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日粮中添加几种油料籽实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48头高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大豆组、胡麻籽组、葵花籽组、花生组和棉籽组),试验组用7.5%不同油料籽实替换基础日粮中的部分豆粕.试验期6周,预试期2周,正式试验期4周.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乳糖及非脂固形物无显著差异,而乳脂率及日乳脂产量降低.其中,胡麻籽组降低最多,乳脂率和乳脂产量较对照组下降了0.34%和0.18 kg/d.大豆组的C18:1、tllC18:1及C18: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胡麻籽组的C18:3含量最高.各试验组CLA含量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大豆组CLA含量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60.38%.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精料和饱和脂肪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和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产后55 d左右的泌乳高峰期奶牛30头,根据随机区组设计原则,按照产奶量、胎次和泌乳天数将奶牛分为对照组(C)、高精料组(HC)和饱和脂肪酸组(FA),分别饲喂以干物质为基础含精料40%,60%和40%添加3%饱和脂肪酸的等蛋白日粮。结果 HC组产奶量(26.53±3.72)kg/d和FA组产奶量(26.98±3.36)kg/d显著高于C组(24.43±2.63)kg/d。FA组乳脂含量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有低于C组的趋势(P=0.15)。FA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HC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HC组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FA组(P≤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HC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FA组(P≤0.05)、FA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HC组(P≤0.05)、HC组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于C组(P≤0.05)、各组间共轭亚油酸(10c12t CLA)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为饲喂高精料日粮能够提高产奶量、降低乳脂率、增加乳脂中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能够提高产奶量、增加乳脂率、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脂肪源日粮对奶牛瘤胃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头年龄相同、平均体重为(650±20)kg、同处泌乳中后期平均泌乳量为15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试验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探讨向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日粮脂肪含量均在6.5%)对奶牛瘤胃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向日粮中添加油料籽实提高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3种籽实分别为葵花籽、亚麻籽、菜籽.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动态变化、pH值动态变化、NH3-N浓度动态变化以及对茵体蛋白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奶牛泌乳量及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并均有改善乳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日粮添加葵花籽油及葵花籽油与豆油混合油对牛奶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奶牛精料中添加葵花籽油及葵花籽油与豆油混合油,奶牛的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上升。牛奶中CLA含量提高(P0.05),分别达到21.36与16.92 mg/(g乳脂);牛奶中乳脂率与乳蛋白含量下降显著,干物质含量略有下降(P0.05),对密度、pH值及乳糖的含量没有影响;乳脂中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下降,长链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而硬脂酸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过程会发生氧化和异构化,试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油温低于120℃加热不会对其中的脂肪酸造成显著影响(P0.05);高于160℃时,随着温度升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到达240℃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由65.241 g/100 g降低到16.013 g/100 g;反油酸(C18:1t)相对含量增加至3.31%,反亚油酸(C18:2t)增加至4.58%,反亚麻酸(C18:3t)增加至29.01%。建议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亚麻籽油的加热温度,保证营养健康。  相似文献   

6.
研究育肥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羊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含量特征,科学评价品种因素对宁夏地区主要品种羊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盐池县选择饲喂和管理条件一致、月龄相当(5月龄)、健康的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雄性育肥羊18只,每个品种各6只作为组内重复。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集腰背最长肌肉样,并对其肉中的脂肪酸绝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羊肉组织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为主,约占肌肉脂肪酸含量的85%以上,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种间分析发现,滩羊肉中总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为90.525 g/kg,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尾寒羊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40.449 g/kg;滩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55.33 g/kg,其中油酸(C18:1)和γ-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和滩寒杂交羊(P0.05);滩羊有一定品种优势,特别是功能性脂肪酸中油酸(C18:1)和γ-亚油酸(C18:2n6)含量较高,这也为滩羊优质羊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起声波提取山核桃油技术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超声波法提取山核桃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山核桃油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是油料与溶剂量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影响其次.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40min、温度50℃、油料与容积量比1:10.经分析测定超声波法提取山核桃油的脂肪酸成分明显多于索氏法,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明显高于索氏法提取的油脂的脂肪酸.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C18:1)、亚油酸(C18:2)及亚麻酸(C18:3)含量约为92%,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7%.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92-196
