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回顾50年淤地坝在单坝设计技术、施工方法、坝坡及溢洪道过水防冲、规划布设与防洪保收、淤地坝淤积形态等方面试验研究的概况、特点,根据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促进淤地坝试验研究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谭丽 《山西水利》2013,(10):7-7,12
通过对右玉县淤地坝建设与运行情况分析,阐述了淤地坝的作用与效益,并根据淤地坝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淤地坝防洪保安工作,大力提高坝地利用率及加强工程设施管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健 《山西水利》2004,20(1):14-16
对临汾市淤地坝建设的经验作了认真总结,从工程建设的“四坚持”,工程实施抓“四制度”,工程管护“一田三专”,工程效益“四效”并举等方面介绍了临汾市淤地坝建设的基本做法,并从淤地坝建设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洪减灾、脱贫致富和退耕还林等方面谈了体会。  相似文献   

4.
略谈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1959年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提出"坝系"一词以来,淤地坝建设经过试验研究、试点探索和示范推广,转入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继2003年黄土高原启动实施83条小流域坝系建设之后,黄委又拟于近期开展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为此,我们从发展思路、布坝密度、坝系结构、建坝顺序以及大型拦泥库、淤灌工程和坡面治理诸方面,来探讨支流坝系建设应注意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2003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监理实践,指出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淤地坝坝系布设方案的类型和特点,构造布设方案评价层次结构,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布设方案优选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该模型在淤地坝坝系布设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将淤地坝坝系布设中模糊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可以比较客观科学地选择较优布设方案,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李敏 《人民黄河》2005,27(11):68-69
淤地坝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措施之一,应当从全流域的角度、从综合治理的角度、从淤地坝与水沙运行关系的角度对其安全与稳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除人为因素(设计标准、工程质量等)外,处于生产运行期的淤地坝的安全与稳定,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淤地坝的排水排沙能力、淤地坝的拦水拦沙能力、流域的来水来沙状况。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淤地坝是黄河中游一项重要的水上保持措施,在蓄水拦沙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本文从理论上 坝系相对稳定问题,论述了坝系相对稳定的标准、条件和定量方法,提出了黄河中游不同地区坝系相对稳定临界值,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了坝系相对稳定的形成过程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淤地坝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前期工作业务水平偏低、地方匹配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少数工程施工不规范以及管护落实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加大筹资力度、营造良好施工环境、完善管护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施军 《陕西水利》2009,(5):64-65
以横山县淤地坝坝系建设为基础,分析了淤地坝建设的原则,并总结了淤地坝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横山县部分区域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淤地坝对于山区水土保持,调整产业结构均有较好的功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相对稳定坝系形成过程控制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稳定坝系建设是保证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持续安全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措施。在相对稳定坝系的不同形成时期,坝系的发展方向和形成速度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外部条件及坝系淤积,防洪,生产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合理安排和动态调控坝系中各单坝的布设过程及坡面措施配套步骤等,使坝系内单坝的淤积,防洪状况及生产条件等得以有效控制,能够降低坝系形成过程中的水毁风险,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促进坝系相对稳定目标的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12.
淤地坝建设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西部生态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应对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三项制度”;二是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是抓紧制定与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权  汪岗 《人民黄河》2000,22(1):26-28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入黄径流,泥沙取得了显著作用,但在各支流流域面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洪涝灾害,加强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支注的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淤地坝工程在拦淤入黄泥沙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十年来因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拦沙库容淤损等原因,拦沙效益逐渐减小,应提高对淤地坝拦沙作用的认识,采取“参与式流域治理”的机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护,精心打造优质坝系工程,使淤地坝工程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要把淤地坝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拓展工程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坚持以民为本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和"三制一报"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淤地坝的经济效益,解决运行管护与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渭南市-临渭区稠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属于强度流失区,是渭南市重点治理区.稠水河流域2004年被黄委会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坝系建设项目,新建淤地坝22座,设计年限内可拦泥284万m3,淤地112hm2,有效地拦蓄了洪水和泥沙,带动了农、林、牧、副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许灏 《水利发展研究》2005,5(5):39-41,53
陕西省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解放初期的试验示范、20世纪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80年代的巩固发展和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阶段。在长期的淤地坝建设管理过程中,陕北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领导重视、政策保障、典型示范、科技推动、改革促进等。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促进淤地坝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坝系相对稳定是指在特定暴雨洪水频率下能保证坝系工程的安全,在另一特定暴雨洪水频率下,能保证坝地作物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沟道流域的水沙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泥沙基本不出沟,后期的坝体加高维修工程量小,群众可以承担。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防洪保安全的标准可以定为50 ̄100年一遇,保收标准可定为10 ̄20年一遇,根据以上条件,当坝地面积达到该流域面积的1/15 ̄1/20即可达到相对稳定,达到1/20 ̄1/3  相似文献   

18.
修建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了使淤地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淤地坝及其坝系试验研究尤为重要。对淤地坝及其坝系试验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淤地坝建设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水土保持科研单位、行业管理单位、高等院校等针对淤地坝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工作,可将已开展的试验研究分为单坝试验研究和坝系试验研究,在单坝研究方面开展了淤地坝设计防洪标准、工程结构、最优坝体断面、"水坠法"和定向爆破法等筑坝技术、坝体分期加高、拦泥减蚀作用测算、淤地坝分类及运行管理、坝地防洪保收、盐碱化防治、坝地综合利用模式等研究,在坝系研究方面开展了以骨干坝布局、规模及建坝顺序为重点的坝系优化规划技术研究、坝系相对稳定条件研究、坝系结构级联研究、坝系监测技术研究及坝系安全运行评价研究等。提出了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及急需开展研究的重大课题: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属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淤地坝及其坝系研究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技术和管理三方面,当前急需开展拦沙和减蚀机理研究、水毁机理研究、筑坝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淤地坝病险加固技术研究、坝系水资源利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定西县淤地坝建设在减少入黄泥沙、发展水地、补充水源和促进退耕还林 (草 )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 ,明晰产权 ,完善管护机制 ,促进了工程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目前 ,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具有较大的潜力 ,已规划小流域坝系 30条 ,新建骨干坝 335座 ,拦泥於地坝 14 2 0座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今后需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