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深层稠油油藏由于储层埋藏深、原油粘度高,油层有效吸汽所需的注汽压力往往高于常规注汽锅炉出口的额定压力,导致注气效果较差。为此,在对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汽焓、温度、潜热、比容以及超临界压力下蒸汽的比容、比焓等蒸汽热力学性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时的井筒热损失、储层受热半径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进一步预测了深层稠油超临界压力注汽开采效果。认为通过研制超临界压力锅炉、完善配套工艺、实施超临界压力注汽可以实现深层稠油乃至特、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实现水平井均匀动用是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发挥水平井开发优势的基础。针对稠油水 平井笼统注汽导致水平段动用不均、动用程度低的问题,研发了水平井双管注汽、多点注汽、分 段注汽及分段完井的分段注汽技术;同时,针对水平井注汽阀不能进行调节的问题,研发了可 调注汽阀及配套的投捞工具,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在辽河油田稠油 水平井大规模应用,水平段平均动用程度提高了21%,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区经过一年的稠油注汽管柱配套工具及系列化研究,先后改进并研制出了四种型号的金属密封封隔器;两种规格的高强度伸缩管和高效隔热套;并完善了汽驱封隔器的座封和解封机构,使注汽管柱及配套工具结构更趋于合理,适应性更强。针对不同注汽井情况,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注汽管柱和相应的井下工具,实现了技术配套及系列化。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热采注汽系统热效率的计算模型。根据XX油田数据计算了2个注汽系统的热效率。提出了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的三项措施:(1)降低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2)按最大允许热损失设计地面输汽管线的保温层厚度;(3)使用视导热系数小的隔热油管,按箍增加隔热结构,防止热封隔器的泄漏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注汽管柱的热损失分析、计算,设计完成新型隔热型注汽管柱,并通过计算注汽管柱的伸长量,优化设计了伸缩管的长度及封隔器的安装位置,使由注汽管柱伸缩造成的封隔器与套管壁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运动给封隔器密封件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小,从而提高注汽管柱的隔热效果,减少热量损失,最终达到提高注入蒸汽到达井底的温度和干度、提高油井的油气比、降低采油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蒸汽驱高温长效隔热注汽管柱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蒸汽驱井筒隔热机理入手,对蒸汽驱注汽过程中注汽管柱热能损失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进一步提高中、深层蒸汽驱注汽管柱的长效隔热性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研制出以隔热管接箍密封器、压力补偿式隔热型伸缩管、Y441强制解封蒸汽驱封隔器及多级长效汽驱密封器为核心的蒸汽驱注汽管柱,使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的配套工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实现水平井均匀动用是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发挥水平井开发优势的基础。本文主要是针对稠油水平井笼统注汽导致水平段动用不均、动用程度低的问题,研发了水平井双管注汽、多点注汽、分段注汽及分段完井的分段注汽技术等技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南稠油油田热采注采管网保温层应用情况及测试分析,对稠油热采注汽管网保温技术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认为岩棉保温材料易破碎、塌架,保温效果较差;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在注汽管网上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架空注汽管网保温适宜采用椭圆形管式复合硅酸盐、施工接缝浇注膏状复合硅酸盐的保温结构,地面注汽管线适宜采用抗压强度较高的钛陶瓷绝热材料。  相似文献   

