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锥角膜是先天性发育异常,角膜中央变薄呈圆锥状突出的眼病,常因角膜失去正常弯曲,而形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致使视力下降;同时还可伴有复视、畏光、炫光等症状。病变晚期常导致角膜混浊穿孔,视力高度减退,给患者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对圆锥角膜的治疗,目前通常是早期用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如果不规则散光很重或中央部角膜混浊.可行角膜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期配戴RGP(包括圆锥镜片)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矫正和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1~2018.1进行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40人30眼,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轻中度、重度两组,其轻中度20眼,重度10眼。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前和戴镜一年后的角膜曲率与散光的变化及眼部的安全性。结果:轻中度(50D≤Ks55D)、重度(55D≤Ks60D)组戴镜前后角膜曲率和散光均存在差异,但重度组戴镜后在不同时间ks、kf及散光值上均与戴镜前相比出现好转,差异显著,P0.05,共出现并发症2例(6.67%)。结论:RGPCL长期配戴能够提高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有效延缓了角膜曲率的增加,从而控制圆锥角膜的进一步发展。在配戴RGP期间角膜较为安全,可长期配戴。  相似文献   

3.
<正>1先天性白内障诊疗现状先天性白内障是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导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是公认的最主要儿童致盲眼病,发病率0.01%~0.06%。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屈光系统成像,视网膜无法获得清晰像,造成形觉剥夺影响视觉发育而造成严重弱视。目前学术界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要尽早诊断(发现)、尽早治疗(手术)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出生后6~8周后手术为较佳时机。手术后无晶状体眼呈高度远视状态,而且因为眼球仍处于快速  相似文献   

4.
自从Daviel发明晶状体摘除术(1752年)以来,术后的屈光矫正引起了许多问题,不仅是对手术医生,而且还有眼镜商和镜片制造商。  相似文献   

5.
不等像是指两眼大脑皮层像的大小和形状存在差异,不能形成理想的双眼视觉。这里的“像”包括外物经眼屈光系统成于两眼视网膜的像,也包括大脑皮层的感知像。不过,不等像大多由两眼视网膜像的大小不等所致。由于视网膜像的绝对大小是难以测量的,所以这里是指像的相对大小,其差异用无焦镜片矫正时所用相对放大率来表示。不等像可由屈光参差引起,  相似文献   

6.
<正>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病,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单眼失明的首要原因[1],严重者不仅致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眼外伤及手术往往导致眼部屈光系统的改变,如角膜浑浊、散光、虹膜损伤与缺失、无晶状体等,这些都有别于生理状态下的屈光状态,使术后患者的屈光不正存在复杂性与特殊性。硬性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是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七十年代起人工晶体植入术首先在省级医院开展,八十年代发展到地、市级医院。九十年代普及到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但对晶体的选择,如果条件好的医院,备有角膜曲率仪、测厚仪、眼球“A超”仪,采用“微计”选择、SRK公式计算所选择的人工晶体,术后屈光误差在0.25D左右。但据我国的国情,多数医院人工晶体植入采取“估计法”选择,也就是根据病人原来是否有近视,远视来选择人工晶体屈光度,多数选择 19~ 21D,间隔为0.5D,术后误差往往在1.0D以上,特别是人工晶体本身无调节功能,角膜切口瘢痕收缩,导致不可避免的“老视”与瘢痕性角膜散光弊端,对于后者采用弧形角膜切开,娇正人工晶体术后中度或高度  相似文献   

8.
正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以下缩写为RGP)具有较高的透氧性和亲水性,能获得较框架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更好的矫正视力和视觉质量,且能一定程度上减缓、控制近视的快速发展。但由于RGP组成材料质地较硬,不及软镜舒适,需较长的适应时间,且价格较昂贵,以及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让很多验光师推荐时不知从何入手。以下是本人对一例RGP推介、验配的体会,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在做RGP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面的讲座时,有不少同学询问对弱视患者做屈光矫正后,还需要做弱视训练吗?弱视训练有多少作用?也有家长表示弱视儿童做训练难坚持,能否不做?正好前不久看到AAO(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美国眼科学会)的弱视临床指南(PPP,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有相关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AAO的网站上下载全文。  相似文献   

10.
眼镜按处方定配完成后,眼镜片后顶点到角膜距离(简称后顶点距离)直接影响到眼屈光的矫正。久戴近视眼镜的患者,大都有这样的经验:将眼镜往眼前贴近些,视物更清晰,这现象对近视眼镜光度已不足的患者尤为明显。戴习惯了的旧眼镜,更换一副新镜框,虽然镜片依旧,仍感到不如以前眼镜看物体清晰。上述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改变了原来眼镜片的后顶点距离,导致有效镜度变化所致。 眼镜的作用是将屈光不正眼的远点物体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眼镜片的后焦点一定要与该眼的远点相重合。 框架眼镜的眼镜片后顶点至角膜有一定距离。在  相似文献   

