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次从室内筛选评价、油藏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施对八面河油田面12区沙四段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作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先导性试验区见效特征及开采规律。其成功实施为常规稠油油藏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如何控水稳油、减缓产量递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胜利油田于1992年9月在孤岛油田中一区进行了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在先导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1994年底开展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利用现有的常规井网,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二级段塞方式注入,历时33个月,共注聚合物干粉8687.8t,聚合物溶液500.5×10^4m^3,截止到1997年底,含水率平均下降为5.3%,累积增油34×10^4t。其中中1-16站效果最好,含水  相似文献   

3.
锦16块东区从1993年3月开始进行聚合物驱油试验,由于注入聚合物溶液粘度降解幅度较大,实际的动态反映效果差,同时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于是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使试验效果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经历近30年注水开发,印度尼西亚Widuri油田存在严重的注水突进、水驱效果差、油田采收率低等问题,亟需采取稳油控水措施提高采收率。通过对Widuri油田开展聚合物驱可行性分析、聚合物筛选评价、优化地面配注工艺、研制地面注入设施以及应用井间示踪监测技术和聚合物保黏工艺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成功在该油田实施了聚合物驱单井先导性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成果,可为今后类似海外油田稳油控水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决定在胡状集油田进行 SD化学驱油试验。文中主要介绍了 SD驱油体系及其矿场先导性试验。经过几年的现场试验 ,累积增油 1.5× 10 4t,投入产出比 1∶ 4.83。该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化学驱在“三高”油藏 (高温、高矿化度、高二价金属离子 )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海外河油田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随着海外河油田进入“双高”注水开发期。油田产量也进入递减阶段。常规的周期注水、温和注水和分层注水、水井调剖等工艺措施。无法解决油层深层调整和改善平面矛盾等问题。采用大剂量的深度调剖。虽在一些油田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一次性改善纵向剖面,且有效期缩短、成本高。针对这些情况。在海1块开展了“LPS”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现场试验。并取得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相似文献   

8.
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胜利油田东辛高温低渗透油藏含蜡高,常温微生物无法存活,针对这一问题,引进美国NPC公司耐高温菌种,在Y6-16井组开展高温低渗油藏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施工后Y6-16井日增注52m^3,表皮系数由施工前的2.069减小为施工后的-6.31,油层污染得到较好改善;原油含蜡量、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轻质组分增加,重质组分降低;井组采收率提高5.0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港西四区聚合物驱防窜先导性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聚合物驱防窜机理和大港油田港西四区进行的聚合物驱防腐窜先导性试验的实施简况,并着重对其效果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经聚合物驱防窜处理的井聚合物突破时间得到有效推迟,产油量明显增加,含水显著下降,可使聚合物驱的采出是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孤岛油田中一区聚合物驱先导试验效果评价及驱油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孤岛油田中一区聚合物驱先导试验是在多层、高温、高含水、常规开发井网和污水配注条件下进行的,利用矿场试验资料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评价了其试验效果,研究了聚合物驱油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开发聚合物驱后交联聚合物榈调剖试验的目的是:探索、开发聚合物驱后或水驱后新的采油技术,为孤岛油田及同类型油藏进行工业性深部调剖、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探索一条新路。截止1999年5月底,试验区共有油井11口,开井11口,日产液1077t,日产油137t;平均单井产油12.45t,综合含水达87.3%,采出程度34.48%。开注水井4口,日注水695m^3,平均单井日注水173m^3,聚合物驱对各个生产井的作用已减弱并稳定。  相似文献   

12.
蒙古林砂岩油藏地层温度45℃地下原油粘度124~233mPa.s,层间变异系数0.79~0.99,为低温普通稠油油藏,该油藏采用反七点法注采井网,井距为300m。1989年10月全面投入注水开发,1991年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开采,为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确定在蒙西块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试验,经过两年来的矿场试验,试验区已有8口油井见效,有效率达80%,累计增油1.6×10^4t,注完第一个段塞后每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及其段塞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通过在变异系数为0.72的两维纵向正韵律正均质物理模型上进行的三种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及其段塞组合的驱油实验,探讨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段塞组合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在注入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要嗵地选用较大分子量的聚合物,得出优选的不同分子量三阶梯段塞油方案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的结论,为矿场聚合物最佳注入方式的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博 《石化技术》2021,(5):88-89
聚合物驱是为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而采用的化学方法.该技术主要通过提高注入水的黏度来提高整体波及效率.在这项工作中,聚合物注入采收率模拟使用斯伦贝谢Eclipse.使用了5口直井,获得了30%的采收率,生产平台约为8年.与4口或6口生产井相比,这两口井的现场效率分别为25%和30%.5号和6号生产井的情况非常相似,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了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地区四点法面积井网注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及取得的试验效果,重点介绍了聚驱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综合高速措施。分析认为,在聚驱过程的不同开采阶段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如注和井的跟踪调整,采油井的增产措施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层间矛盾,延长采油井的有效期,改善注采状况。由于试验区地处过渡带,其井网、油层条件和原油性质具有特殊性,这些因素将影响过渡带地区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本次先导性矿场试验为今后过渡带地区工业化推广聚合物驱油技术,扩大聚合物驱油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萨北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的试验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开展的萨北油田小井距特高含水期注聚合物矿场试验。是我国最早的聚合物驱油试验之一。萨北油田先后开展的5项意义重大的聚合物驱油试验,探索技术、积累经验,对大庆油田推广聚合物驱油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萨北油田又率先开始注聚合物,成为大庆油田第一大面积工业化推广的区块。  相似文献   

18.
胡状油田体膨型聚合物调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状油田处于高含水期,常规的调驱技术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针对胡状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近年来开展了体膨型聚合物调驱技术的矿场试验和应用研究,该技术解决了常规调驱剂存在的注入性及可驱动性差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储层层内矛盾,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从大庆油田聚合物工业化区块采出液中分离、筛选出DT-1和DT-2两株微生物调剖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调剖菌不仅能够在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条件下有效地生长繁殖,而且与地层本源菌有很好的兼容性。物理模拟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调剖菌对聚合物驱后的油层有很好的封堵调剖作用,封堵率可以达到70%以上;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调剖,原油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3.9%(OOIP)。现场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实施微生物调剖,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剖面,增加吸水层位和吸水厚度,采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 1 997年开始 ,孤岛油田先后在8个开发单元开展了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在此期间 ,主要抓住注聚前期、初期、中期、后期及后续水期管理工作 ,从注聚区的地质特征入手 ,跟踪分析 ,把握聚合物注入动态及驱油规律 ,根据各个时期油藏变化特点 ,及时调整 ,控制聚合物推进方向和推进速度 ,充分发挥了聚合物驱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