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德图多功能测量仪对某一大学固定办公室内 CO2浓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监测。分别监测了3人、4人、5人,开窗、闭窗等不同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结果反映出 CO2浓度随时间、人数和通风情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密闭情况下,时间越长,人数越多,室内 CO2浓度越高。当进行自然通风时,即使很小的窗墙比也能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降低。结果表明,保持良好的室内人均使用面积,选择性开窗对降低室内 CO2浓度,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密闭空间的特殊性,密闭空间大气中有害物质容易产生和富集。密闭空间中有害气体种类众多,其中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最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二氧化碳清除方法,通过降低被处理空气的温度使其中的二氧化碳冻结,从而与空气分离。通过与传统的二氧化碳清除方法对比,从理论上分析了冻结法清除有害气体的可行性与优势。为了进一步实验论证,本文还设计了一个利用液氮作为冷源的空气处理装置。实验表明,低温冻结法能快速地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冻结清除,当来流空气的二氧化碳体积浓度为1%,体积流量为100 L/min时,只需要18 min便能将出口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至0.1%以下。实验还表明,冻结法清除二氧化碳能达到并维持很低的二氧化碳体浓度,现阶段常用的乙醇胺吸附法仅能将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而实验过程中能将出口处二氧化碳的体积浓度降低至0.03%。  相似文献   

3.
文章具体阐述了二氧化碳培养箱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二氧化碳工质在小型集成式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的特性,以及二氧化碳亚临界循环、跨临界循环和超临界循环各自的特点,并根据分析的结论确定跨临界循环作为小型集成式制冷设备的最佳循环特征点;结合实际的产品标准和要求,通过一系列理论的分析与计算,设计二氧化碳小型集成式制冷系统,并试制功能原型样机;对原型样机进行测试,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找到提升二氧化碳小型集成式制冷系统性能的方案并进行验证,确定其性能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几种二氧化碳地质处置的简介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来介绍当今科学界对二氧化碳地质处置的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含二氧化碳气藏的开发与利用给油气田开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安全、规范地进行油气田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必须要依据一套可行的标准。因此,含二氧化碳天然气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二氧化碳驱油形成最佳生产秩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含二氧化碳气田和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对这类油田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体系定位,制定了体系的5个建立原则,形成了4个层次标准体系结构;该标准体系使现场操作可以做到有标可依、规范有序,为二氧化碳气藏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膜法分离二氧化碳/甲烷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目前卷式膜组件的性能,在单级渗透和加压操作条件下,借助于Shindo等提出的错流计算公式和四阶Runge-Kutta法,通过计算机计算,研究了二氧化碳/甲烷选择系数α_(CO_2/CH_4)、操作压力比R、截留率(?)分别对二氧化碳浓度y_(CO_2)、甲烷浓度y_(CH_4)和单位甲烷流量F_(CH_4)等的影响,此外,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极限二氧化碳进料浓度X_(CO_2)~(#-)和极限二氧化碳/甲烷选择系数α_(CO_2/CH_4)、最佳操作压力比R°、最佳二氧化碳/甲烷选择系数α°_(CO_2/CH_4)等概念。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培养箱是一种常用的细胞、组织培养仪器设备,其量值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实验结果.本文通过研究,设计出一款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二氧化碳培养箱校准装置,经实验验证,该装置能够满足目前二氧化碳培养箱校准需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CO_2与其中杂质性质的不同,用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相结合,逐步除掉其中的杂质。通过分析来验证,该工艺生产的高纯二氧化碳达到5N,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W118二氧化碳气井井内二氧化碳相态分析后,将油管采气改为套管采气方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采气方式的工艺差别以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为合理开发二氧化碳气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化工业发展迅速,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生产排放的废气总量也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化工生产来说,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回收重新利用,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对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城市区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通过碳排放交易来实现企业减排,就必须对企业烟囱排放二氧化碳进行精确的计量,而企业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一般在20%以下,需要建立高准确度的现场测量方法。通过多次反射吸收光谱技术精确获得二氧化碳在6 361. 25 cm-1的(30012)←(00001) R18e跃迁谱线信息,进一步结合理想气体方程来精确获得15%,10%,5%和1%二氧化碳/氮气(氮气为平衡气体)混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地测量待测气体的浓度,测量结果与基于天平的称重法相当,扩展相对不确定度小于0. 65%(k=2)。  相似文献   

13.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所有的排放源中,固定排放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直接测量排放量方法列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统计的最高等级,以提高数据统计精度。为了实现排放量的精确测量,固定排放源浓度直接测量至关重要。基于分析吸收光谱建立了相对于纯气体的测量方法,通过多次反射直接吸收光谱技术,建立了精确测量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法装置,测量了293 K和0~13 kPa下二氧化碳在6 362.5 cm-1的(30012)←(00001)R20e跃迁谱线,通过与纯二氧化碳吸收面积的比较得到15%,35%,50%和75%二氧化碳混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与天平称重法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对扩展测量不确定度在0.7%以下(k=2)。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由投料情况估算含二氧化碳体系压力的经验方程,根据笔者关于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汽液平衡和动力学理论,提出用计算机预测反应过程中每时刻的系统压力、各相组成、单体浓度、反应速度、产物组成以及产率等的方法。结果与实验相符,有助于对透彻了解该类反应和指导其工业实施。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进行二元共聚制备聚碳酸丙烯酯(PPC)及聚碳酸环己烯酯(PCHC)是目前二氧化碳共聚领域研究重点。但所制得的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较差,从而限制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引入第三单体进行三元共聚是改善二氧化碳共聚物性能的有效方法,文中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第三单体(分为环氧化合物与非环氧化合物)对二氧化碳共聚产物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预期为二氧化碳共聚物工业化应用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工业上泄漏检测方法存在检测精度低、成本高等缺点,设计一种微量泄漏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作为示踪物质,充满纯二氧化碳气体的被测件通过标准漏孔产生泄漏,气体进入检测容器中,通过二氧化碳气敏传感器测量检测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得到微量气体泄漏的泄漏率。与工业生产中传统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提高准确度的同时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并且能降低成本。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测试的准确性不受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压力测试条件下,实测值与标准漏孔参考值误差3%,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在相同压力测试条件下,测试结果相对标准偏差5%,实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微型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型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基本参数、结构特点。对微型二氧化碳压缩机开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合理选取结构参数、采取有效减振降噪措施的方案,解决了二氧化碳压缩机冷却、润滑、变工况运行等问题。经测试表明,样机运转平稳、工作正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人类在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正在进行着对二氧化碳的处置。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对二氧化碳的地质处置。而深海拥有着低温高压的特性。给深海尽享二氧化碳埋藏提供了十分优异的基础条件。但是这项技术理论的不完备性以及各项潜在风险的存在使之仍处于理论论证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其的初步介绍以及原理的简要分析加之对其潜在威胁的讨论,论证其可行性并且对解决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高智慧  杨红伟 《低温与特气》2006,24(6):36-37,42
从万金塔二氧化碳气田向气站内输送原料二氧化碳过程中,经常发生二氧化碳与水形成水合物堵塞输气管道的现象,给二氧化碳的净化提纯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统计热力学方法来求取二氧化碳形成水合物的具体条件,并且基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防止水合物形成的预防方法,对二氧化碳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讨论了影响二氧化碳中微量氧硫化碳标准混合气的稳定性因素。实验数据表明影响二氧化碳中微量氧硫化碳标准物质贮藏期限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和气瓶的处理。选择合适的材质和气瓶处理过程,浓度范围为(100-200)×10^-9(mol/m01)氧硫化碳标准混合气至少可以存放1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