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针对因梯形透空丁坝局部水动力特性对底栖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此类结构的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问题,依托长江深水航道建设的示范应用工程,构建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选择中华绒螯蟹为指示物种,研究了不同径流条件下梯形透空丁坝局部水动力特性及其对指示物种栖息地的影响;结合梯形透空丁坝不同时期沉积物和底栖动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梯形透空丁坝对底栖动物生境演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梯形透空丁坝迎流面产生的上升流将主流引导至丁坝后上方,在汛期为中华绒螯蟹提供了避洪场所;坝内及坝后较小的流速和丰富的流场结构为中华绒螯蟹提供了索饵场和越冬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典型对应分析(CCA)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评估了不同河段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蚂蚁河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主要影响环境因子有水温、溶解氧和底质层中沙泥含量,与下游相比,蚂蚁河中上游的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更高,平均生物密度更低。  相似文献   

3.
陈杰 《河南水利》2003,(3):10-11
2001年4月起对信阳南湾水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周年定量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底栖动物主要由水生昆虫和寡毛类组成,共检出底栖动物3种,年均生物量为0.6032克/平方米;密度为263.83个/m^2,每年提供的鱼产潜力为20034公斤。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4年11月对武江韶关段的8个断面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包括3个自然河段和5个梯级水库,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纲29种,河蚬、淡水壳菜、狭萝卜螺和霍甫水丝蚓是最主要的密度优势种,梯级水库底栖动物密度均低于自然河段。多样性指数显示:由于底质改变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梯级水库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底栖动物类群位于腐食食物链的关键一环,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群落组成可以表征河道的健康状况。根据 2016 年冬季、2017 年夏季两个季度对涡河(安徽段)的两次底栖动物的数据采集,对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河道开展分段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涡河流域共发现底栖动物 3 门 17 属种,冬季以节 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夏季各物种相对平均。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群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两次采样共发现 17 个属种,两个季节中种类最多的均为节肢动物。涡河(安徽段)干流底栖动物主要表现出生物多样性低、种类分布不均匀、不同河段差异性大等特点,整体来说尚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荡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影响因子,与2018年1—12月逐月对长荡湖湖区10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长荡湖底栖动物共检出13种,主要为寡毛类、摇蚊幼虫以及软体动物3大类;通过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长荡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颤蚓(Tubifex)、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rificata); RDA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N、CODMn、水深和总溶解固体是影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大纵湖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纵湖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融的里下河地区洼地中心地带,是江苏省级规划保护的重点湖泊之一。近20 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大纵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2015~2016年对大纵湖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大纵湖共采集出底栖动物10种(属),其中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及其它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32.27,100.52,82.02,5.29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2,0.61,168.74,0.02 g/m~2。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大纵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中国长足摇蚊和环棱螺。基于调查结果,选用4种不同的生物指数(BPI生物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生物学、Wright指数)对大纵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大纵湖目前处于轻度-中度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6年春、夏、秋3季的调查采样,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对水环境因子和底泥环境因子的响应,识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CCA结果显示,水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叶绿素a、水深、水温、溶解氧、氨氮、硝氮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底泥环境因子中底质中值粒径、沉水植物生物量和氨氮含量是影响底栖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优势物种摇蚊科和颤蚓科对高污染物浓度环境适应性更好。水体中氮、磷对底栖动物影响显著,而底泥中氮、磷的影响较小,可以通过氮磷的吸附转移降低水体污染对底栖动物的胁迫。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梯级引水式水电站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云南景谷河3座梯级电站影响下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电站的修建显著改变了河流的流速及水深;减水段和混合段水体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电站混合段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减水段;功能摄食类群上混合段的滤食者、撕食者和捕食者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减水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相对于混合段,水电站影响下减水段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故修建梯级小水电站时,应关注其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分布是评价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基于典型水文年丰、枯两季调查,分析了漓江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摄食类群及其与水力要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河段群落结构中腹足纲个体占优,优势物种为中华圆田螺和短沟蜷;丰水期底栖动物密度为829 ind/m2,枯水期为264 ind/m2;②摄食类群中刮食者占优势,且滤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枯水期的相对丰度高于丰水期,刮食者枯水期的相对丰度低于丰水期,摄食类群中游的相对丰度大于下游;③典型河段生物多样性呈现空间异质性,且中游明显低于下游;④流速、底部剪切力及底质粒径是影响漓江底栖生物枯水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水深和层流层厚度则是影响丰水期分布的主要因素,分选系数、层流层厚度是底栖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可为变化水力条件下漓江水生态修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南京市高淳区饮用水源地固城湖开展了全年的底栖动物监测与分析,并通过Wright指数、Goodnight指数、BPI生物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固城湖进行水质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全年12个月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1种(属),其中摇蚊科幼虫种类最多,共计11种,寡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主要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内摇蚊属(Endochironomus sp.)和环棱螺(Bellamya sp.)。四种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固城湖水质现状处于轻度-中度污染时期,属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初中期。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对常熟市昆承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时空分布调查,开展了水质生物学评价与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并基于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对昆承湖2006—2012年环境修复工程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12科22种,优势物种多为耐污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38.3 ind/m~2,各季节密度分布存在差异,但均以摇蚊幼虫类密度占优,其次为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4.54 g/m~2,主要为软体动物所贡献;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昆承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因污染程度等环境因素不同,底栖动物物种、密度与生物量分布存在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体DO、浊度、TN、TP等水质因子以及底泥TN、总有机物等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昆承湖实施封闭湖泊口门、深度清淤等环境修复措施后,水质总体得到改善,但湖泊水深增大、基底形态单一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少等因素也影响了湖泊底栖动物密度与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13.
