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工业及生活用水的需要,在河道适宜地点建造由几个建筑物组成的水利枢纽,称为取水枢纽或引水枢纽。因其位于引水渠道之首,又称渠首或渠首工程。五常市双兴灌区小河里渠首工程位于五常镇东南50 km拉林河中游左岸,原有渠首枢纽为已建工程,由小河里拦河引水工程、西八家堆石拦河副坝和右岸小河里防洪堤等组成。渠首枢纽工程多年来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正常引水灌溉、发电等,维修耗费大量资金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渠首改造势在必行。2011年利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对该渠首进行改造,目前渠首工程已建设完成并发挥效益。针对小河里渠首的基本情况、设计标准、渠首工程位置的选定及方案比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游渠首是叶尔羌河流域规划中的第四级引水枢纽工程。根据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经技术、经济、施工、运行管理、环境影响、工程效益等多方比选,选定工程设计方案。中游渠首的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长期无坝多引水口自流引水的灌溉方式,引水得到保证和控制,方便了管理,节约引水量,并减轻了灌区群众防洪堵水和清淤负担。同时,为灌区节水改造,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提供了有力保证,为灌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灌区地方与兵团、地方与地方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可促进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柴坪水电站坝址距离河床弯道较近,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大坝采用的消能方式为面流消能,使得水电站下泄水流流态比较复杂,下游河床冲刷剧烈,因此需要对水电站进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证明水电站设计能够满足工程运行要求。研究发现溢流坝下泄水流的主流偏向右岸,对水电站下游右岸河床产生严重冲刷,对大坝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需要对水电站体型进行优化。研究采用在水电站右导墙处增加贴角,延长溢流坝左边孔左闸墩,同时去掉溢流坝左侧导墙的方式,迫使溢流坝下泄水流主流偏向河道中间。优化方案使下游河床冲刷减弱,降低了河床冲刷对大坝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满足水电站工程运行要求,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处河道狭窄,枢纽工程泄水建筑物(溢流坝和放水底孔)平面布置基本占据了坝址河床面宽度,且溢流坝的泄洪落差和单宽流量较大,电站尾水出水口靠近溢流坝,因此,溢流坝和放水底孔泄洪安全是枢纽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对溢流坝和放水底孔消能工体型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其运行水力特性,妥善解决了其泄洪消能防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集中落差,通常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建造水电站,但引水式电站开发方案有比较明显的缺点,即引水渠道等工程投资大,占用农田、河道滩地面积较大,存在厂、坝区间的断流问题,影响生态环境,相应政策处理工作比较困难等.经过实际分析比较,下王电站采用结合河道疏浚的河床式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6.
地处黑河中游下段的高台县境内,河床地层为粉砂、细砂为主的泥沙层,在黑河干流引水口门改造工程中,利用桩石坝拦水导流、固定河床,抗冲能力强、节省投资又可以不截断潜流水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桩石坝的应用条件和施工方法,为应用该种坝体解决工程中的同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有坝和无坝引水工程修建后对工程附近及下游河床演变产生的影响 ,评述了多口分流引水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以及引水工程对河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泥沙研究》2021,46(5)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中游河道泄洪能力偏小、洪泽湖顶托阻水及出湖通道不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如何扩大中游洪水出路、充分发挥行蓄洪区功能、优化行蓄洪区布局、改善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等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问题,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采用大型实体模型试验、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原型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沙特性、河床湖床演变、河相关系、挟沙能力、造床流量等河道湖泊演变基本规律,优化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方案,提供了行蓄洪区优化调度方案及冯铁营引河论证成果,探讨了新时期淮河中游洪涝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石龙水电站工程混凝土重力坝总体布置设计,考虑到采用引水式厂房,溢流坝布置在主河床,两岸布置挡水坝段,同时兼顾施工条件,有效利用河谷空间使布置协调紧凑。溢流坝挑流鼻坎采用高低坎,结合溢流坝在最右侧边墩采用宽尾墩,有效解决消能防冲问题和右岸山体淘刷问题。总体布置布局合理,运行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0.
王明锋 《小水电》2009,(1):43-44
洞子村水电站工程位于黄河支流湟水下游干流上,是甘肃省湟水河下游河段水电梯级开中规划的第五级电站.工程建成后主要用于发电。在可行性研究设计过程中研究了2种开发方案,即引水式开发方案和河床式开发方案,其中河床式开发方案选定上、下2条坝线进行比较。表2个。  相似文献   

11.
