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引入Cu2+的沉积物吸附阿特拉津多元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重金属存在条件下沉积物(生物膜)吸附阿特拉津( atrazine,AT)的复合污染规律,通过编程研究筛选优化沉积物吸附AT多元回归吸附模型(atrazine-multiple regression adsorption model,ATMRAM),以定性变量的方式将共存的Cu2(外因)引入模型中,建立包含Cu2+影响的沉积物吸附ATCu2+-MRAM.经分析发现,Cu2的存在会抑制A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且Cu2+质量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Cu2+质量浓度为75 mg/L时的抑制程度比15 mg/L时的抑制程度提高1倍以上;Cu2+对沉积物组分(铁氧化物和有机质)的吸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会使各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8.75%~19.40%.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向水体的升迁释放规律.以重金属Ni和Zn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金属连续浸提法对2种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5种形态进行浸提.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重金属动态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Ni和Zn主要以难溶残余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形式存在,可交换离子态存在的质量分数较低;时间对Ni和Zn动态释放的影响基本相同;Ni比Zn有更强的释放能力;沉积物对重金属Ni和Zn有较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方法对土壤中的主要化学组分锰氧化物、铁氧化物和有机质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25℃下土壤原样、去锰氧化物样品、去铁氧化物样品和去有机质样品对多氯联苯(PCBs)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以及不同含量的共存重金属Cu2+对多氯联苯吸附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多氯联苯在土壤各级样品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通过比较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所获得的拟合参数可知,土壤各级样品对多氯联苯的吸附规律为:去锰氧化物样品>去铁氧化物样品>土壤原样>去有机质样品.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铁氧化物对多氯联苯吸附起主要作用,锰氧化物则抑制多氯联苯的吸附.吸附体系中的共存重金属Cu2+与多氯联苯产生了竞争吸附作用,抑制了土壤各级样品对多氯联苯的吸附,二者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主要可能发生在铁氧化物和有机质中.  相似文献   

4.
柞水银铅矿地表径流沉积物中污染物相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自柞银铅矿地表径流6个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了金属元素的5种化学相态(可交换相、碳酸盐相,铁锰氧化物结合相,有机质-硫化合物相及残渣相),测定了各相中铜铅锌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河流沉积物中,铜主要以残渣相和有机质相存在,铅、锌主要为铁锰水合氧化物相和碳酸盐相。在此基础上,对矿山开采中环境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河流砷镉污染形势严峻,具有超标率高、成因复杂等特点,相关科学认识薄弱,亟待深入研究.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及BCR连续提取法等技术及方法研究河流沉积物对As和Cd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粒径小于53μm的沉积物对As和Cd吸附量最大,有机质促进沉积物吸附As和Cd;沉积物对As的去除率随pH升高而降低,对Cd的去除率则相反;沉积物吸附As和Cd(25 mL、50 mg/L)效果最佳用量分别是1.0 g和0.8 g;沉积物吸附As后主要化学形态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吸附Cd后的主要化学形态是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该研究为认识及控制河流沉积物中As和Cd的污染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大南湖12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As、Cu、Pb、Cr、Zn)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地积累指数法结果表明,Cd在多数样点呈现中度污染状态,Hg、As、Cu、Pb呈无—中度污染状态,Cr、Zn呈无污染状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表明,大南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轻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后的BCR三步法对图们江中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u、Zn、Pb、Cd)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对残渣态和重金属总量进行微波消解,然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图们江中游的7个采样点中,日光采集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u、Pb、Zn的质量分数最高;Cr、Zn、Pb、Cd各形态所占比例相近,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u在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比例较高,存在潜在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大庆市贴不贴泡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Cd、Pd、Cu和Zn)的含量,以及在环境因子(温度、pH值)改变时,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与释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评价标准.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pH的升高而增加,当pH>7时,吸附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主要发生在酸性(pH<4)区,且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释放顺序大致为Zn>Cu≥Pb>Cd.温度对重金属吸附与释放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鄱阳湖河湖交汇处及长江入湖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于2018年9月在鄱阳湖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其重金属质量分数,借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估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Zn、Pb质量分数较高,分别是背景值的5.7~19.4倍、1.3~7.4倍和2.3~6.1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u和Cd为主要污染元素,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则指出Zn元素的潜在生态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对天然水体中痕量金属交换吸附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沉积物与痕量金属的交换吸附作用的探讨,说明粘土矿物、有机质、水合氧化物是沉积物中具有吸附活性的成分,它们在沉积物对痕量金属的交换吸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To improve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hemically modified chitosan, the chelating resin of salicylal chitosan Schiff bases was prepared by the template cross-linking method using Cu(Ⅱ) as template ion and ethylene glycol bisglycidyl ether as cross-linking agent in microwave,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of the chemically modified chitosan for Cu(Ⅱ), Fe(Ⅲ) and Zn(Ⅱ)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resin 2.73 mmol/g for Cu(Ⅱ) is bigger than that for other two metal ions, 0.22 mmol/g for Fe(Ⅲ), and 0.42 mmol/g for Zn(Ⅱ), and th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s are as follows: KCu(Ⅱ)/Fe(Ⅲ)=12.4, KCu(Ⅱ)/Zn(Ⅱ)=6.5.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微量金属离子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壳聚糖对溶液中Mn2+、Fe2+、Cu2+、Zn2+四种常见微量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通过吸附率、溶液pH等参数,表征了壳聚糖的吸附能力及其对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其选择性次序为:Cu+2>Zn2+>Fe+2>Mn+2,为壳聚糖处理污水中的微量金属离子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The liquid ion exchange method, solid salt melt method and dry-wet circul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prepare natural porous antimicrobial materials with natural minerals, such as zeolite, spilite, palygorskite and montmorillonite, respectivel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g^+ , Cu^2+ and Zn^2+ on antimicrobial abilities of natural porous minerals, and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method on ion exchange capacity of antimicrobial materia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ion exchange capacity, clay mineral is higher than fibrous mineral, i.e. both zeolite and montmorillonite are higher; the antimicrobial ability of material with Ag^+ is the bests the exchange capacities of materials with Cu^2+ or Zn^2+ are all higher, but the antimicrobial ability of Cu^2+ is better than that of Zn^2+ .  相似文献   

