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苦荞发芽过程中促进黄酮合成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苦荞发芽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苦荞发芽过程中通过改变温度、光照等条件和喷洒乙烯利处理,能够明显刺激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的生成和提高苯丙氨酸氨解酶(PAL)活性,PAL活性与黄酮含量变化基本上是相符的,PAL活性升高,黄酮合成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苦荞发芽后,将其分为芽及去除芽后的籽粒两部分,在发芽期间,对芽和籽粒中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及D-CI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芽第二天开始,随着发芽时间延长,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含量呈下降趋势,槲皮素含量缓慢上升;发芽第二天,芽粉中D-CI含量高达18.38 mg/g,未萌动的苦荞全粉中D-CI含量为0.32 mg/g。随发芽时间延长,全粉中总黄酮、芦丁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发芽萌动第七天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为27.92 mg/g,第六天芦丁含量达到最大,为23.13 mg/g;槲皮素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在发芽中后期含量上升迅速,发芽第八天其含量为6.85 mg/g;D-CI含量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一天其含量为1.07 mg/g,第六天其含量为1.51 mg/g。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在发芽初期含量较高;全粉中D-CI的合成也主要发生在发芽初期,芦丁、槲皮素的合成主要在发芽中后期。  相似文献   

3.
陈春旭  郭元新 《食品科学》2015,36(13):69-73
以发芽苦荞为主要材料,研究苦荞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透明度、老化值、酶活力、冻融特性和碘蓝值)的变化情况,并对淀粉颗粒的显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苦荞淀粉颗粒直径由4~5 μm增加到7~8 μm,颗粒形状大多数为卵形和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极少数淀粉颗粒为球形。同时,发芽使荞麦粉中的部分淀粉颗粒水解而呈现多孔状,随着发芽时间增加,多孔淀粉颗粒增多。颗粒除了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下降以外,其他各指标均表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发芽苦荞粉和糙米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发芽苦荞糙米复合固体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苦荞的发芽时间,并运用正交试验确定发芽苦荞糙米复合饮料原辅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发芽苦荞粉∶糙米粉为3∶2时,以发芽苦荞糙米复合粉为100%计,加入葛根粉20%,木糖醇15%,麦芽糊精7%,产品的感观得分最高。优化后的产品口味香醇且营养丰富,具有商业化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食品工业科技》2013,(02):58-60
目的:测定荞麦不同栽培种、植株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商品苦荞茶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回流法提取,NaNO3-Al(NO3)3法显色测定样品吸光度,以芦丁为标准溶液计算求得总黄酮含量。结果:芦丁在0.0030060.1503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9%,RSD为1.95%。结论:不同栽培种荞麦总黄酮含量测定中,苦荞的总黄酮含量在13.6721.56mg/g之间,甜荞总黄酮含量在5.797.23mg/g之间,苦荞总黄酮含量总体高于甜荞;荞麦植株不同部位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最高达到68.30mg/g;商品苦荞茶中,所测商品总黄酮含量在6.9616.78mg/g之间,较苦荞种子中总黄酮含量有一定程度减少。该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荞麦和商品苦荞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发芽苦荞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正交实验方法,对发芽苦荞汁和绿茶汁的浸提以及调配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与配比。结果表明:苦荞麦芽汁浸提的最佳浸提条件为100℃下温火煮制2h;绿茶汁浸提最佳条件为茶水比1:60,80℃下浸提15min;发芽苦荞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发芽苦荞汁和绿茶汁的比率为1:1,加糖量为2.5%,VC添加量为0.015%,柠檬酸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黄玉米种子为原料,研究其在发芽过程中种胚、胚芽和胚根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合成动态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的发芽率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2~36 h间是玉米籽粒的出芽时间。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种胚、胚根和胚芽的鲜重呈现上升趋势,且种胚鲜重胚芽鲜重胚根鲜重。随着发芽时间的增加,种胚和胚根的总类胡萝卜素积累量增加,而胚芽中的总类胡萝卜素积在36~48 h和60~72 h增加极为显著。种胚、胚根和胚芽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物质以叶黄素为主,胚芽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胚根和种胚。玉米籽粒发芽72 h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发芽前的6.19倍。同时,胚芽和种胚中的抗氧化活性随着发芽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高分别达到了8.01μmol TEAC/g和8.51μmol TEAC/g,胚根则相反。故发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中不同部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胚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正交实验方法,对发芽苦荞汁和绿茶汁的浸提以及调配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与配比。结果表明:苦荞麦芽汁浸提的最佳浸提条件为100℃下温火煮制2h;绿茶汁浸提最佳条件为茶水比1:60,80℃下浸提15min;发芽苦荞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发芽苦荞汁和绿茶汁的比率为1:1,加糖量为2.5%,VC添加量为0.015%,柠檬酸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9.
刘艳香  刘明  田晓红  汪丽萍  谭斌 《食品科技》2011,(12):147-149,152
以苦荞粉、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苦荞挂面,探讨苦荞挂面在加工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及以黄酮作为标记物评价苦荞挂面中苦荞含量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加水、和面、醒置、压延、干燥工艺前后的黄酮含量(干基)差异均不显著(p>0.05),苦荞黄酮在挂面加工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苦荞粉添加量与挂面中黄酮含量呈线性相关(R2=0.999)。将黄酮作为标记物来快速评价挂面中苦荞含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发芽苦荞花生复合营养粉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苦荞食品的种类,以发芽苦荞粉和花生蛋白粉为主要原料,添加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及其它辅料,研制发芽苦荞花生复合营养粉。通过感官评价方法,结合结块率、保水力等物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烘烤温度和时间、苦荞粉细度及各原辅料的添加比例,并在该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制备发芽苦荞花生复合营养粉的最佳条件为:发芽苦荞粉在130℃下烘烤45 min,发芽苦荞粉粒径大小在80~100目;原辅料最佳配比为:发芽苦荞粉37.48%,花生蛋白粉9.37%,SSPS 3%,奶粉25%,木糖醇25%,β环糊精0.15%。在此条件下,发芽苦荞花生复合营养粉风味好,营养高,GABA含量高达24.62 mg/100 g DW,具有广泛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提高苦荞醋黄酮含量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态发酵苦荞醋过程中黄酮损失大,发酵液由于多糖含量高导致黏稠度大而影响生产。该实验以经过多糖、黄酮提取的苦荞粉为原料酿制苦荞醋,再将所提取的黄酮添加到苦荞醋中,在同样条件下以未提取多糖、黄酮的苦荞粉酿造苦荞醋为对照,探究苦荞破碎度、糊化与否、糖化时添加不同蛋白酶等条件对苦荞粉酿醋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破碎度>40目、糖化后添加中性蛋白酶、不糊化等条件下,将提取的黄酮加入处理过的苦荞粉所酿制的苦荞醋中可有效提高黄酮含量,酿制的苦荞醋黄酮含量(5.20 mg/mL),比对照(3.02 mg/mL)提高了72.19%。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萌发3 d的苦荞为实验材料,通过红光、黄光、绿光、白光、蓝光、紫外A(254 nm)、紫外C(365 nm)七种不同的光质处理萌发过程中的苦荞,研究了不同光质对萌发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以及与黄酮合成和降解有关酶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紫外、蓝光、白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处理均可显著地增加苦荞芽中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与暗处理比较),不同处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段紫外(UV-C)处理后,苦荞芽中总黄酮和芦丁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0.1%、40.9%,蓝光处理其次。同时,经光处理后,苦荞芽中黄酮类物质代谢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察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均显著升高,与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呈现正相关。此外,苦荞萌发过程中,光处理可增加苦荞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35.1%,清除率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表明光处理可以通过增加苦荞芽中黄酮类物质含量进而提高苦荞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苦荞麦麦皮粉中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乙醇溶液浸提、水溶液浸提、乙醇抽提3种方法提取苦荞麦麦皮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乙醇溶液浸提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A2B2C2D3,即用20倍75%乙醇在60~65℃下浸提4h;水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是A1B2C3,即用20倍水量在50~55℃下浸提4h;乙醇溶液抽提的最佳工艺条件是95%的乙醇回流抽提10h。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苦荞黄酮分离纯化效率,本文采用双水相体系超声辅助提取苦荞籽黄酮。本文探讨了15种有机试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萃取苦荞黄酮的能力,并考察了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硫酸铵和丙酮质量浓度在丙酮/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黄酮分配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15种有机试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中,丙酮/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具有最佳的苦荞黄酮提取能力;苦荞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6.65 g/g,超声温度44.75℃,硫酸铵质量浓度22.86%,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可达20.01±0.26 mg/g;与80%乙醇提取法相比,本法所得黄酮提取物总黄酮含量和芦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黄酮纯度高达62.35%,纯度提高了38.86%;提取物DPPH·和ABTS+·清除率分别提高了22.52%、43.82%。因此,本法是一种更经济快速的苦荞黄酮初步提取纯化方法,有效提高了黄酮功能性整体研究进度。   相似文献   