官塘桥闸由于工程运行时间较长、河床下切、下游河道水位下降等原因,导致消力池下游海漫段和河床出现冲刷,并存在启闭设备落后、岸坡不稳定及闸基有淤泥夹层等众多安全隐患。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工程优化方案和改造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枢纽工程消能防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乐昌峡水电站溢流坝属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溢流坝设置了5孔泄洪孔口,溢流坝下游河道河床狭窄,溢流坝泄洪闸孔的运行方式对其下游扩散式梯形差动式挑流鼻坎及下游河道两岸坡的影响较大。通过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对溢流坝5孔泄洪闸孔的泄洪运行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溢流坝闸孔泄洪的合理运行方式,供工程设计和运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型引水工程的线路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引黄入晋工程线路选择中主要考虑了泵站站址、水库库址、引水线路高程及施工条件等主要因素。经多方案比选选定了较为理想的引水线路:首部流量平衡方案选定为一、二级泵站串联方案;引水工程线路高程比选,北干线选定低线方案,南干线选定高线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几何比尺为1∶30的大比尺整体枢纽水工模型,根据重力相似准则,进行了龙潭沟水库溢流坝泄洪消能水力学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洪水时,原设计方案及修改方案都不会对下游河床造成冲刷;下游河道水流平稳,流速分布均匀。校核洪水时,随着溢流坝过坝流量的增加,单宽流量增加坝面水深增大,原设计光滑溢流坝面沿程水流掺气消能效果欠佳,下游流速大、水流紊乱,挑流水舌下游造成严重冲刷,影响泄洪安全。通过方案修改优化,提出阶梯溢流坝台阶尺寸为0.90 m×0.72 m+连续挑坎方案新型消能形式,宣泄校核洪水时消能率较高,且下游河道水流平稳,流速较低且分布均匀,满足龙潭沟水库工程的安全泄洪。  相似文献   

15.
布尔津河山口拦河引水枢纽闸址处河道水面较宽、水位较低,在没有调蓄水库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枯水期引水要求,采用闸抬高河床水位。本文针对拦河引水枢纽布置及泄洪方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闸式、堰式两个枢纽布置方案,并从地形地质条件、布置型式、施工组织设计、运行管理、工程投资5个方面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比选确定了经济合理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内陆河,中游河道宽浅,引水口门众多且缺乏控制工程。在引水口门改建工程中因地制宜采用闸坝式和引渠式两种方式,并创造性的采用桩石透水坝,既控制了河势,确保了灌区引水,又降低了工程对河道的影响,还解决了地基液化问题,值得在河西及新疆内陆河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一、工程概况大化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中游,系河床式电站。距广西南宁市154公里。本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通航效益。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重力式溢流坝、河床式厂房、左右岸接头重力坝和土坝、开关站及平衡重式垂直升船机组成。坝顶总长1166米。溢流坝布置于河床主河槽,为实体重力式和空腹重力式,最大坝高74.5米,最大堰高41米,共设13个溢流孔,每孔净宽14米,采用面流消能方式。坝址集水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汾河一坝鱼嘴的工程地质概况,分析了鱼嘴溢流坝发生渗漏的原因,进而提出对一坝鱼嘴溢流坝体、河床和两岸采取防渗工程措施并连接上游防渗河床与不防渗河床,工程实施后,避免了管涌和流土现象发生,有效保护了鱼嘴溢流坝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王宏图 《山西水利》2000,(6):32-32,4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类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兴建了大量水库和引水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沙系列,为防洪和开发滩涂进行的河道整治影响甚至改变了河床的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改变河床自然演变规律、取得工程效益的同时,也将可能在为工程本身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了使河道整治更好地适应河床演变规律,减少河道工程的负作用,本文分析了汾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以便为以后的河道整治提供一些参考。1汾河下游河道概况晋中与临汾交界王庄以下至入黄口庙前为汾河下游。按照河型大致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天府新区华阳段锦江改造为例,通过对河道宽度、河床比降调整比选,分析了在适应宽度束窄现状的条件下,工程方案对洪水位、流速和床沙的影响。综合考虑防洪要求与工程实际,提出了河道治理优化方案:在河道宽度、上下游河道高程限定的情况下,通过调缓河床比降,提高拟建工程段水深,利用工程河段局部地坪高程可满足调缓后的河道行洪要求,通过跌坎消减上游段可能的壅水影响,满足全河段较高防洪标准的行洪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