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Ni-Mo沉积层表层中Ni、Mo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表面进行了Ar^+离子刻蚀深度分析,结果表明:Ar^+离子未溅射时,沉积层中的Ni和Mo分别以Ni(OH)2和MoO3(或MoO^2-4)形式存在:Ar^+离子浅射3min后,沉积层中的Ni和Mo分别以NiO和MoO2形式存在;Ar^+离子溅射15min后,沉积层中的Ni和Mo分别以单质Ni和单质Mo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Fe—Ni)—MoS2自润滑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酸性氯化物电解液中进行了MoS2微粒与铁、镍共沉积的试验,确定了制备(Fe-Ni)-MoS2复合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对所得到的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镍合金镀层中弥散分布着6.41wt%的MoS2微粒后,与Fe-Ni合金镀层,45^#淬火钢和球墨铸铁相比,其摩擦系数和损率显著降低,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电镀Ni—Mo合金阴极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一种电镀法制备Ni-Mo合金活性阴极的配方与工艺条件,该阴极在30C,8mol/1NaOH溶液中电流密度为0.2A/cm^2时析氢电位为-1.12V。详细讨论了镀液组份,pH值,温度及电流密度等因素对Ni-Mo合金阴极析氢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化学镀非晶态Ni—Mo—P合金析出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Ni-Mo-P非晶态合金形成过程的研究,借鉴表面催化理论对Ni-P二元合金析出机理的解释,提出了Ni-Mo-P三元合金镀层的析出机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喷涂技术在RaneyNi活性阴极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RaneyNi-Mo活性阴极,该阴极的析氢过电位比RaneyNi低,电化学特性比RaneyNi稳定。RaneyNi-Mo中的Mo含量不同,其析氢过电位也不同,Mo含量存在一个最佳值,此值与RaneyNi合金中Ni/Al比有关,而与涂层厚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Mo—Ni/Al2O3催化剂的TPR特性与加氢脱硫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伟  周俐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8,15(4):30-33,43
应用TRP、XPS及XRD等技术研究了用浸渍法制备了的Ni/Al2O3、Mo/Al2O3和Mo-Ni/Al2O33种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并将Mo-Ni/Al2O3双金属催化剂与同类型的Mo-Co/Al2O3和W-Ni/Al2O3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Mo-Ni-Al2O3中,MoO3呈高度分散状态,NiO的加入减弱了Mo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并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两种易还原的复合物,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7.
化学沉积Ni—Mo—P合金结构和耐蚀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洪 《化工机械》1994,21(2):98-100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和全浸试验方法,对化学镀Ni-Mo-P合金层的结构和抗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三元非晶态Ni-Mo-P合金层的耐蚀性高于二元非晶态Ni-P合金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镀层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电镀与精饰》1996,18(4):26-28
概述了非晶态镀层的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金属-金属系中Fe-W、Fe-Mo、Ni-W、Ni-Mo、Co-W,金属-半金属系中Ni-P、Co-P、Ni-Mo-P、Ni-W-P、Fe-Ni-Cr-P,Cr-C等非晶态镀层的组成,结构,特性等。  相似文献   

9.
正己烷异构化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将活性组分磷引入了正已烷异构化非贵 金属Ni-Mo/HZSM-5催化剂上,采用高压微反-色谱装置分别考察了Ni/HZSM-5、Ni-Mo/HZSM-5、Ni-Mo-P/HZSM-5催化剂的民构化性能。在空速为2h^-1,氢烃摩尔比为8.0,压力为1.5MPa,反应温度为230℃的条件下,当Ni含量为1.0%、Mo含量为2.0%、P含量为1.5%时,催化剂的异构化收率、选择性和转化率分别高达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各种搅拌方法,如空气氧、氮和电磁搅拌对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性能、外表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得出,镀液的搅拌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而对Ni-P-MoS2复合镀镀槽来说,空气搅拌比其它搅拌方式要好。文中对几种搅拌方法所取得的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电镀Ni-Mo合金阴极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一种电镀法制备Ni-Mo合金活性阴极的配方与工艺条件。该阴极在30C,8mol/lNaOH溶液中电流密度为0.2A/cm ̄2时析氢电位为-1.12V(vsHg/HgO)。详细讨论了镀液组份、pH值、温度及电流密度等因素对Ni-Mo合金阴极析氢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非晶态镀层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非晶态镀层的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金属--金属系中Fe-W、Fe-Mo、Ni-Mo、Co-W,金属-半金属系中Ni-P、Co-P、Ni-Mo-P、Fe-Ni-Cr-P、Cr-C等非晶态镀层的组成、结构、特性等。  相似文献   

13.
化学镀非晶态Ni-Mo-P合金析出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Ni-Mo-P非晶态合金形成过程的研究,借鉴表面催化理论对Ni-P二元合金析出机理的解释,提出了Ni-Mo-P三元合金镀层的析出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电沉积Ni—Co合金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硫酸盐体系电沉积Ni-Co合金,研究了电镀工艺参数对镀层组成及电流效率的影响,测定了镀层结构。实验发现:在Ni-Co合金镀层中,当Co含量低于76wt%时,合金由两种面心立方结构的固溶体组成;Co含量介于76 ̄90wt%之间时,由面心立方和六方密排两种结构的固溶体组成;Co含量超过90wt%时,合金只有一种立方密排结构的固溶体相成。  相似文献   

15.
化学镀非晶质电阻膜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化学镀非晶质电阻膜分类和制作技术,其中包括Ni-P,Ni-W-P,Ni-Mo-P,Ni-Cr-P,Ni-B,Ni-W-B,Ni-Mo-B,Ni-B-P,Ni-P-SiC以及Ni-B-SiC等非晶质电阻膜的化学镀技术。介绍了化学镀非晶质电阻膜的形成机理。归纳了化学镀非晶质电阻膜的优点,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和全浸试验方法,对化学镀Ni-Mo-P合金层的结构和抗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三元非晶态Ni-Mo-P合金层的耐蚀性高于二元非晶态Ni-P合金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XPS等手段研究了化学镀Ni-Mo-P合金在H2SO4溶液中的阳极溶解行为。结果显示,稳定电位下阳极形成稳定致密的钝化膜,其主要成分为Ni(OH)2,其余为Ni(PO4)2,MoO2及部分结合水,阳极电位正移,阳极表面膜厚度增加,结合水减少,在0.2V左右,阳极溶解电流剧增,局部腐蚀严重。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Ni-Co-B合金电镀工艺,Ni-Co-B合金镀具有高光亮性和反射性,高硬度和延展性,高耐蚀性,耐热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9.
计算并绘制了Ni- P- H2O系电位- pH图,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电沉积Ni- Mo- P- SiC复合镀层的机理。结果表明,磷不能单独从水溶液中沉积出来,但它可以与镍以Ni3P的形式实现共沉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实验对比了氨基磺酸盐和硫酸盐两种电解液电沉积Ni-Co合金Co含量的影响因素,以及Ni-Co合金沉积层的硬度、内应力与Co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硫酸盐电解液相比,从氨基磺酸盐电解液中沉积的Ni-Co合金硬度高、内应力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