9.
郑其俊 《油田节能》2000,11(4):37-42
本文针对稠油热采注蒸汽管线保温的特殊需求及存在的问题,研制带有发展方向的高效保温绝热材料超轻憎永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及低辐射传热结构,轻工程应用表明,保温效果良好,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热采注汽系统热效率的计算模型。根据XX油田数据计算了2个注汽系统的热效率。提出了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的三项措施:(1)降低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2)按最大允许热损失设计地面输汽管线的保温层厚度;(3)使用视导热系数小的隔热油管,按箍增加隔热结构,防止热封隔器的泄漏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浅层稠油油藏普遍存在严重非均质性以及热力开采过程中的蒸汽超覆现象,致使油藏中上部动用程度高,下部动用程度低,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此,采用热胀式热采封隔器和ZY-1型多轮次注抽泵,组成配套工艺技术,在吞吐井上实施"封上采下"、"封下采上"、"堵漏"等工艺,能有效地解决油藏层间矛盾,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并实现不动管柱重复注汽、采油的全过程。4年来现场共应用 12 4井次,措施有效率为 93.5%,累计增油 2 870 5t,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稠油吞吐井注烟道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锦州采油厂稠油吞吐效果逐渐变差、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开展了烟道气与蒸汽混注吞吐试验。介绍了该技术的机理,重点阐述了现场试验情况、试验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试验效果看,该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间歇汽驱是吞吐开发后期提高浅薄层稠油采收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泌浅10区Ⅳ9层浅薄特超稠油油藏特点,分析了间歇汽驱现场试验效果和生产特点,结果表明3个井组间歇汽驱试验油汽比达到0.25。通过试验对吞吐后油藏油水分布有了新的认识,间歇汽驱成功关键在于汽驱井组优选、汽驱注汽井调剖堵窜技术和注采参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浅井薄夹层稠油井热采分层注汽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井、薄夹层稠油井热采分层注汽工艺技术主要是针对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油层较浅、较薄、夹层较小、原油较稠而开发研究的?该技术主要配套工具高温封隔器的特点是液力坐封,不受温度限制:工具结构简单、短小,适宜薄夹层分层卡堵,可实现多层控制注汽,且生产管柱与分层注汽管柱合二为一.减免了注汽管柱起下作业,减少了作业工作量,消除了作业过程中热能浪费。  相似文献   

15.
吐哈油田LKQ深层稠油油藏,物性较差,单井产量低,采用常规开采经济效益低。为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开展了注天然气重大开发试验,基于注天然气降粘室内试验研究结果,在现场进行了3口井天然气吞吐试验。所选井经过压裂后注天然气,单井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吞吐有效期达到86d以上,含水率明显下降。为低产深层稠油经济有效开发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深层稠油油藏天然气吞吐优化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天然气源的大量发现与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不断完善,注天然气开发稠油油藏已成为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某油田深层稠油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在室内实验和相态拟合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利用历史拟合调整后的组分模型对注天然气吞吐提高深层稠油采收率方案参数进行了优化。根据参数优化方案,使注天然气吞吐开发深层稠油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注蒸汽条件下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自制油溶性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的稠油水热裂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水量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黏度、族组成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改质降黏反应条件,在此条件基础上,对改质降黏反应前后稠油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催化剂的相比,在反应温度为240℃、加水量30%的体系中,添加0.1%的过渡金属有机酸镍催化剂,反应24 h 后稠油的黏度下降明显,沥青质含量下降1.4%,胶质含量下降5.0%,芳香分含量增加3.5%,饱和分含量增加2.9%.  相似文献   

18.
付万春 《钻采工艺》2007,30(2):74-76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藏,上覆3000m巨厚盐膏层,埋藏深(4500m),油层异常高压(80MPa),裂缝发育,易坍塌。2004年新钻的4口裸眼完成井,投产时出现了油层严重垮塌,井下堵塞,油井报废。通过研究,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了储层地应力剖面,地层强度剖面,确定了单井临界生产压差,优选了完井方式和生产油嘴,有效解决了油层坍塌问题,成功地将一个前苏联认为无法开采的边际油田,高速建成了年产200×10^4t的高产油田。  相似文献   

19.
注蒸汽加气体开采稠油技术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注蒸汽开采稠油的效果,开展了注蒸汽加汽加气体开采稠油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应用。室内研究表明:(1)CD2,N2,N2+CO23种气体高温高压下在草104井稠油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大(1-14MPa)而增大,随温度降低(150,100,65℃)而增大,溶解气体的稠油粘度随温度升高,压力增大而显著降低;(2)N80钢试片在35%N2/9%CO2/1%O2/555H2O体系中的腐蚀率,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40-350℃,压力相应增大或保持恒定),气相无机缓蚀剂GHX-1可有效抑制这种腐蚀;(3)加入CO2,N2+CO2和N2可极大幅度地提高蒸汽在岩心中的驱油效率。在草桥和单家寺油田8口蒸汽吞吐进行注蒸汽加N2现场试验,油气比,单井日产油量和周期产油时都注蒸汽井大幅度提高。注蒸汽加N2+CO3现场试验的阶段已见到日产油量急剧上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