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用氨水+氯化铵浸出高炉瓦斯灰脱锌工艺过程。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室温、浸出时间3h、搅拌速度600r/min、液固比为4∶1、氨水与氯化铵浓度均为2.5mol/L。在此条件下,浸出液锌浓度为23.36g/L,锌浸出率高达89%。浸出渣含锌量1.168%,经水洗后可直接作为高炉烧结原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瓦斯灰湿法脱硫工艺中锌浸出过程的动力学,以云南某高炉瓦斯灰为原料进行脱硫浸出锌试验,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搅拌速度、进口 SO2 浓度和进口流量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研究了锌的浸出动力学。 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 40 ℃ 、进气流量为 400 mL / min、搅拌速度为 600 r / min、进口 SO2 浓度为 3. 0 g / m3 的条件下,保证高脱硫率的同时锌的浸出率达到 44. 6%;在 25~ 60 ℃条件下,反应表观活化能 Ea = 23. 4 kJ / mol,表明瓦斯灰脱硫中锌浸出过程遵循收缩核模型,过程受混合控制,采用半经验模型描述该过程,得到搅拌速度,进口 SO2 浓度和进气流量的反应级数分别为 0. 385 7、0. 175 69 和 0. 488 93,建立了半经验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
张晋霞  邹玄  王龙  李力  牛福生 《金属矿山》2016,45(11):181-183
某高炉瓦斯灰粒度较细、成分较复杂,主要成分有氧化钙、赤铁矿、方解石、氧化锌、炭等,铁、锌、碳含量分别为27.44%、8.76%、13.51%,主要含锌矿物为氧化锌,含铁矿物为赤铁矿,碳主要以焦炭的形式存在。为确定硫酸浸取锌的合适硫酸浓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硫酸浓度对锌浸出率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液固比;在硫酸浓度为0.6 moL/L、液固比为7 mL/g、浸出时间为25 min情况下硫酸浸锌,锌浸出率达97.03%。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炉瓦斯泥硫酸浸出锌过程的动力学,以河北某高炉瓦斯泥为原料进行了硫酸浸出试验,分别考察了浸出温度、硫酸浓度对浸出过程锌浸出率的影响。随着浸出温度的升高和硫酸浓度的增加,锌浸出率逐渐提高,浸出速率降低。采用Avrami动力学模型对锌浸出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浸出过程符合n=0.160 4的Avrami动力学模型,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0.02 kJ/mol,说明浸出过程受扩散控制,因此要提高浸出效率,应加强扩散效应。提高硫酸浓度或升高反应温度,加速了溶液中的反应过程和传质过程,锌浸出率提高。试验结果为湿法浸出过程动力学以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后续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晋霞  邹玄  牛福生 《金属矿山》2016,45(8):194-196
河北某瓦斯泥锌含量为8.74%、铁品位为27.4%,含锌矿物主要为红锌矿,含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为回收瓦斯泥中锌等有价元素,对其进行了硫酸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硫酸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6 mL/g、反应时间为15 min、搅拌速度为300 r/min条件下,可以获得锌浸出率为95.21%的指标,浸渣中锌品位降至0.5%。试验结果可以为该类瓦斯泥矿硫酸溶解浸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炉瓦斯灰中锌元素回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回收高炉瓦斯灰中锌的两种化学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利用物理方法对高炉瓦斯灰中锌回收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综合利用龙钢炼铁厂中的高锌含量高炉布袋除尘灰,对原料进行了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除尘灰中锌含量为6.39%,锌主要以氧化锌形式存在。采用硫化-黄药浮选脱锌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硫化钠3 kg/t,水玻璃1 kg/t,六偏磷酸钠2 kg/t,硫酸铜500 g/t,丁基黄药800 g/t,分析了各药剂用量对浮选后精矿中锌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获得锌品位13.44%,锌回收率78.34%的精矿和锌品位0.28%,全铁品位51.73%的尾矿,尾矿锌含量大幅降低,满足作为炼铁原料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高效回收利用高炉瓦斯灰中的焦炭,采用浮—磁联合工艺对某钢铁公司锌含量为4.43%、碳含量为18.45%的高炉瓦斯灰进行了焦炭回收试验。结果表明:1在煤油用量为800 g/t、松醇油为200 g/t、水玻璃为1 500g/t情况下,1次浮选可以获得碳品位为74.96%、回收率为90.83%、锌含量为1.91%、铁含量为5.19%的浮选精矿;2以磁铁矿为载体,浮选精矿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4.32%、背景磁感应强度为1.5 T的条件下进行强磁选,可获得碳品位为85.17%、回收率达86.29%(对原矿)的焦炭精矿,其锌含量进一步降低为1.29%。该焦炭精矿品质满足返回烧结配矿利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云南某湿法炼锌浸出渣,采用硫酸强化浸出对渣中锌、锗、铁的浸出效果进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浸出条件为:溶出温度160℃,硫酸浓度为1.5 mol/L,浸出时间1.5 h,液固比为6。最优浸出条件下,锌和锗的平均浸出率分别高达96.77%和70.86%,有害元素铁的平均浸出率仅为55.44%,在抑制铁浸出的同时,保证了锌锗元素的高效浸出。  相似文献   

10.
