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一力 《建筑电气》1997,16(3):23-24
采用“三表(水表、电表、煤气表)户外远传计量”这种型式的收费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和水平,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一种必然,也是住宅能源计量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建设部《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修改稿)》明确指出:“推广应用户外计量(含水、暖、电、燃气表)技术。” 目前影响“三表户外计量”的主要有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技术方面:①将“三表”计量值的机械数据转换成电数据的误差,以及数据的丢  相似文献   

2.
贺骏 《城镇供水》2006,(6):34-36
住宅水表是指安装在用户家中或户外,针对家庭用水进行计量的水表,其口径为DN15~DN25,也称小口径水表。 过去,由于供水部门只抄表收费到单元楼或小区前,因此对住宅水表的质量和精度等级并不关心。而现在,随着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工作的开展,供水部门为了降低自来水的产销差,杜绝不良用户用滴水使水表在小流量下计量不准等现象,正在逐步采用精度等级更高的水表。  相似文献   

3.
张广宇 《住宅科技》2000,(11):48-48
住宅用热的计量与收费是目前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用热按需 ,计量收费”是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 ,但因其热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会随着相邻房间之间的温度梯度而传递。曾有开发商作过实验 ,在一住宅楼内的中间单元关闭其户内供暖系统 ,仅靠从邻家传递的热量 ,其室内温度很难低于 1 0℃ ,此为“窃用” ,而“被窃”的用户则不得不多负担约 1 .5倍的费用。由此可见 ,“用热按需 ,计量收费”的说法是不完善的 ,应改为“用热可调 ,计量收费” ,这里指的可调是在一个法定范围内 (如 1 6℃以上 )的微调。下面就在“用热可调 ,计量收费”的前提下分…  相似文献   

4.
徐荣杰  黄宽 《建筑电气》1997,16(1):17-19
在分析我国城市住宅能耗管理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阐述建立住宅能耗参数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和现代科技成就,提出住宅能耗参数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典型结构形式、相关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刚 《中外建筑》2000,(5):71-7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商品化住宅的设计越来越被建筑师所重视。就老百姓而言,买房子除了关心环境、房型、价格外,对物业管理及设备运行费用也很关注。目前的住宅设计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水、电、煤气均有据可查,实行计量收费。唯独采暖计量相对滞后。多年来,我国采暖收费一直按面积计量采暖费,造成住户用与不用一个样。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大连市住宅热计量收费标准》、《大连市住宅热计量收费管理办法》有望在2009年9月底前出台。据介绍,目前大连市已完成12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在室内安装温控阀,采用户表或热分配表计量方式,实施供热计量模拟收费。与此同时,新建住宅热计量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智能型住宅能耗参数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系统,不仅具有计算机网络远传抄表计费、监控功能,还具有IC卡收费和控制功能及社区地理信息系统,是新一代的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它解决了长期传统进产验表的难题,改人工逐户验表方式为集中式计算机自动验表,做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供暖能耗指标长期居高不下,国家有用资源被大量浪费。有资料介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供热计量收费,节能20-30%。建设部制定的《建筑节能1996-2000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已明确要求;对民用建筑采暖系统普遍安装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实现按表计量收费。国家在即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规定,生活用热必须计量并向用户收费。供暖实行计热收费势在必行,而且任务已很迫切。但具体实施,尚存在不少困难。需采取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徐伟 《区域供热》2003,(3):48-55
本文概括性地总结了国内近几年来住宅计量供热技术发展的状况、最新动态和相关计划。针对当前住宅计量供热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进行了阐述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介绍了世界银行“中国热计量与收费”项目,对国内外供热计量与收费技术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小康型城乡住宅小区规划要求,今后将对新建和改建住宅统一规划,实行水、电、气三表出户统一管理,实现微机自动检测、计量、收费。杭州鸿雁电器公司将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了BEC2型住宅耗能自动抄收系统,解决了城市住宅能耗管理的离散性,避免了传统逐户抄表和人工处理数据的繁琐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国斌  崔红  李洋 《山西建筑》2007,33(21):185-186
介绍了我国实行供暖计量收费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实行供暖计量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我国实行供暖计量收费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暖计量收费的优点,指出实行供暖计量收费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对推广住宅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具有21世纪初居住水准的小康型城乡住宅小区的要求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便捷的建设部推荐产品——“智能住宅系统”受到全国房地产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同时也让长期受水电气收费问题困扰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这套系统是由鞍山市自来水器材开发公司研制。其中的专利产品YSM水(热)、煤气、电远传计量收费系统获得辽宁省建设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被列为“九  相似文献   

13.
大连通过试点推广新型供暖方式和供热按表计量收费等措施,降低供热能耗。 大连每个采暖期约消耗煤炭260万吨,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22%。为此,大连积极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先后在市委办公楼、居民小区等进行供热按表计量收费试点,并从建筑围护结构、供热系统节能八手,采集相关数据,制定按表计量收费办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水、电、气的计量收费管理,大多采用管理单位的抄表员登门入户进行人工抄表收费的方式。这种收费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对用户来说,生活常遭陌生人的打扰,而对抄表员来说,需要楼上楼下地跑,还常吃“闭门羹”:加之社会上不法分子乘机冒名抄表入室抢劫,极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况且,随着水、电、气价格的上扬和用量的加大,  相似文献   

15.
一、供热计量改革发展形势 1、供热计量收费逐步走向规模化。截至2012年采暖季,北方采暖地区累计实现计量收费8.05亿平方米,占全部集中供热面积16%,其中住宅供热计量收费6.16亿平方米,占全部集中供热住宅16.4%。部分城市供热计量收费规模化特征明显,如鹤壁市实现计量收费面积685万平方米,占集中供热面积79%;榆中县实现计量收费面积250万平方米,占集中供热面积86%。2、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发挥。目前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巨大的供热能耗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热收费是解决我国供热行业普遍存在的热费收缴困难及节约建筑使用能源的主要方法之一一,公正、合理地收缴热费是实施供热分户计量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民用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供热分户计量热费分摊的模型,研究影响供热分户热计量的因素,提出了进行分户热计量后公平收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供热计量收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供热》1997,(4):99-105,35
一、供热计量收费试验的目的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节约能源是保护环境资源最有利的途径之一。建筑供暖节能又是我国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供热行业也终究要进入市场。现在的供热收费办法,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利于节能和保护环境。基于这样的问题,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在天津市热力公司所辖供热区域内,进行供热计量收费试验研究。该试验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和供热系统为试验对象,采用国外先进供热调节、计量结算方法和仪表设备,摸索出一套适用的供热收费计量方法及技…  相似文献   

18.
郭睿 《山西建筑》2009,35(1):70-71
结合智能化住宅的发展,阐述了智能小区的定义及特点,探讨了智能化电器的可靠性问题,分析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电、水、煤气自动计量收费系统,指出智能化技术是一种发展趋势,将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2000年第1期《暖通空调》上发表《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若干问题》一文以来,主持编制了北京市标准DBJ01-605-2000《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和北京市试用图《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和施工试用图集》(京01SSB1),并一直跟踪关注着与“计量供热”有关的工程试点、工程实测和研究。之后,又在2001年出版的《建筑节能》35期上发表《对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若干难点的再思考》,在《供热制冷》2003年12月期上发表《从“计量”到“收费”的若干深层次问题》。在此过程中,聆听了全国各地同行在此课题上的工程实践和真知灼见,认识得以逐步深化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是要从“热量表加温控阀即计量供热”的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本文根据本人于2005年9月在“中国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智能化无线数字传输控制系统是基于无线数据通讯技术的民用水、电、气、暖等计量仪表的抄表收费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