按照国家标准和气相色谱法对鲜马肉和Pastirma马肉的基本理化性质、剪切力和和脂肪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鲜马肉和Pastirma工艺制备的p H值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亮度值L显著降低,a值显著增加,水分含量显著减少,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马肉的嫩度在Pastirma的风干过程中显著降低(P0.05);马肉脂肪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肉豆蔻酸(C14:0),鲜马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加工成pastirma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代谢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头年龄相同、平均体重为(650±20)kg,处于同一泌乳期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日粮脂肪含量均在6.5%)对奶牛瘤胃内纤毛虫数量、pH值、NH3—N及菌体蛋白浓度动态变化、干物质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3种籽实分别为葵花籽、胡麻籽、菜籽。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动态变化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脂肪酸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及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36头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产奶量、胎次及泌乳日龄将奶牛分为对照组、中短链脂肪酸(SMC-FA)组和长链脂肪酸(LCF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SMCFA组和LCFA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400g/d SMCFA和400 g/d LCFA,正试期为56 d。结果显示,LCFA组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在SMCFA和LCFA组均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在SMCFA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LCFA或SMCFA对奶牛血清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生长激素及胰岛素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SMCFA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奶牛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奶牛血液和乳中的β-胡萝卜素质量浓度.研究不同β-胡萝卜素制荆添加水平对奶牛血液和乳中胡萝卜素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β-胡萝卜素第60天,奶牛血液中胡萝卜素的质量浓度变化为:基础日粮 300 mg/dβ-胡萝卜素添加组(Ⅱ)比基础日粮对照组(Ⅰ)增加了38.55,差异显著(P<0.05);基础日粮 600mg/dβ-胡萝卜素添加组(Ⅱ)比对照组Ⅰ增加了99.24%,差异极显著(P<0.01);基础日粮 900 mg/dβ-胡萝卜素添加组(Ⅳ)比对照组增加了122.85%,差异极显著(P<0.01).Ⅱ、Ⅲ、Ⅳ组奶牛牛乳中β-胡萝卜素的质量浓度在添加胡萝卜素第60天,分别比对照组(Ⅰ)增加了63.27%,148.46%,262.29%,差异均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酵母核酸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肉鸡日粮中添加酵母核酸,研究酵母核酸对肉鸡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125只1日龄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1%、0.2%、0.3%、0.4%的酵母核酸。试验期4周,在第2周末和试验结束时,分别测定生长性能,并采取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的核酸能显著提高后2周的日增重,而在前2周,虽然各试验组均比对照组的日增重有所提高,但只有添加0.3%,0.4%的核酸对肉鸡的日增重的影响较显著(P<0.05);添加酵母核酸后料肉比降低,前2周差异不显著(P>0.05),后2周添加0.3%、0.4%酵母核酸组同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添加酵母核酸能提高两个阶段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但前2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后2周,添加0.3%核酸组蛋白质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P<0.05)。前2周,添加酵母核酸对肉鸡血清尿酸、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胆固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后2周,添加酵母核酸对肉鸡血清尿酸、血糖和高密度胆固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而添加0.2%酵母核酸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胆固醇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工艺对脂肪氧化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上海本帮、湖南毛氏、东北传统三种工艺红烧肉为研究对象,以其烹制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原料肉、炖煮0、30、60、90 min)为取样点,分析三种红烧肉脂肪层脂肪含量、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三种工艺红烧肉制作过程中,肥肉层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炖煮温度越高,脂肪含量下降越显著;POV值先增大后减小,在炖煮30 min达到最大值;TBA值在炖煮过程中显著增大(p<0.05);亚油酸(C18:2)、油酸(C18:1)、棕榈酸(C16:0)以及硬脂酸(C18:0)是五花肉脂肪中的主要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0%以上,亚油酸(C18:2)含量显著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结论:三种工艺红烧肉制作过程中,脂肪含量下降、脂肪适度氧化、脂肪酸组成改变,红烧工艺对脂肪氧化和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对狮子头加工过程中原料、凝胶、成型、炖煮等不同阶段的样品以及成品的粗脂肪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狮子头在加工过程中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从整体变化趋势上看,TBARS值逐渐增大,在加工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检测得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以及亚油酸(C18:2)为主要脂肪酸组分。不同炖煮时间,狮子头所含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变化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不同加工条件下,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狮子头中脂肪含量呈减低趋势,因炖煮时间和温度及添加物的影响,狮子头中脂肪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其中脂肪酸组分含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黑米对高脂喂养小鼠血清、肝脏和脑组织抗氧化水平以及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喂养高脂高胆固醇膳食的雄性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组为对照组(C组,52.6 g玉米淀粉/100 g粮)、三个实验组分别在小鼠高脂饲料中补充白米(C+W组,52.6 g白米/100 g粮)和黑米(C+BL,26.3 g黑米/100 g粮和C+BH,52.6 g黑米/100 g粮)。8周后收集血液及组织进行检测,测定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含量(MDA)水平以及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SOD、CAT、GSH-Px、HO-1、NF2L2等的mRNA表达。结果:白米组(C+W)血清、肝脏及脑中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较高脂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C+BL组(P<0.05)和C+BH组(P<0.01)血清中SOD酶活力较对照组升高,且C+BH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高脂组相比,黑米实验组(C+BL和C+BH)肝脏中SOD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C+BH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C+BH组脑中GSH-Px酶活性与高脂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BL组(P<0.05)和C+BH组(P<0.01)脑中SOD酶活较对照组升高,C+BH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与高脂组相比,黑米添加组(C+BL和C+BH)SOD2、CAT mRNA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GSH-Px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C+BH组HO-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脂膳食造成氧化应激,黑米膳食干预抗氧化可能是增加抗氧化酶的表达来减少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了不同季节的UHT乳中反式C18:1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随机采集市场出售的四种UHT袋装乳,分析样品中各种反式C18:1脂肪酸含量.结果:不同季节间乳中的各种反式C18:1含量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夏季的总反式C18:1和反-11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其他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反式C18:1脂肪酸含量夏季最高,为4.49g/100g脂肪酸,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为3.55g/100g脂肪酸.其他反式C18:1脂肪酸含量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反-11油酸占总反式C18:1比例最高,大约为45.83%~55.74%.结论:不同季节的UHT乳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存在变化,反-11油酸是总反式C18:1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7.
