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模糊控制和变频调速实现恒压供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水泵运行节能和有消防保障的恒压供水,分析了水泵调速系统原理。以单片机模糊控制器、变频器和3台主泵为核心,设计出供水控制系统结构,同时介绍了调试中的关键经验。该系统节能效果明显,设计思路和接口技术可为同类供水系统的技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全自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用变频器和单片机组成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及控制原理框图。该系统根据供水管网用水量的变化和相应的压力,调节水泵投入台数及转速,实现全自动恒压供水,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详述了一种基于USS通信的一拖三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的实现。该系统根据管网压力信号由变频器动态调整泵的运行状况,实现变频无级调速。通过PLC与变频器的通信数据,控制工作泵数量的增减,真正做到用水和供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水塔水位控制系统是我国住宅小区广泛应用的供水系统,传统的控制方式存在控制精度低、能耗大的缺点,研究设计的基于PLC控制的多泵循环变频恒压供水系统,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以及压力变送器等器件,完成逻辑控制、变频调速和数据采样等功能,使系统实现自动控制,达到节能的目的,提高了供水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火力发电厂电厂主管节能控制的需要,设计了基于PLC、HMI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通过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优化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故障或异常运行时,可迅速报警,及时恢复正常供水,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基于变频调速技术和HMI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系统恒压供水问题,实现了及时报警、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火力发电厂电厂主管节能控制的需要,设计了基于PLC、HMI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通过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优化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故障或异常运行时,可迅速报警,及时恢复正常供水,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基于变频调速技术和HMI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系统恒压供水问题,实现了及时报警、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恒压供水系统,采用PLC进行逻辑控制,采用变频器进行压力调节.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时刻跟踪管网压力与给定压力的偏差变化,经变频器内部PID运算,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变频与工频切换,自动控制水泵投入的台数和电机转速,实现闭环自动调节恒压变量供水,在保持恒压下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压力稳定,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PLC控制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恒压供水系统,采用PLC进行逻辑控制,有用变频器进行压力调节。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时刻跟踪管网压力与给定压力的偏差变化,经变频器内部PID运算,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变频与工频切换,自动控制水泵投入的台数和电机转速,实现闭环自动调节恒压变量供水,在保持恒压下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压力稳定,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S7-1200 PLC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现代社会对恒压供水的需求,设计恒压供水系统。系统采用西门子最新面向市场的S7-1200 PLC进行逻辑控制,利用西门子变频器MM440进行压力调节。变频器和PLC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时刻跟踪管网压力与给定压力的偏差变化,经变频器内部PID运算,通过S7-1200 PLC控制变频与工频切换,自动控制水泵投入的台数和电机转速,实现闭环自动调节恒压变量供水,在保持恒压下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压力稳定、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特点,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居民的可靠用水,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高效节能、经济实用的目的.采用PLC作为主控制器配合以变频器,设计了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该系统采用增量式PID算法,通过对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和控制策略,并在S7-200PLC的硬件坏境下使用STEP 7-MICRO/WIN V3.2版编程软件进行了编程,通过变频调速完成电机转速的控制,从而实现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不仅取代了水塔、高位水箱及传统的气压罐供水装置,且经济节能,保护功能齐全,工作稳定可靠,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三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文章首先阐述了整合的总体思路,其次提出了整合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了整合后课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 ,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VBA与VB应用程序之异同和相互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与VB(VisualBasic)之间的异同点,以及VBA与VB的代码对照,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和花鸟图案虽然在表现的目的、功能和工具材料上相异,但在表现手法和造型规律上却相互融合。在设计艺术中进行工笔花鸟画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将设计艺术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贯穿到花鸟画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工笔花鸟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使花鸟画教学和设计艺术专业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介入翻译研究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对性别的探索使翻译所处的低等的、再生的地位得到重新关注.翻译本身的被性别化,为整个翻译理论提供了隐喻框架.性别和翻译的隐喻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科技哲学和科技美学的指导 ,现代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陷入自设的困境 .面对现实 ,提出致力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以此促进科技、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姻 ,唤醒科技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