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不同中和度聚丙烯酸水溶液的黏度,结果表明,在中和度为0.25时聚丙烯酸水溶液比浓黏度出现最大值。进一步测定了中和程度分别为0.04和0.09、以及没有经过中和的聚丙烯酸水溶液比浓黏度的浓度依赖性,发现存在着两个特征的浓度C1和C2。当溶液的浓度小于C1时,高分子溶液的比浓黏度保持恒定;当溶液的浓度大于C1时,高分子溶液的比浓黏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浓度达到C2时高分子溶液比浓黏度对浓度作图再次出现转折,此时进一步增加溶液的浓度,高分子溶液比浓黏度虽然继续增加,但是增加的梯度有所下降。高分子溶液比浓黏度的浓度依赖性与溶液中高分子内和高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因为聚电解质溶液的粘度强烈地依赖于其在溶液中的形态,故了解Fouss方程的浓度适用范围是很重要的。本文讨论了在无外加盐的情况下,用Fouss方程求丙烯酸类共聚物水溶液特性粘数[η]的浓度限制。实验数据表明,当用Fouss方程求丙烯酸类共浆物水溶液的[η]时,溶液的最小浓度应不低于0.04%。  相似文献   

3.
两性聚电解质CMCTS-g-(PDMMC-co-PDDAMC)的制备及性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K2S2O8/Na2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下,通过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MC)和烯丙基十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DAMC)在羧甲基壳聚糖(CMCTS)分子链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新型两性聚电解质壳聚糖衍生物CMCTS-g-(PDMMC-co-PDDAMC)。对产物的两性聚电解质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发现CMCTS-g-(PDMMC-co-PDDAMC)在pH=1和pH=11处各出现一个黏度较大值,在pH=5附近达到等电点,黏度最小。在等电点处溶液黏度η和特性粘数[η]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pH=1和pH=11处溶液黏度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了阳离子种类对CMCTS-g-(PDMMC-co-PDDAMC)溶液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恒定外加盐浓度稀释法,测定了辐射合成的线型聚丙烯酸钠在含不同浓度的硝酸钠溶液中以及分别添加不同种类的外加盐时的粘性行为。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钠溶液的比浓粘度η_(sp)/C与溶液浓度C随外加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外加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用直线外推法求得的特性粘数趋于一致。当添加不同种类外加盐时,由于其电离度的差异,对聚丙烯酸钠水解的抑制或消除作用有所不同,从而使外推得到的特性粘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黏度法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疏水改性聚丙烯酸(HMPA)在仲辛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NaBr水溶液中的缔合行为和微观形态。由Huggins方程确定了HMPA在溶液中的特性黏数[η]和Huggins常数KH。在NaBr水溶液中,体系存在尺寸较小的分子线团以及相对较大的缔合聚集体。TX10参与HMPA的疏水缔合,使其微观形态发生变化。结果表明,在引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水溶液中,HMPA经历了解缔合-重新缔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DMABS)及其与丙烯酸钠(NaAAc)、对乙烯基苯磺酸钠(NaSS)的均/共聚物。探讨了共聚物溶液的黏度行为随单体组成、聚合物浓度、离子强度与离子种类的变化关系,发现少量阴离子单体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比浓黏度;对于阴离子单体含量较低的共聚物,共聚物水溶液的特性黏数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而对于阴离子单体含量较高的共聚物,特性黏数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元单体胶束共聚,合成了孪尾疏水改性丙烯酰胺/N,N-二辛基丙烯酰二元共聚物[简称P(AM/DiC8AM)],成功引入了疏水单体.用FTIR分析了各基团峰的归属,证明了共聚物为带有疏水基团的二元共聚物.特性粘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分子量M、疏水单体含量[H]增加,特性粘数[η]增大,Huggins常数KH减少,平均线团密度ρequ减少;但随疏水链嵌段长度NH的增加,[η]们增大,KH同样增大.随疏水单体含量[H]、分子量M、疏水链的嵌段长度NH增加,各聚合物溶液临界缔合浓度cac降低,疏水缔合的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紫外光直接引发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直接光引发的低温、高纯度特性和微乳液聚合的低黏度、快速反应相结合,研究了丙烯酰胺、乳化剂、水和环己烷体系的微乳液聚合。在低温下(24℃-30℃)且不使用引发剂,采用紫外光直接引发了聚合反应并得到纳米微胶乳。通过研究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光强IUV、单体浓度[M]、乳化剂浓度[E]、温度T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规律,聚合速率Rp随IUV、[M]和T的增大而变快,随[E]的增加变慢;产物特性粘数[η]随[M]的增加变大,随IUV、[E]和T的增大变小。并得到动力学方程式:Rp∝[IUV]0.4972[M]1.5048[E]-0.5731及表观活化能Ea=12.98kJ/mol。根据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和实验结果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廉价易得的D,L-乳酸和均苯三酚为原料,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直接熔融聚合法合成了星形聚D,L-乳酸(SPDLLA).用特性黏度[η]、FTIR、1H NMR、GPC、XRD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Mw 最高可达到7600,并发现所合成的SPDLLA的Tg、Tm均小于线形聚D,L-乳酸(LPDLLA)的Tg、Tm.  相似文献   

10.