对市售的11种品牌玉米油开展了脂肪酸(包括脂肪酸及其异构体)组成与含量的调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1种品牌玉米油中共鉴定出19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6种反式脂肪酸(TFAs)和1种共轭亚油酸(t,t-CLAs),平均含量分别为14.18×10~(-2) g/g,80.32×10~(-2) g/g,1.47×10~(-2) g/g和0.23×10~(-2) g/g;其中,亚油酸(C18:2-9c12c)、油酸(C18:1-9c)和棕榈酸(C16:0)依次是玉米油中含量最多的3种脂肪酸;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品牌玉米油在脂肪酸含量上的相似性、差异性及脂肪酸之间相关程度,TFAs和CLAs正相关程度高。本研究为评价市售玉米油脂肪酸品质特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GC-MS法测定宣威火腿中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宣威火腿为对象,通过提取成熟宣威火腿的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与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的组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4.75%,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4.78%,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3.44%、23.37%、8.44%、20.55%;皮下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6.23%,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3.47%,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l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1.47%、21.90%、11.13%、22.39%。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旨在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将健康小尾寒羊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多糖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基础饲料质量0.1%的沙葱多糖)、沙葱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10 g/(只·d))、滤渣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滤渣10 g/(只·d)),预实验期15 d,正式实验期60 d,实验结束后,分别采集背最长肌、臀肌、皮下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沙葱组背最长肌中的C14:1、C16:1、C17:1和中链膻味脂肪酸(midchain mutton odour fatty acid,MCMOFA)、3 个实验组臀肌中的C22:6n3、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1n9c、滤渣组皮下脂肪中的C18:3n3、多糖组和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3n6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沙葱组和滤渣组臀肌中的C20:0、沙葱组臀肌中的C18:3n6和C20:1、滤渣组臀肌中的C10:0、C23:0和MCMOFA、沙葱组和滤渣组皮下脂肪中的C17:0、沙葱组皮下脂肪中的C18:0和C18:1n9t、3 个实验组皮下脂肪中的C15:1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沙葱组背最长肌中的饱和脂肪酸和MCMOFA、3 个实验组背最长肌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滤渣组臀肌中的PUFA、沙葱组和滤渣组背最长肌的C18: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 个实验组背最长肌和臀肌中总脂肪酸含量均有降低趋势(P>0.05);多糖组和沙葱组3 个部位中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沙葱组和滤渣组背最长肌中的形成血栓指数均呈降低趋势(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沙葱多糖、沙葱、滤渣饲喂肉羊均可调控肉羊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从而改善羊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进的Bligh-Dyer(mBD)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含氮(BG11)和无氮(BG110)条件下培养的地木耳(Nostoc commune)脂肪酸进行提取、分离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培养条件下的地木耳脂肪酸都以C16和C18脂肪酸为主,而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50%.无氮培养条件下地木耳总脂肪酸含量为13.29mg/g,饱和脂肪酸占36.91%,不饱和脂肪酸占63.09%,其中C18∶1的含量为15.99%;含氮条件下培养的地木耳总脂肪酸含量为7.72mg/g,饱和脂肪酸占47.91%,不饱和脂肪酸占52.09%,其中C18∶1的含量为1.74%.结论:无氮培养地木耳的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含氮培养组(P<0.05),表明氮源缺失有利于地木耳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