钻、投、采技术的低风险性 ,采用水平井技术开发动用薄层油藏效果显著。现河采油厂牛庄油田的王 5 43井沙二段油藏 ,单砂体厚度较薄 ,差异性大 ,且砂体分布零星 ,叠合程度低 ,若采用直井开发动用 ,开发层系单一 ,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小 ,经济上不可行 ;草 2 0块以东构造边部为疏松薄层砂砾岩稠油油藏 ,直井吞吐开发油藏波及系数低 ,吞吐效果差 ,且区块地面条件复杂 ,不易打直井 ;现河庄河 1 0断块沙一段油藏 ,由于储层上倾尖灭 ,…  相似文献   

10.
确定夹层稳定性垂向干扰试井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垂向干扰试井技术是确定垂向渗透率研究油层密封性的有效方法。针对大庆油田细分层注采的实际,研究高含水主力油层与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间的夹层的稳定性,采用同井层间(垂向)干扰试井方法求取夹层尖灭、天窗到测试井的距离。文中介绍了垂向干扰试井工艺原理及实现方式;并考虑圆盘尖灭和圆环天窗两种基本模型,建立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拉氏变换求得拉氏空间解。根据夹层尖灭、天窗情况下中、晚期近似解,给出确定夹层稳定性的同井层间干扰试井解释方法,编制解释软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同井层间干扰试井技术研制成功,为大庆油田挖潜难采储层、细分开发层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价暴跌,新春采油厂加大了稀油勘探力度,在准噶尔盆地西缘部署的S1-2井获高产工业油流。S1-2沙湾组油层与P2井沙湾组油层地震振幅属性图上均呈顶凸底平的亮点特征,这两口井油层有效厚度均小于4 m,储层地化录井特征和原油物性相似。针对油层薄识别难问题,开展地震资料处理,主频提高到80 Hz以上,精细地层对比,细分砂体,寻找各砂体尖灭带,在寻找地层油藏、构造油藏同时兼探岩性油砂体。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是南海北部陆架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首选靶区,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近亿方,对该区岩性圈闭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岩性圈闭勘探方向,提升陆架区海相沉积体系岩性圈闭的勘探潜力。受多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复杂水动力条件影响,新近纪古珠江三角洲沉积形成的多成因砂体具有分带性发育和多层系储盖组合纵向叠置的特点,这为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物质基础;东沙运动使东沙隆起在新近纪晚期抬升,断裂体系发育,这为岩性圈闭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惠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分为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条带砂发育带3个区带。三角洲平原带以河道型岩性圈闭为主;三角洲前缘带以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前积末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前积内幕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条带砂发育带以形成于局限古地貌背景下的条带状砂岩圈闭为主。分析不同类型圈闭的发育位置、尖灭特征及储层物性,认为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和圈闭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连接襄参1~襄7井的XLJ1地震测线进行BCI约束反演等地震特殊处理,在凹陷南缘的陡坡带发现一冲积扇,该冲积扇的北部扇端部分向北上倾抬起并逐渐尖灭,且其层速度比上下介质为高,显示扇端部分砂岩储层可能较发育。扇端的上倾抬起加岩性尖灭,有可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性圈闭。此可能的老性圈闭位于生油中心附近,且储层较发育,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4.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控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嫩江组二、三段识别出最大湖泛面、最后湖泛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识别出高水位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划分出3个准层序组11个准层序,建立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指出古龙凹陷油气藏分布受烃源岩成熟度、沉积相带、构造等因素综合控制,凹陷低部位发育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周边鼻状构造部位发育上倾尖灭及构造油气藏,总体呈环带状分布,纵向自下而上具有岩性透镜体、上倾尖灭及构造油气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XX断块大凌河油层为一套多油水组合的上倾尖灭边水油藏,经过25a的开发,产量已进入递减阶段。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生产资料,采用动态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方法分析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Ⅰ层和大Ⅲ层水淹程度相对较高,大0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较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高部位断层、岩性尖灭带、井控程度低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层间、层内差异和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西部超覆带,目前已发现并已圈定出控制储量面积的油藏,主要是砂岩上倾尖灭油藏。该类型油藏的砂体,在松辽盆地平缓东倾的西部斜坡上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砂岩条带沿上倾方向相变为泥岩,形成南北向展布的泥质岩条带。泥质岩条带象一道屏障,起到了阻止油气继续向西运移的遮挡作用。在泥质岩分布带的东侧形成了地层圈闭,使油气聚集在砂岩的上倾部位,形成了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在西部超覆带地区应以寻找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同时注意岩性圈闭与微幅度构造圈闭相结合的油气藏则是最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小龙湾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河台油气田东南侧,属于翘倾断块复式油气聚集带。在对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受烃源条件、圈闭条件的控制,在该区内不同部位发育了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不整合面圈闭、古潜山圈闭、披覆背斜圈闭等。据此,分别对翘倾断块低部位的上倾方向、下倾方向,以及翘倾高部位进行了储层预测。今后的勘探重点应放在Es3构造—岩性圈闭和Es1岩性尖灭圈闭上,并兼顾对古潜山和披覆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20.
唐泉  刘毅 《河南石油》1999,13(5):13-16
通过对连接襄参1-襄7井的XLJ1地震测线进行BCI约束等地震特殊处理,在凹陷南缘的陡坡带发现一冲积扇,该冲积扇的北部扇端部分向北上倾台起并逐尖灭,且其层速度比上下介质高,显示扇端部分砂岩储层可能较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