不同投料比对胆酸改性聚(D,L-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功能分子胆酸改性聚外消旋乳酸(PDLLA),采用直接熔融聚合法合成了胆酸-聚(D,L-乳酸)共聚物。用特性黏数[η]、FT-IR1、H-NMR、DSC、GPC、XRD等进行系统表征,考察了不同投料比对共聚物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胆酸和乳酸投料比(物质的量)的减小,共聚物含有的胆酸单元核心逐渐减少。当胆酸和乳酸的投料比为1∶15,有4个胆酸核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最大,-Mw为12700,分散度-Mw/-Mn为1.68。基本上只含有一个胆酸单元核心的星型高分子,其具有一定的结晶性。  相似文献   

11.
使用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和N,N-二甲基吡啶(DMAP)催化酯化合成了非线性取代炔化合物3-{4-[4′-硝基-偶氮苯-4-[N-甲基-N-亚乙氧基羰基]苯氧基]-1-丙炔(PBNAA),在金属铑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出偶氮取代功能聚炔.用紫外、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其光限幅性能.发现高分子溶液对脉宽40ps波长1064nm激光,在低入射激光光强时,透射光强度随入射光强度增加而增加;对浓度为0.6×103mg/L溶液当入射光强度达105.4GW/cm2透射光强开始偏离线性光限幅阈值,随着入射光强进一步增加到491.2GW/cm2时,透射光强逐渐达到一个饱和值(197.8GW/cm2).并发现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光限幅性能增强.对光限幅机制的分析显示,材料对1064nm波长激光的限幅机制主要是双光子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和引发剂作用下,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C)。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溶液pH值和单体配比等对聚合物特性黏数和溶解性的影响。在单体质量分数30%,阳离子度10%~30%,引发剂质量分数0.0048%,pH值4,引发温度15℃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数可达10dL/g以上,溶解时间低于40min。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13.
采用恒重法测定了交联明胶在25℃的水吸附等温曲线,分别用质构仪和乌氏黏度计测定了不同浓度阿魏酸交联明胶溶液的凝胶强度和黏度,评价了阿魏酸交联处理对明胶的水吸附性、胶凝性和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活度相同的条件下交联明胶的平衡含水量在水分活度较低时略低于明胶,而在水分活度较高时则略高于明胶;可以用GAB模型很好地拟合水吸附等温数据;交联明胶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质量浓度为0.7%g/m L,与明胶接近;在临界浓度以上交联明胶的凝胶强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明显地比相同浓度下明胶的强度低;交联明胶的特性黏数(354.38 m L/g)比明胶的(85.80 m L/g)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微晶纤维素/聚丁二酸丁二醇酯(MCC/PBS)复合材料,用高级毛细管流变仪和旋转流变仪分别测定复合材料的稳态流变性能和动态流变性能,研究了不同MCC含量、不同温度对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黏度与剪切速率的流变曲线符合幂律流体的特征,可以用幂律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复合材料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可用Arrhenius方程对其进行描述。在线性黏弹区,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G′)维持恒定,当应变(γ)超过临界值(γ_c)时,复合材料进入非线性黏弹区,出现了"Payne"效应,并且随着MCC含量的增加,γ_c下降。在角频率(ω)扫描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均随着MCC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的MCC含量下,G″的值始终大于G′的值,损耗因子(tanδ)均大于1。在低频区,G′出现第二平台。MCC/PBS复合材料加工流变特性的研究,对指导MCC/PBS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使用IR、^13C-NMR及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用称量法测定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乌氏黏度计测定共聚物的特性黏数[η],并用其相对表征共聚物分子量大小.重点研究了共聚合条件对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反应速率及所得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共聚合反应和共聚物的分子量均有很大影响;丁烯醛对共聚合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氟碳改性阳离子PAM的溶液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共聚单体,与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制得氟碳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FPAD.研究了共聚物组成对FPAD溶液性能的影响,以及FPAD对造纸白水的絮凝效果.实验表明,FPAD水溶液中存在强烈的分子间缔合作用;当DFMA含量1.0 mol%、DMC含量15 mol%、引发剂用量0.03 mol%、表面活性剂与疏水单体的摩尔比值(SMR)20时,FPAD的特性黏数为677 mL/g,表现黏度达到18.0 mP·s以上;当添加量20mg/L、pH值6.0时,透光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17.