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对制定流域环境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为摸清长江二级支流猫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猫跳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猫跳河有底栖动物82种,隶属于4门7纲51科,其中水生昆虫的种数占据明显优势。底栖动物总平均个体密度为8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1.01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6。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大多处于污染状态,其中支流受污染的状况比干流更严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MWP记分系统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采用BMWP记分评价得到的结果普遍劣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西南水电站建成后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动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库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水电站建成后的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的数据,采用灰关联方法确定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制约因子,计算分析得到总磷与底栖动物关联度最高,关联度0.6828。通过有效控制关键环境因子,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对于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漓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9月,通过对漓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详细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门6纲24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腹足纲次之。以优势度指数大于0.02作为判别标准,判断出调查区域内全流域以及上中下游的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总密度与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682个/m2和152.77g/m2。两者均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7、0.61和6.01。并依照漓江上、中、下游3个江段150个采样点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该曲线,认为漓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未受干扰的状态;其他两个江段则均受到了轻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在对潮河和白河北京境内段底栖动物调查基础上,采用群落分析法并运用BI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本次共采集底栖动物44种,水生昆虫及幼虫占比最大.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度白河优于潮河.河流评价结果显示,潮河和白河水质整体为优.BI指数法评价中,潮河和白河以清洁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中,白河以轻污染为主,潮河以中污染为主.BI指数法适用性较好,而且评价结果较为准确,评价结果对潮河、白河水质判别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珠江重要河流底栖动物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和2012年调查了珠江流域66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化学指标,利用2011年北江11个样点和郁江17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综合环境因子(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析36个候选底栖动物参数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合参数的分布范围,确定适于珠江流域开展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学质量评价的3个底栖动物参数:双翅目百分比、刮食者百分比和BI指数,进而构建了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评价的综合生物指数及评价等级(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66个样点的综合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占80.3%,清洁占13.6%,重度污染占有6%。研究表明,在珠江流域应用底栖动物开展中大型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参与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湖泊中底栖动物提高了沉积物中氨氧化菌的丰度,加快了沉积物和上覆水反硝化过程,同时底栖动物的肠道也是反硝化场所并释放N2O。研究淡水湖泊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阐述硝化反硝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底栖动物对参与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阳澄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阳澄湖进行4次采样,14个采样点共采集底栖动物3门7纲35种,平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40个/m~2、180.4 g/m~2。其中,主要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基于种群生物密度的聚类分析,14个采样点被分为3组,其生境特征分别对应于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人类活动频繁区。其中,河蚬主要分布在阳澄湖西湖区的敞水区;红裸须摇蚊、中国长足摇蚊和霍甫水丝蚓主要分布在中湖和东湖中北部的人类活动频繁区;铜锈环棱螺和长角涵螺主要分布在中湖和东湖的南部的水生植被区。各点位的生物多样性显示,敞水区采样点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水生植被区和人为活动频繁区。研究结果表明,底质类型、水生植被分布和受污染状况是导致阳澄湖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工阶梯-深潭改善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人工阶梯-深潭对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试验河段位于西南山区的吊嘎河上150m侵蚀下切严重的河段,布置15级人工阶梯,对水流(水深、流速、水面宽、流量)、河床底质、河床微地貌和水生底栖动物物种及数量变化进行了5个月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阶梯-深潭能有效控制河床冲刷下切,维持较为稳定的河床环境,塑造多样性的水生栖息地.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评价河流生态显示,人工阶梯-深潭布置后,随水生栖息地多样性上升,单位面积水生生物密度、物种丰度及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河流生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