11.
女,17岁,学生,2年前曾配镜,右:0.00DS 1.0,左:-3.00DS 1.0,因双眼屈光度互差大,配戴时,常出现头痛、眼胀,未能坚持配戴。长期以来精神不振,且症状逐渐加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曾于诊所就诊,未查出病因,以脑神经衰弱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2.
凡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晶状体混浊一般都可称作白内障。临床上惯用先天性与后天性白内障的分类方法。后天性白内障以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最高,往往是双眼先后发病。据中残联抽样调查,我国大约有400多万人患有白内障。 目前白内障的治疗主要靠手术,以往是白内障摘除术,近年来人工晶体植入术正在普及,不管何种手术方式,术后都需要矫正屈光状态,达到改善视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2.2.3.2屈光性屈光不正眼矫正时像大小的变化 屈光性屈光不正时,眼轴长度虽属正常或基本正常,但眼的屈光能力与标准正视眼不同,矫正镜和屈光不正眼同轴间距联合后的总屈光度为标准正视眼的58.64D。换言之,此时矫正眼镜在眼第一主点处的有效镜度加上眼本身的总屈光力,等于标准模型眼的屈光力(故眼本身屈光力虽不能直接测得,但可由已知的矫正眼镜屈光度来推算)。屈光性屈光不正者戴矫正镜后像不变化位置就是眼的第一主点(图7)。  相似文献   

14.
(续上期) 4 不等像的检测 不等像的检测虽有多种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两眼分视不同视标,使两眼影像处于分离状态,从而进行对比判断.鉴于我国该类检测仪器尚不普遍,故以下只是简略述及,旨在概括了解.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 3不等像与视觉 3.1不等像主要影响融像和空间知觉 3.1.1融像 为获得双眼视觉.视觉皮层对两眼各自获得的视网膜图像必须进行知觉性融合(感觉融像sensory fusion),从而对视觉空间形成统一的感知,这是视觉皮层的神经生理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晶状体是眼屈光介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状是一个可变的双凸形非球面透镜,静态时直径为9mm~10mm,前表面r1=10mm,后来面r2=6mm,厚度为4mm~5mm。按结构主要可以分皮质和晶状体核;从外至里结构,生理光学参数即可测算。主要特征表现所在:一,外层皮质层曲率小,折射率小,约为1.386,核附近曲率大,折射率约为1.406,接近球形而增加了晶状体的屈光力,减少像差;二,它不是硬质,而是富有弹幽拘透明粘弹性体,其等效折射率约为1.409,总屈光约为19.110。所以,它承启着眼屈光调节与眼屈光折射的作用。当人潜入水中或晶体摘除后,是一个高倍度数,这鉴于晶状体特殊的结构及生理光学作用,对其深入了解,特别对晶状体术后视力矫正有着实质性、科学性的帮助,请看例证。  相似文献   

17.
在验光过程中,常有顾客会要求视力矫正到0.8-1.0就可以了,有的参考书上对验光处方原则也这样要求,主要是担心近视眼过矫(近视眼成因的调节假说认为:眼睫状肌的过度收缩会导致近视眼或使其程度加深),这其实混淆了屈光矫正与视力矫正的含义。我们有时在验光过程中会不断地强调:眼镜只能矫正眼的屈光缺陷,看得更清楚是因为屈光不正矫正后,提高了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作为视觉信息感知功能的视力并未发生改变。矫正屈光不正,可能提高视力,也可能不提高视力。比如轻中度远视眼矫正前后视力并无显著变化。矫正视力与矫正屈光不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视力也称视锐,用于描述眼睛对物体形状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目前,视力还没有一种简便可行的客观检查方法。常用的是让被检查者对标准视力表进行判读,根据判读的结果对视力进行量化描述。称为视力表视力。当视力表上的视标黑度降低时,即呈现出不同灰度的视标时,所测得的视力称为对比度视力,也称对比敏感度。常用的视力表视力是一种对比敏感度的特殊类型——高对比度视力(视标与背景的对比度超过97%)。实践中,有时同样能读出1.0的视表,但是对比度视力有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十分轻松地读出视标,有的人仔细判断后才能读出,有的人隐隐约约地读出来了,显然,高对比度视力表不易判断出这种差异,现在一般都不进行对比度视力的检测,因此,要求验光师细心地观察,并多与被检查者交流,以便能够发现这种差异,尤其是用视力作为主观验光精度判断标准时,更应引起重视。视力表视力检查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即用物理的方法在心理作用下完成的,是一种感觉量。虽有定量的效果,但干扰因素较多,如:亮度、视标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术后,眼的屈光系统产生很大变化。屈光力量减弱,同时术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手术性角膜散光、视力极低。为使患者视力能得到最佳矫正,除给予与晶体相适应的球镜外,还必须重视角膜散光的矫正。现将我科1993年1月—1997年12月白内障术后患者178例验光配镜矫正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般视光学认为两眼度数相差0.25D,两眼在大脑中的物像相差约为0.5%,而大脑可以融合的极限约为5%。即两眼相差约2.5D(当然病理性的除外)。但是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屈光参差在4.0~6.0D的范围里。甚至更高。不过此类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初期视疲劳,  相似文献   

20.
本人曾用底向内的三棱镜矫正治愈共同性内斜一例,现记录如下。某女,18岁,学生。因视力不好,右眼内斜就诊。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右眼内斜15°,双眼运动正常,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等。无复视、头晕等视干扰症状。验光结果:右-4.00DC×180°=1.0,左-4.00DC×180°=1.0,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