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磨磊 《建厂科技交流》2006,33(3):3-6,18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65km。这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拉萨火车站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站。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端、拉萨河南岸的柳梧村,距离拉萨河北岸的拉萨市中心约为2.0km,与布达拉宫遥相互应。拉萨火车站是青藏铁路重要标识性工程之一,是拉萨面向外界的重要门户。该站采用站侧式线型布局,站房位于铁道北侧。最高聚集人数按2000人设计。拉萨火车站总用地面积约11.1万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拉萨火车站分为Ⅰ、Ⅱ、Ⅲ区,Ⅱ区是站房的主体部分,其重要部位的进站大厅、首层行车通道、二层大餐厅、综合商场的吊顶部分都采用钢木结构的施工工艺,总计面积为2397m2。进站大厅位于整个火车站中央部位,其面积为1300多m2,是整个火车站最为瞩目的部位,其吊顶所采用的钢木结构装饰方法,已成为拉萨火车站主站房室内吊顶工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每一位来到拉萨火车站的人们,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19(12):I0005-I0005
由3人组成的小组驾驶着格鲁夫6桥6220L型全地面起重机从北京出发.直奔西藏省城拉萨.6天共行驶5400km(3350英里)。到拉萨只有一个任务,为拉萨火车站装卸一批货物。拉萨的新车站是将拉萨和中国其他地方连接起来的第一条铁路。  相似文献   

3.
拉萨火车站坐落在拉萨南郊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是青藏铁路标志性建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朱炳寅、宋力、林涛、张淮勇、陈富生、席志刚、胡北等是主要结构设计人员。拉萨火车站工程最大建筑高度25米,最大层数2层(局部设一层地下室,作为六级人防地下室及设备  相似文献   

4.
刘玉光 《建厂科技交流》2007,34(1):60-62,29
拉萨火车站站房工程大量采用了木结构、钢木结构和木制装饰。这些木制材料为拉萨火车站增加了亮点,使其成为拉萨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拉萨火车站是西藏最火的铁路客运站,是青藏铁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6月24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有关领导对拉萨火车站的安全丁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其做到了:安全零疏漏”、“切实做到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拉萨火车站站房工程的外墙为彩色混凝土挂板,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端,属高原冰雪型气候区,气候环境恶劣。外墙彩色混凝土挂板施工生产在保证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同时对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更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将拉萨火车站外墙彩色混凝土挂板生产列为公司重点控制项目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梯》2006,17(23):7-7
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将在拉萨火车站的露天场地安装9台FT843自动扶梯和7台HelixT80残疾人升降梯。拉萨火车站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客运和货运中心。火车站位于海拔3600m,靠近著名的布达拉官,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站。青藏铁路是中国最知名的基础设施建筑之一,该终点站体现出传统西藏文化与现代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拉萨火车站位于西藏拉萨市柳吾乡,四面环山,海拔高3600度m,云层低,属易遭受雷击地区,土壤为砂土,干燥,土壤电阻率大,近似值为5000Ωm。拉萨火车站是旅客集散集中场合,且是运输枢纽。为确保车站运行安全,防雷系统至关重要。因此,车站防雷系统采用了法国爱丽达(HELITA)高压脉冲式提前放电Pulsar避雷针。现将Pulsar避雷针技术参数及在拉萨站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拉萨火车站     
《城市环境设计》2010,(4):96-99
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南部的柳吾新区,与市区隔河相望,站房周围是连绵的山脉,场地宽阔而平坦。它既是西藏面向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青藏铁路的标识性工程。设计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西藏民族文化的协调,水平舒展的形态与高原的大地景观保持了一致。在功能上,设计强调以人流为主的客运流程,综合考虑了流线关系,保证旅客流线畅通明了,各项活动区域及设施布置相互匹配,并强化了拉萨火车站所特有的旅游服务和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项目:城市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及宗角禄康公园北京回龙观居住区文化公园南京佛手湖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公园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公园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城市公园拉萨市民休闲公园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凤阳新区市民公园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永城市"日月湖"生态景区等城市广场两安南门广场改造重庆解放碑广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拉萨火车站站前广场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可  宋峰  史艳慧 《风景园林》2018,25(11):96-99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遗产保护领域近十几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关于其学术意义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从文化景观所蕴含的时空过程的学术视角着眼,分别梳理了文化景观的学术脉络与遗产领域中的文化景观和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实践发展历程,指出历史性城市景观并没有超出文化景观的学术范畴,而遗产领域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对文化景观学术内涵的认知缺陷有关。只有充分借鉴和吸收文化景观的学术成果,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世界遗产实践过程中复杂变化的人地关系等挑战。  相似文献   

12.
成玉宁 《江苏建筑》2021,(2):5-8,17
数字中国推动全社会各行业的集体进步,数字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前沿领域促进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景观规划设计由五大环节构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方案的模拟、数字化建造和绩效的测控,"数据流"全过程具有精准化的特征."数字景观理论与方法"正引领风景园林事业的创新与进步,展现了我国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园林的设计中,水这一元素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对于整体景观的动态美感的增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地利用水体这个因素进行设计景观展开,并对相关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5,21(3):24-27
通过分析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等几个术语的缘起、演变和优缺点,指出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突出特性,而中国风景园林有着自己以辩证的综合性思维和实事求是方法为传统的特长.在摆脱封闭守旧文化环境的羁绊和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后,中国风景园林必将超越以个人表现和分裂式思维为特征的所谓西方工业时代景观设计,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5.
游历景观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春天早就来啦,不知道你有没有走出去看看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你一定会被万物的声声不息再一次感动。"游"的主题是想人们可以在繁冗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流放自己,不错过外面这个花花世界,走向旅途,感受一路上融合的一切。有幸了解到俞孔坚老师的设计:"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和"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所以请读者和我一起游历这两个项目,感受杂志里的这一丛景观。  相似文献   

16.
贺慧  余柏椿 《规划师》2010,26(9):105-108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易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10-15
"景观"起源于地表形态研究,并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视野,经历了"区域特性""人地关系""文化史"等研究主旨的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景观的文化认知,需要以理解性方法解析其地方情感和意义维度,以获取"知觉知识"作为新的研究范式.而几乎同时,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呼应了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18.
借自然山水创园林真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为 《中国园林》2002,18(6):84-87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9.
杨俊  傅童悦 《城市建筑》2014,(26):140-140
在园林的设计中,水这一元素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对于整体景观的动态美感的增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地利用水体这个因素进行设计景观展开,并对相关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进 《风景园林》2011,(4):83-85
风景园林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四大困境及风景园林学核心技术域模糊等问题,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