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羟乙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合成羟乙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探讨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I-IR)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用热重分析法(TGA)分析接枝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陈凤  杨成 《应用化工》2009,38(8):1109-1111
以诺维信435酶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DMSO中合成了羟乙基淀粉/DL-丙交酯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底物摩尔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发现当底物摩尔比大于6,温度为50℃时接枝率最高。利用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羟乙基纤维素与氨基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进行还原性氨化反应合成了温敏性羟乙基纤维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固态核磁共振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共聚物水溶液的透光率随温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为33℃,当高于33℃后,共聚物聚集形成平均长度为100 nm的类似棒状的胶束。  相似文献   

4.
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利用NaOH水溶液、缩水甘油醇对羟乙基纤维素进行碱化、醚化,得到了新型纤维素混合醚——二羟丙基羟乙基纤维素混合醚,采用化学分析、FIT红外光谱和粘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新型混合醚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能和更好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6.
吕苗  曹光群  董伟  杨成 《应用化工》2013,(4):696-699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了HEC-AM-DMDAAC三元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引发剂用量为12 mmol/L,HEC与AM质量比为1∶1,AM与DM-DAAC质量比为1∶3,反应时间为4 h。聚合物对头发的调理性能:对湿梳理提高了17%,对干梳理提高了23.6%。  相似文献   

7.
以糠醛渣纤维素为接枝底物,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引収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制备糠醛渣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探讨了反应温度、引収剂用量、丙烯酰胺与糠醛渣纤维素质量比、反应时间对糠醛渣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AM用量为0.03 g,丙烯酰胺与糠醛渣纤维素质量比为7∶1,引収剂KPS与SBS的质量比为2∶1,引収剂的用量为0.45 g,反应时间为3.5 h,反应温度为40℃时,接枝率可达到700%。  相似文献   

8.
不同引发剂引发纤维素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硫酸铈铵,硫酸亚铁/过氧化氢,硫脲/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引发蔗渣微晶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聚合。通过上述引发剂的比较,发现高锰酸钾是一种优良的引发剂。探讨了高锰酸钾引发微晶纤维素接枝聚合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铈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氧化还原引发,成功得到了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主链,以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利用红外、核磁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接枝聚合的反应机理;利用旋转流变仪对该共聚物的水溶液做了粘温曲线测试,对它的最低临界转变温度(LCST)进行了观察;通过透射电镜照片初步研究了接枝产物在不同pH值和不同外加盐浓度下的自组装行为。  相似文献   

10.
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对初始pH值、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初始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最佳引发体系:H2SO4-KMnO4以及最佳反应条件:单体浓度30%、引发剂浓度500mg/L、初始温度30℃、初始pH值9。  相似文献   

1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糊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制备了高吸水树脂.考察了淀粉的物理状态、交联剂的用量、引发剂的浓度、共聚合温度等对产品吸水率的影响.确定接枝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质量分数0.0016%、引发剂浓度6 mmol·L-1、共聚合温度60℃.  相似文献   

12.
高沸醇木质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以H2O2和FeSO4.7H2O为引发剂,高沸醇木质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探讨了木质素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H2O2和FeSO4.7H2O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结构。确定的反应条件为:丙烯酰胺∶木质素(质量比)=2~4,H2O2 6%~14%,FeSO4.7H2O 1%~2%,温度40~50℃,反应时间4 h。产率可达90%以上,接枝效率80%以上,高沸醇木质素和丙烯酰胺的接枝效果良好,进一步证明高沸醇木质素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引发剂对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以硝酸铈铵、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为引发剂,以马尾松漂白硫酸盐浆纸浆纤维素为骨架接枝丙烯酰胺,在单体浓度为0.75 mol/L、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 h时,得到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的最佳浓度为3.0 mmol/L和5.0 mmol/L,过硫酸钾/亚硫酸钠在用量为6%时的最佳质量比为1.5,三者相应的接枝率分别为40%、48%和60%。同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三种引发剂的接枝效果,结果表明,过硫酸钾/亚硫酸钠的接枝效果最好,但均聚物含量高;硝酸铈铵作为引发剂虽然接枝效果不及前两者,但均聚物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14.
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在硝酸铈铵作用下,淀粉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的反应规律,探讨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接枝聚合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引发体系引发淀粉—丙烯酰胺接枝聚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硝酸铈铵引发的淀粉—丙烯酰胺接枝聚合所产生的均聚物少,引发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絮凝助留性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邱广明  邱广亮 《精细化工》2001,18(3):162-164,175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 ,以水为分散介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和分散稳定剂 ,用过硫酸钾引发丙烯酰胺 (AM)对淀粉 (St)的接枝共聚。接枝共聚物 (St -PAM)在 16 5 0、16 16和 1416cm-1(聚丙烯酰胺PAM的特征吸收 )处的红外光谱表明 ,在淀粉链上引入了酰胺基。控制接枝共聚条件 ,可使丙烯酰胺的接枝效率 (共聚单体占全部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 )达到 90 .0 % ,共聚物中丙烯酰胺的接枝百分率 (St-PAM中PAM的质量分数 )达到 6 0 .9%。显著地改善了淀粉的糊化特性 ,减弱了直链淀粉的凝沉和胶凝倾向 ,使其在冷水中就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特点 ,考察了单体用量、反应温度、引发剂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以及接枝共聚物对纸浆的絮凝和助留效果的影响。共聚物中丙烯酰胺的接枝百分率愈高 ,纸浆的絮凝速度和留着率愈大 ,接枝百分率为 6 0 .9%的共聚物可使纸浆的网上留着率提高 12 .3%。  相似文献   

16.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及共聚物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泉  黄少慧 《广州化工》1996,24(1):62-67
本文综述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共聚物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谭非  黄明路 《广东化工》2009,36(12):11-12
文章测定了木质素磺酸钙的含量、溶解性、及其还原糖含量。对木质素磺酸钙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对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共聚反应的产率是影前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以球形纤维素珠体为原料,丙烯腈(AN)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制备纤维素珠体-AN-AM接枝共聚物,并通过正交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0℃,引发剂硝酸铈铵用量为20%,KPS用量为15%(引发剂与单体AN的质量百分比),单体AN浓度为0.75 mol/L,AM浓度为0.28 mol/L,硝酸浓度为0.14 mol/L,反应时间为3 h时,接枝效果最好。此条件下,AN、AM与纤维素的接枝率可达259.4%,接枝效率可达49.40%。  相似文献   

19.
淀粉-丙烯酰胺辐照接枝共聚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淀粉与丙烯酰胺在60Coγ射线引发下辐照剂量对接枝聚合率的影响。关联得到通用的接枝反应动力学方程式:-ddyt=kI0.5yexp[0.5BI0.5(1-y)];简化得到动力学方程式:-ddyt=0.0192I0.5y exp[I0.5(1-y)],对比试验显示: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性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