15.
苦荞麦中富含黄酮,通过对苦荞麦中各部分黄酮的测定,结果发现,苦荞麦皮中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苦荞籽粒为原料,分析了浸种和萌发温度及时间对苦荞籽粒总黄酮含量、γ-氨基丁酸(GABA)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发芽率及芽长的影响,并优化了其萌发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苦荞籽粒的最佳萌发条件为:浸种温度20℃、浸种时间8 h、萌发温度26℃、萌发时间98 h.该条件下,萌发苦荞的总黄酮含量为10.34 m g/g,...  相似文献   

17.
苦荞麦中富含黄酮,通过对苦荞麦中各部分黄酮的测定,结果发现,苦荞麦皮中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major types of flavonoids in 7‐day sprouts of five common buckwheat cultivars grown in Poland (Hruszowska, Kora, Panda, Luba and Emka) and wild tartary buckwhea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prouts of common buckwheat cultivars and wild tartary buckwheat contained both known and a newly discovered flavonol: quercetin 3‐O‐galactosyl‐rhamnoside. An exceptionally high content of this flavonoid was found in cotyledons of wild tartary buckwheat (30.79 ± 0.14 mg g?1 DW), exceeding about 10 times level of rutin (3.16 ± 0.07 mg g?1 DW). The results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published so far o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sprouts of tartary buckwheat. Higher levels of flavonoids were measured in cotyledons than in hypocoty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anthocyanins, which were present in higher amounts in hypocotyls. Cotyledons of common buckwheat sprouts were rich in C‐glycosides of luteolin and apigenin, the total content of which exceeded ca. 5 times the concentration of rutin.  相似文献   

19.
苦荞作为一种食药两用的粮食作物,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抗氧化活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文中介绍了苦荞抗氧化活性成分,总结了其抗氧化功能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20.
响应面法优化苦荞壳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苦养壳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用浸提法、恒温振荡提取法、索氏提取法、高压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进行实验,以最大提取率及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进行对比,优选出浸提法为最佳提取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苦荞壳中总黄酮提取率的4个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进行研究,并以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结果浸提法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5%、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40,此条件下总黄酮含量为15.7 mg/g,提取率为1.57%,回收率为98.2%,回归模型的预测值(16.4 mg/g)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4.6%。结论以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能较好地预测苦荞壳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简便省时,是苦荞壳中提取总黄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