14.
以介孔炭(MC)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4种不同金属改性的介孔炭Ag+/MC、Zn2+/MC、Cu2+/MC和Fe3+/MC,考察负载量、金属类别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炭表面负载适当的Ag+、Zn2+、Cu2+、Fe3+可以提高其对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能力,对不同金属改性介孔炭最佳吸附效果进行比较,得出吸附DBT能力大小顺序是:Ag+/MC>Zn2+/MC>Cu2+/MC>Fe3+/MC。其中以Ag+负载量为10%处理介孔炭吸附效果最佳。同比未处理介孔炭的饱和硫容量增加了1.11 mg/g,透过硫容量也同比增加了1.93 mg/g。  相似文献   

15.
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4条河流的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多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4条河流的重金属污染均达到了强生态危害,导致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是Cd、Cu和As,Pb、Hg次之,Zn、Cr影响最小;主要受污染河流为矾洞河与船肚河.分析表明,采矿活动对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Pb-Zn、Pb-As、Zn-Cd和Zn-As的同源性很高,Hg则表现出不同于其它元素的累积特征;沉积物的粒度对重金属元素在其中的含量也有较大影响,除Cr、Hg和Pb外,Cd、Cu、As、Zn等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批式吸附试验,考察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效果,重点分析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以及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在球黏土上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而后缓慢的过程,在6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球黏土用量和Cu(Ⅱ)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提高。pH值对球黏土的吸附量有较大的影响,当pH值为6时,球黏土的吸附量可达97.93 mg/g。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202.383 mg/g,准二阶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过程,说明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是化学吸附。与其他常见的黏土吸附剂材料相比,球黏土对Cu(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作为天然矿物吸附剂来处理含Cu(Ⅱ)废水。  相似文献   

17.
赣江泥沙对Cu~(2+)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赣江泥沙筛分后,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粒径0.075 mm和0.075~0.154 mm两种粒级的表层泥沙沉积物对Cu2+的吸附特征和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 h,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粒径0.075 mm和粒径为0.075~0.154 mm的泥沙沉积物对Cu2+的吸附量依次为169.28 mg/kg和155.05 mg/kg,其吸附百分率依次为84.64%、77.52%;泥沙与Cu2+进行的是阳离子交换反应,且pH值是影响泥沙吸附Cu2+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湖泊沉积物是不同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各类碎屑、黏土、自生/生物成因矿物以及有机物质等的综合体。沉积矿物蕴含着丰富区域和全球环境演变信息,如湖水的化学组成、流域构造、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相关信息可以赋存在矿物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同位素组成、谱学特征、成因以及共生组合等方面。因此,湖泊科学的许多关键课题都离不开矿物学,特别是在利用湖泊沉积物进行区域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深入的机理研究归根到底都要涉及矿物学,如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粒度组成、生物壳体化学组成、测年材料的选择等。然而,由于湖泊沉积物中矿物的多源性、复杂性,如何有效提取和解译其中的环境信息,是一项长期困扰研究者的课题,湖泊沉积矿物学的研究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中国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笔者综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碎屑、黏土、自生/生物矿物的矿物组合、特征、成因在(古)环境反演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除了继续加强对湖泊沉积物中矿物来源、成因和古环境示踪的深入研究以外,矿物相间的转变及其对湖水和孔隙水组成的响应、一些非晶质或隐晶质及低丰度矿物相在湖泊化学和动力学中的作用也是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的挑战以及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