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粘钢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讨论了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等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粘钢加固RC梁承载力折减系数主要随截面相对高度变化的结论,提出了粘钢加固RC梁承载力折减系数、抗弯承载力和挠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和确定合适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的技术措施,为粘钢加固RC梁的设计和承载力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粘钢及增大截面,对梁的受拉薄弱区进行补强,是梁常用的加固方式。对于两种加固方法同时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抗弯承载力则需新的理论公式验算。根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原理,对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并通过一双筋矩形截面试验梁来验证这一理论,得出粘钢及加大截面加固法能有效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段敬民  李燕 《四川建材》2011,37(3):37-38
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拉区粘钢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建模与分析,通过对粘钢前后梁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理论结果作比较,对比了粘钢前后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时间—挠度、荷载—挠度关系及混凝土裂缝的开展情况。分析表明了粘钢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在其极限承载力、粱跨挠度、受拉钢筋应变和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在弯矩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采用分层有限元法求解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荷载挠度全过程曲线,并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承受短期荷载的粘钢加固梁刚度与挠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粘钢加固对构件刚度的影响 ,通过试验对不同形式的粘钢加固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合钢筋混凝土梁的相关理论 ,提出粘钢加固构件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和挠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可供粘钢加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粘钢加固RC梁承载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33根RC梁的试验,对不同粘钢位置、不同板件宽厚比和粘钢量加固的RC梁进行了全过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基于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的观察,讨论了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等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到了粘钢与RC梁之间的协调工作系数主要随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变化的结论,提出了粘钢加固RC梁协调工作系数、抗弯承载能力和挠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和确定合适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的技术措施,为工程实际中粘钢加固RC梁的设计和承载能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粘钢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变化,采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对钢板加固的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和未加固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钢板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截面符合平截面假定,且与未加固梁相比,具有更高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粘钢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组钢筋混凝土梁粘钢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了斜截面粘钢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承载力,试验表明,梁侧粘膜箍板可有效地控制斜裂缝的开展,有效地提高梁的斜截面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冬  李婧轶 《山西建筑》2010,36(14):83-85
通过4根采用铆粘钢板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与1根未加固对照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比,分析了采用不同方法铆粘的钢板加固梁挠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铆粘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刚度及挠度计算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低强度钢筋混凝土梁组合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国  徐德新  袁崇菊 《工业建筑》2012,(Z1):130-132,129
以钢筋混凝土梁为例,共分为三组梁,第一组不进行加固,第二组单一加固,即只进行粘钢加固,第三组进行组合加固,即同时采用粘钢加固和增大截面加固。最后运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并对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组合加固对梁的刚度和承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竹集成材简支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5根竹集成材简支梁的抗弯试验,研究其作为结构构件时的抗弯性能。结果表明:竹集成材简支梁共存在3种主要的破坏形态,即梁底部竹片指接处脆性拉断、梁底部竹束胶合面斜向撕裂及梁底部竹纤维束逐渐拉断;竹梁破坏时的挠度已达梁跨度的1/50,若类同木梁采用梁跨度的1/250作为挠度限值,则可考虑以挠度作为控制指标进行构件设计;竹梁在破坏前,其横截面应变沿梁高度方向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在加载初期,竹梁跨中截面曲率随外荷载基本呈线性变化,当弯矩达到极限弯矩的60%左右时,竹梁的截面曲率开始进入非线性阶段;随着曲率的增大,截面刚度逐渐退化,直至构件破坏。  相似文献   

12.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评估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能力,对影响锈蚀混凝土梁抗弯刚度退化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明确锈蚀引起粘结力退化使裂缝间受拉钢筋应变趋于均匀和钢筋应变与混凝土应变不协调是影响锈蚀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计算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抛弃传统的平截面假定,采用刚度解析法对粘结力退化后构件截面刚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引进综合应变系数考虑裂缝间钢筋应变趋于均匀和应变不协调的影响,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的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确定了综合应变系数与粘结强度退化系数的关系;经试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钢绞线腐蚀率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静力和疲劳试验,通过分析开裂弯矩、跨中挠度、受拉区钢筋应变以及梁裂缝的发展规律,研究了钢绞线腐蚀率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钢绞线腐蚀会显著降低梁的疲劳寿命,是影响梁疲劳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腐蚀梁的挠度、应变和裂缝发展同样遵循无腐蚀梁的"三阶段"规律;在相同疲劳次数下,腐蚀率越大,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变和梁的裂缝宽度越大,但梁跨中挠度受腐蚀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残余应力对等截面H型钢梁屈曲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工作平台,基于非线性板壳有限元理论,采用壳单元对等截面H型钢梁考虑双重非线性的全过程分析,从而对其屈曲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变化构件腹板、翼缘的残余应力峰值,从荷载一位移曲线、承载力、变形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残余应力对等截面H型钢梁屈曲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外包角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设计并制作了4根外包角钢-混凝土组合梁试件,进行单调静载抗弯承载性能试验。试验实测了跨中挠度、混凝土应变、型钢应变、裂缝宽度等重要数据,绘制出构件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和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的曲线,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4根组合梁试件破坏形态均为弯曲破坏;组合梁有较优越的力学性能,承载性能高,延性较好;试件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  相似文献   

16.
锈蚀引起的粘结性能退化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性能降低,跨中的钢筋应变较混凝土应变滞后,当构件严重锈蚀时,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基本丧失,可能在钢筋达到屈服应变前受压区混凝土先行压坏,形成粘结失效超筋梁。通过严重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模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在完全无粘结的极限情况下影响钢筋应力水平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并建立了无粘结状态混凝土梁受拉钢筋应力与配筋指标的关系,为严重锈蚀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一般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退化机理与承载力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碳纤维布与钢板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法,通过对碳纤维布与钢板加固后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与混凝土梁的刚度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加固后梁的挠度计算方法,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C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弯曲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向碳纤维片材及改性环氧树脂对普通RC梁进行加固处理及弯曲性能试验。试验中通过调整CFRP片材的厚度来分析加固梁荷载与挠度、荷载与片材厚度的关系 ,并测得加固梁正截面应变分布规律 ,为理论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钢板-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8根钢板-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进行试验研究与承载力分析,量测并分析试件的荷载、挠度及应变,观测试件的裂缝发展情况。试件的破坏形态包括弯曲破坏、钢板剥离破坏及混合破坏等形式。试验表明,若合理地配置栓钉连接件,钢板和钢筋混凝土可以形成组合截面共同工作,试件呈现出典型的弯曲破坏方式,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对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开裂荷载、极限抗弯承载力及钢板剥离承载力进行理论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