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别于既有基于产业导向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本文结合边缘城市理论,总结了区位导向下通过PPP开发模式推进小镇建设,进而吸引产业集聚、完善服务配套、带动综合开发的特色小镇创建路径,并以嘉善上海人才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为例,对其区位选择、开发模式、产业空间组织、环境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特色小镇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文化-空间组织方式。将产业、空间和文化视作一种功能性资源,探讨它们之间的衍生、重组和交融所带来的组合式创新过程,以及驱动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把原来分离的产业、空间和文化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赋予它们完全不同的新内容,引发了特色小镇建设中组织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组织模式的创新,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建制镇和乡的总量超过3万,是承接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要素枢纽,在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集聚就地城镇化人口和优化城镇体系布局等方面作用显著.新型城镇化从政策层面强化了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撑.本研究在全面梳理包括浙江等国内特色小镇经验问题的基础上,以上海为例,尝试构建特大城市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的方法论,从复杂适应理论(C A S)应用、小镇关键要素洼地识别、文化特色传承放大、新产业经济公私合营策划、协同创新机制与平台原型系统架构、第四代小镇中上海模式解译等六方面出发,提出路径建议,促进上海特色小镇分类施策、市场导向型开发、品质化精细化魅力型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字号"特色小镇应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下,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产城融合为理念,以资源集聚为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三产融合、三生共建、多元投入、共享共赢等方式综合统筹、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重点提出"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并以规划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为此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Z2)
建设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在深入分析特色小镇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白地镇的规划案例,从规模选址、产业转型、功能聚合、空间优化、风貌营造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探索提升区域核心价值、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传承与实现创新驱动的路径,以期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和红色文化都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实施案例和相关研究仍显不足。以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的建设为例,分析其发展背景和现状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提出小镇"最红、最美、最文艺"的规划定位,并用理性的逻辑进行空间组织,最后落实规划设计方案。为探索红色文化在西北地区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是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载体,通过海峡两岸跨界农业型特色小镇基本情况介绍、创建路径分析,提出两岸跨界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协同升级创建方法,旨在丰富特色小镇创建实践案例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2015年起,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浙江新兴产业的新空间,应与现有中心镇、风情小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等有所不同,与开发区、集聚区、工业区、旅游度假区等有所区别。本文以浙江嘉兴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为例,分别从定位、产业、风貌、运作、业态等方面总结该小镇的独特性,从而解释特色小镇如何做"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大多为单一的政府主导,而西方国家的特色小镇却往往是以自下而上自组织机制发展而来,拥有以社会力量主导的城镇发展动力机制。文章首先介绍了复杂系统自组织现象的内涵和对社会力的评定标准;其次,以4个西方国家特色小镇为例,按照自组织理论体系详细解读了来自个体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对特色小镇转型所起的决定性引领作用和连带效应;最后,提出了一些培育、激发和保护社会力动力机制的建议,供中国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借鉴,旨在促进规划从单一向多元理性、从控制向引导、从机械到有机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以历史的眼光看,从农业文明时期的聚落走向工业文明时期的城市区域化,形成大城市或国际大都市,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满足的集聚过程。但随着中心城市越来越多,人们必然选择走向逆城市化的区域城镇化。特色小镇应是高品质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大家从谈乡愁、乡情、青山绿水谈到了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概念甫一亮相,就受到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以PPP模式推进特色小镇开发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其对小镇规划的影响——管理运营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项目标的从"单个项目"转向"多项目集成",运营模式从"单一土地"转向"区域整体",并针对性提出建立"多专业、多团队"的跨界合作机制,建立"1+3+X"的纵向规划成果体系和"产品营销运营为导向"的规划内容体系的创新对策,以适应其"多规合一、全程策划、量身定制"的迫切需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推动的"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以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集聚为基础的产城融合,产业与人居、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型集聚区,而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小镇建设,更具有小镇的一般意义。该文研究在工商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典型建制镇,探索如何以特色小镇打造为手段,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提出"新田园小镇"的特色小镇概念,研究新的产业和人居规划模式,通过"产业—居住—交通"整合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塑造城乡统筹结合、兼具城市与乡村功能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13.
旅游度假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主体。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以及人们对于旅游度假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以一个丰富而崭新的姿态,成为助推城乡发展、产业经济转型、满足各类旅游度假消费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以沈阳市棋盘山中下马国际旅游度假特色小镇规划为例,基于新时代背景特征及"旅游+"等新的模式理念,从市场、空间、区域、产业等视角,探索旅游度假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公私合作机制,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依据,构建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演化均衡稳定策略。选取案例项目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各相关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提高社会资本方的收益回报,降低积极合作成本,增加消极合作的惩罚力度,降低政府方扶持成本,提升特色小镇PPP项目的社会效益,能改变博弈收敛方向,实现稳定的合作共赢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数特色小镇只是参照一些经典案例或硬性建设指引进行规划建设,较少关注区域发展环境和规律,往往成为形象工程、旅游展示或房地产项目,后续实施动力不足。文章以全流程规划为切入点,结合杭州梦想小镇的规划实践,提出三个阶段的特色小镇规划及实施建议:一是在特色小镇的选择与策划阶段,顺应区域发展转型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小镇规划主题、范围及时序等;二是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与开发阶段,紧紧围绕人的使用需求,创造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创业场所,处理好自然生态、历史保护与小镇开发的关系;三是在特色小镇的功能外溢与区域拉动阶段,将小镇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与区域发展转型"捆绑",避免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逐步建立起一种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首批28个特色小镇创建试点之一的古琴小镇为例,介绍了特色小镇背景及古琴小镇概况,总结了基于"五划融合"的古琴小镇创建规划体系构建,并对基于"六式协同"的古琴小镇创建规划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贺炜  李露  许兰 《园林》2017,(1):12-17
<正>根据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7月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表的《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工作的重点是"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不难看出,这次国家提出的特色小镇之"特",首先表现在"产业之特"。特色小镇,首先应该是产业之镇。小镇的建设、发展与繁荣,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集聚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是区别于旅游景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显著特征.特色小镇的四大功能,要紧扣小镇的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需求与内涵延伸中深入挖掘,从产业转型升级中衍生出旅游功能、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并配套完善的社区功能. 特色小镇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通过竞争激发小镇发展活力,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建立“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的新机制,彻底改变争取到头衔后无所作为的旧风气.  相似文献   

19.
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伴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特色"已经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出现了大量以文旅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但大多缺乏更全面的文化融合考虑,因而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区域文化的"共性"中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瑞丽市畹町特色小镇为例,以文化导入为核心出发点,重点探讨文化与特色小镇产业、空间、风貌的融合模式,以实现特色小镇从建筑、格局等外部特征,到产业内涵的"特色"塑造,以期对其他多元文化地区特色小镇"特色"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以J省A通航小镇为例,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考察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外发型产业培育机制使得特色小镇与腹地村镇难以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生态并导致其"脱域"运营;而小镇运营的社会脱域机制也进一步导致社会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创新要素的"飞地"式集聚。研究最后指出,规避特色小镇创建的"飞地"风险必须构建产业培育及其社会运营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出一条镇村联动、融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