以三亚甲基碳酸酯(TMC)为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利用核磁共振分析(1H-NMR)对PTMC的结构进行了验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对PTMC的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PTMC的特性黏度,并研究了PTMC的特性黏度与数均分子量M-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MC是一种在室温下呈橡胶态的无定型聚合物,其开始失重的温度在280℃以上,并且受分子量影响较小;可以通过改变单体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例([M]/[C])来调整PTMC的-Mn,随着[M]/[C]比值的增大,-Mn在增大。  相似文献   

18.
房强姜标  傅克洪 《功能材料》2004,35(Z1):300-302
利用标准Suzuki反应条件,通过双(4-溴苯基)富马氰和系列芳香族硼酸酯偶合,得到系列聚(2,3-二芳基富马氰).所获得的4种聚合物的合成收率均超过70%,数均分子量Mn为8400~140000;特性粘数[η]为0.31~0.77dLg-1(甲苯,30℃).聚合物溶于普通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成膜性.4种聚合物的甲苯溶液显示相似的UV-vis光谱(λmax=413 nm).荧光光谱显示,甲苯溶液中,聚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在约544 nm处,荧光量子收率>30%.聚合物薄膜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60 nm.粉末X衍射显示,聚合物在2θ<7°区产生较强的衍射峰,这些小角区的衍射峰所对应的烷氧基侧链间距d1和烷氧基侧链的碳原子数n显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热重分析(TGA)显示,氮气中,聚合物的5%重量损失温度>340℃.电化学分析(CV)表明,在0.1 M支持电解质[Bu4N]BF4的乙腈溶液中,聚合物薄膜的氧化开始于0.68V(相对于Ag+/Ag电极),最大氧化峰值电位为1.03V;在0~-2.5V区域,聚合物的还原始于-1.34V,并在-1.65和-2.03V处给出两个峰值电位.相应的去还原电位为-1.67和-1.33 V.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质量分数的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AOEMIM][BF4])与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得[AOEMIM][BF4]/PLA共混物。通过分析共混前后PLA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的变化及共混物在PBS缓冲液中的质量损失率、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溶液pH值的变化,研究了[AOEMIM][BF4]对PLA熔融加工稳定性的影响及共混物的降解性能;考察了共混物降解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PLA经过熔融加工后,其Mn降低了16.7%,[AOEMIM][BF4]的加入可使Mn的变化减小,对加工过程具有稳定作用;在降解初期,共混物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迅速减小,降解液的pH值由7.4下降到3.0;共混物的降解随[AOEMIM][BF4]添加量的增加而加速;其降解液对小鼠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20.
固体氧化物定氧探头作为一种控制生产中钢液内脱氧剂加入量和夹杂物数量的强有力分析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生产和研究中。根据固体电解质两侧产生的氧势差或电势差,钢液定氧探头只能实测出钢液中的氧活度,而不能测量出其中的氧含量。许多定氧探头生产商至今还没有明确说明用定氧探头实测的氧活度在基于1%溶液为标准态,到底是以百万分之一氧(10-6O)为浓度单位还是以百分含量氧[%O]为浓度单位。文章以上海贺利氏电测骑士有限公司生产的Celox定氧探头为例,对比了Celox定氧探头测量的氧活度和文献中报导的氧活度,LF精炼过程中基于[Al]-[O]平衡计算的铝镇定钢液的氧活度以及顶底复吹转炉冶炼终点基于[C]-[O]平衡计算出的氧活度。结果表明,作为典型商用定氧探头的Celox定氧探头测量的氧活度是以1%溶液为标准态,百万分之一氧(10-6O)为浓度单位,而不是冶金热力学原理中以氧的质量百分含量[%O]为浓度单位定义的氧活度。因此,当选用氧的质量百分含量[%O]时,Celox定氧探头测量的氧活度的量纲应为10-4,而不是Celox定氧探头仪表现实的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