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CDMA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DMA的信号失真小、数据传输快、容量大等优势都推动了我国移动通信的不断进步。本文笔者就对目前CDMA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线通信》2000,6(5):38-39
6月12日~16日,由CDMA发展集团(CDG)主办的第五届世界CDMA大会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世界各大移动通信公司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近千人与会。这是CDMA业界的一次世纪盛会。大会以CDMA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移动互联的发展、市场应用和发展前景为研讨主题。从大会报道的焦点CDMA市场应用和技术发展最新进展不难看出: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首选技术平台。CDMA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加速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并对运营商的未来力量对比和市场格局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CDMA作为全球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基础和典型代表,为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业务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首先讨论了CDMA全球市场和产业链的发展状况.然后概述了国际上典型CDMA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情况,最后探讨了CDMA发展中应该处理好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FDMA、TDMA及CDMA三种多址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性能介绍和比较。针对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指出建设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吉林省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其发展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首先简单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重点说明了CDMA适合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特性,最后对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几种多址技术进行了比较,并简单介绍了CDMA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CDMA全称为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由于CDM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覆盖广、发射功率低等等技术特点,因而迟早取代GSM已成为业界共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国内众多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无限商机.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兴通讯有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及CDMA技术的发展现状.他说,移动通信是当今国际通信领域内发展最快、市场前景最好的部分,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一直占到世界通信市场容量的40%至50%.当前主要的移动通信技术是GSM技术和基于IS95的窄带CDMA技术,而现阶段所称的CDMA技术就是指窄带CDMA技术.这其中,GSM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在欧洲和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用户规模也远远超出 CDMA用户规模;CDMA技术虽然出世较迟,但由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在北美、南美和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且总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尤其重要的是,CDMA可以实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CDMA技术)的平滑过渡,这是GSM所难以做到的.这些技术优势不仅对运营商有很大吸引力,同时也为移动用户所青睐.  相似文献   

7.
华为科技 《电子科技》2000,(23):14-16,17
CDMA即码分多址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内CDMA还是一种新兴的移动通信制式,但在国际上它已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CDMA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而单纯就CDMA码分多址技术而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应用于卫星通信。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最先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在当时,美国已经拥有世界上将近一半的模拟移动用户,因此在发展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时,必然要考虑原有的模拟蜂窝系统,使其能继续发挥效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码分多址数字移动通信系…  相似文献   

8.
叙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FDMA到CDMA的技术发展,介绍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特点和问题,最后介绍为了解决CDMA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SCDMA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首先回顾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与移动通信密切相关的直接序列扩频(DSSS)系统,给出了与CDMA技术特点有关的数学公式。其次对CDMA的工作原理和WCDMA、CDMA2000、TD-SCDMA的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扩频与解扩频、信道编码的原理进行了解释。最后叙述了光纤通信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并对移动通信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TDMA和CDMA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包含多种技术和制式,TDMA和CDMA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CDMA的技术特点,指出了在CDMA系统设计的时应考虑的六个因素,介绍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宋铁成 《移动通信》1998,22(6):20-22
本文简述了码分多址(CDMA)的技术优势,分别介绍了窄带码分多址(N-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的发展情况,最后,提出应加强对W-CDMA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并积极参与到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3.
刘礼白 《移动通信》2002,26(8):55-58
LAS码的发明是个“奇迹”,这是外国专家的评价!LAS-CDMA代表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新技术,外国公司如是说!经过国家信息产业部与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次专家鉴定,认定LAS码与LAS-CDMA技术是中国原创性技术,其技术发明权在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肯定了LAS码理论成就的正确性。本文介绍了LAS-CDMA的简短发展过程,对照历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论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投入需求,从LAS-CDMA的发展潜力,论述该项技术可能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书介绍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书消息 誗11444《CDMA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丛书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作者:万晓榆、万敏、李怡滨定价:20.00元本书从CDMA原理出发,全面介绍了CDMA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提出了CDMA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的总体思路,其中重点讲解了CDMA网络优化中涉及到的各类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网络优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部分案例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本书着眼于CDMA网络优化的实用性———从原理到工程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可供移动通信运营管理者、CDMA网络优化工程师作技术参考,同时也适合于大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本科…  相似文献   

15.
一、CDMA蜂窝移动通信发展概要众所周知,CDMA的基础在于扩频技术。扩频技术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至今已有叙多年历史。70年代中期已在军事抗干扰通信中得到应用,以后逐渐转向民用。在SO年代木叨年代初,数字蜂窝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就推动了CDMA技术的高速发展。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速度令人震惊。美国TIA于1993年7月17日通过了CDMA公共空中接口标准IS-95,使CDMA成为与TDMA并驾齐驱的移动通信系统,促进其走向商业化。IS-95公共空间接口俗称QCDMA,其接口标…  相似文献   

16.
博闻 《通信世界》2002,(4):29-29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改变着全世界人们通信的方法。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体制繁多,蜂窝移动通信已从80年代的老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AMPS/TACS等)发展到90年代的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DAMPS/GSM/CDMA)和目前以宽带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WCDMA/CDMA2000/TD-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以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为基础的移动通信,以AMPS和TACS为代表,主要是话音业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以时分多址(17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为基础,以GSM和CDMA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红光 《电信快报》1997,(11):12-15
CDMA技术是未来全数字化移动通信系统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本文围绕蜂窝区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频道切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包括越区切换、越局切换和漫游 ,并介绍了CDMA软切换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切换原理。  相似文献   

19.
2001年2月16日中国联通董事长杨贤足宣布:2001年中国联通将把CDMA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建设重点,成立全资子公司——新时空移动通信发展有限公司,采用IS-95A增强型CDMA技术,采取大覆盖方式,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建成容量为1330万用户的网络,并于10月开通运营。从1998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联通统一建设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到2000年初中国联通与高通公司签订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再到CDMA建设被信息产业部推迟,然后到CDMA建设重新浮出水面,几起几落,联通CDMA终于结束了“棋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第一个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模型早在1989年11月在美国公开演示,该系统由美国移动通信制造公司(QUAL COMM)研制成功,1993年TIA(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将CDMA定义为美国的又一个数字蜂窝暂行标准IS—95。CDMA移动通信比FDMA与TDMA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将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新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