高炉瓦斯灰是一种产量大、富含铁和碳且极具回收利用价值的二次资源。为了研究温度对含锌高炉瓦斯灰烧结的影响, 采用ICP、DTA-TG、XRD和SEM-EDS等手段对山西某钢铁厂的高炉瓦斯灰在不同温度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微观结构及元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炉瓦斯灰中铁和锌元素主要集中在细颗粒中, 碳元素主要集中在大颗粒中; 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 高炉瓦斯灰中某些不稳定的无定形物质减少, 稳定的硅酸盐类物质占比增大; 颗粒逐渐变大, 有明显聚集成块的趋势; 铁元素含量增加, 锌元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至0.5%, 碳元素含量急剧下降至8.4%后减少变得缓慢。该研究对高炉瓦斯灰的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炼铜烟灰硫酸浸出及铜浸出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乐栋  李杰  光明  高玉树 《矿冶工程》2016,36(1):97-100
在分析铜烟灰物料组成的基础上, 采用硫酸浸出工艺, 分别考查了硫酸加入量、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实验得出最佳浸出条件为: 硫酸初始加入量98 g/L, 浸出时间60 min, 浸出温度70 ℃, 液固比5∶1。在此条件下, 铜浸出率达到84.87%。研究了炼铜烟灰硫酸浸出过程中铜的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 硫酸浸出过程为扩散控制, 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05 kJ/mol。  相似文献   

12.
炼铁高炉烟尘中锌铟的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炼铁高炉烟尘经高温挥发二次富集后的锌铟的浸取综合利用试验中,通过大量工艺的研究对比,选择一段中酸浸锌、二段高酸浸铟的工艺,并分别探索出了两段浸取的主要条件,取得了锌铟浸出率高(分别大于98%、92.5%)、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生产中易于操作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酸钠氧压浸出工艺处理氨浸钼渣,研究了原料预处理、碳酸钠用量、氧分压、浸出液固比、时间、温度、搅拌速度对钼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酸钠加入量为化学反应理论量2.3倍,液固比为3∶1,氧分压0.5 MPa,温度180℃,时间1 h,搅拌速度700 r/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钼浸出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海城低品位菱镁矿为原料,在750℃煅烧2 h,再进行磨矿,筛分,氯化铵溶液浸出镁试验。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得到了该菱镁矿的最佳实验条件为:-74μm煅烧后氧化镁4 g,浸出温度90℃,固液比1∶11(g/mL),反应时间为60 min,氯化铵用量32.094 g,反应过程中,采用间隔加药方式,每10 min加一次氯化铵,添加量为5.394 g,浸出率可达89%,镁离子质量浓度为49.09 g/L。该工艺无腐蚀性,时间较短,浸出率较高,镁离子浓度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高炉瓦斯泥综合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采用磁-重联合选矿技术对新钢高炉瓦斯泥中的铁进行回收,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所获铁精矿可用作烧结原料,缓解了原料紧缺的矛盾;尾矿可作为土法冶炼氧化锌的原料。投资省,见效快,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氨性硫代硫酸盐浸出金银过程中硫代硫酸盐消耗量大是阻碍该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浸出体系中铜离子和铜氨络离子浓度是影响硫代硫酸盐消耗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控制铜离子和铜氨络离子的浓度、加入添加剂或预处理矿石均可达到降低硫代硫酸盐消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用人工合成的硫化铟模拟实际硫化铟,研究了硫化铟在硫酸体系中常规浸出和以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的氧化浸出的浸出效果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800 r/min、物料粒度为75~96 μm、液固比为300∶1、温度为80 ℃、硫酸初始浓度为2.0 mol/L的条件下,常规浸出60 min,铟的浸出率为84.9%;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氧化剂KMnO4或H2O2进行氧化浸出,只需20 min就可使铟的浸出率达到94.9%或92.8%。在温度<70 ℃时,氧化剂的效应起主要作用,高锰酸钾的氧化效果比双氧水更明显;在温度>70 ℃时,温度效应占主导地位,两种氧化剂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